明清外销漆器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2021-01-07徐慧芳
文 徐慧芳
一、大航海背景下的外销漆器与漆器贸易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开创了欧洲国家向亚洲开展贸易与殖民的契机。而中国当时传统的农业帝国与朝贡外交的构架还未被炮舰摧毁,在欧洲人眼里,中国依旧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欧洲特有的游牧民族文化使得其对水草资源具有天生的追逐性,西方各国以商业为导向开始海上贸易。海上贸易与殖民主义开始,奢华的中国漆器艺术就成为一种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共享的文化形态,中国漆器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德国人勒库克说:“中国为古来工艺发达之国,自绢帛种种织物类及漆器铜铁器类,为西方诸国所垂涎。”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一个更为高雅和仁慈、复杂和精致的文明古国,为之优雅与财富所倾倒。18 世纪,法国宫廷掀起了奢华风气,对“中国风格”和“洛可可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数的航海者不远万里,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中国,把精致华美、具有异国情调的东方工艺品带回欧洲,为贵族一解神往之苦。
在明清时期,宫廷显贵与官绅阶级逐渐扩大,市民阶级也开始关注艺术审美,这使得艺术消费观念与审美观念随之变化,对奢华漆艺品的需求随之增加,明清时期漆艺文化发展再次步入繁荣时期。而与内销相对应的外销漆器,却在丰富精美的货物与海禁之间曲折发展。
在明前期,鉴于几千年来的稳定机制,沿海的继续开放影响到了整个封建帝国的稳定,所以明代朝廷制定了海禁政策。官方的国家外销行为只有朝贡与郑和下西洋,当然高额的利润也使得人们铤而走险,进行走私贸易。而为宣扬国威开始的朝贡体系,把很多国家都纳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政治体系中。朝贡在原则上就是薄来厚往,最后造成了严重的贸易赤字。据《清史稿》记载:清雍正五年夏四月,葡国遣使臣麦德乐表贡方物。抵粤,巡抚杨文乾遣员伴送至京,召见赐宴。于赏赉外,特赐人葠、缎匹、瓷漆器、纸墨、字画、绢镫、扇、香囊诸珍,加赏使臣,命御史常保柱伴送至澳,遣归国。
封闭的中国在当时几乎没有远洋贸易,自给自足对西方产品没有任何依赖,恰恰相反的是西方的远洋贸易十分发达,对神秘东方有着天然的好奇。至哥伦布发现美洲,西班牙获得墨西哥的银矿资源,西班牙商人用白银交换丝绸、瓷器、漆器,运回欧洲高价出售,在这种贸易顺差下,使得全世界超过六成的白银流入中国,让明朝成为全球最富庶的国家。
二、外销欧洲的中国漆器的艺术特点
清朝颁发“迁海令”强令沿海居民内迁30~50 海里,以绝海上贸易,于是从广州靠岸的商船从十多艘增加到了四十多艘。在那个“一口通商”的时代,造就了广州“十三行”的崛起,“十三行”是清代专门对外贸易的牙行,仅有的通商口岸让全球各地的商人汇集于此,经营项目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能象征身份地位的广州彩瓷和温州漆器了。对欧洲人来说,不远万里来此,除了采购各式商品,纪念品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使得外销画、外销瓷、外销漆器的发展具有欧洲审美的特色。也就是说,随着海外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欧洲人开始希望精美的漆器加入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就使得外销漆器在造型设计上分为看样定制与来样定制。看样定制就是外国人挑选已有的样式来购买;来样定制是指给样式和图纸让中国漆行制作。面对海外市场所做的外销漆器,其主要内容就是对外贸易港口的描绘,如港口人物建筑风景,这类图像多用西方绘画的技法,欧洲人为了纪念东方之行,多会选择这类绘画。在色彩和技法上,多采用描金技法、素髹、少螺钿百宝嵌,风格多是黑底描金,画面金碧辉煌又不失神秘色彩。
综上所述,由于海外对中国漆器的狂热追求,使得明清外销漆器的装饰化风格十分明显,崇奢靡尚装饰,另外也是漆器从实用到观赏的大迈步。
三、中国漆器对欧洲的影响
(一)对欧洲漆工艺发展的影响
精美的漆器引起欧洲人的仿制就是欧洲漆工艺发展的开始。欧洲第一次漆器热潮是在16 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中期,受中国漆器影响的赫拉特清漆器经地中海传入意大利进而传遍欧洲。这种漆艺作书封用于保护装饰皇室藏书,故以皮革或纸胎成形,风格多为黑底金色。这种新时尚在欧洲人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故而骤然涌来的漆器之风开始席卷欧洲。
第二次的漆器热潮是17 世纪后期到19 世纪,从东亚直接涌至欧洲。这一次的热潮不仅是购买和收藏,欧洲人开始了图像工艺技术的学习,开始仿制漆器,在殖民地印度试图大规模栽种茶树和漆树,他们发现东方的漆树仅种植于安南、中国南部、朝鲜和日本,这种用漆树的树脂提炼而成的天然漆,多层涂抹,干透后再涂抹下一层。后来欧洲人也找到了代替品,刷上紫胶、粒胶、虫胶混合而成的清漆。17 世纪的意大利,漆匠们受雇于贵族,按照在此地颇有影响的中国风格进行制作;英国多用橡木制型,在一层厚厚的黑色亮漆的背景上用金色和银色作画;丹麦哥本哈根的玫瑰宫,整个房间都用真漆嵌板装饰,底色为绿漆,金黄色勾勒图案,框架则是仿制的玳瑁;法国的特涅安农瓷屋,刺绣的丝绸幔帐,真漆柜子,金丝细工饰品;比利时的斯帕是生产漆器的重要中心之一。
综上所述,明清外销漆器不仅推动了欧洲中国风格的发展,也推动了欧洲漆工产业的发展。遍布各地的漆产业,比利时的斯帕、英国的庞迪普及德国的布伦瑞克,产品设计类型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价格也会根据阶级的不同进行调整。工厂发展的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技法精湛、设计优良的西方漆艺家。
(二)对欧洲装饰艺术发展的影响
明清具有“中国风格”的漆器对西方装饰艺术“洛可可风格”具有深远影响。中国风格多与巴洛克洛可可融为一体。洛可可原意就是“贝壳装饰”,其特征是大面积贴金和髹饰。取东方主题,但让其具有法国特征。而在欧洲所见多是用于专门出口的中国陶瓷漆器,艺术家只能根据这些舶来品想象,并提炼塑造出欧洲人眼中的“中国风格”。在他们眼中中国漆器色彩斑斓,饰有粗犷或精细的线条,腾跃着东方的巨兽,吸引他们的无疑是夹带着异国情调的丰富色彩与图案,那代表了传奇故事中的神秘东方。
在家具装饰方面,由于明清髹漆技术发达,家具用料多是精品南洋硬木,当时的木制家具工具———刨子的发明,使得明家具世界闻名,木制家具最好的伙伴就是大漆,木头经过楷漆之后,保存时间及使用年限大大增加,楷上大漆之后其色泽也悠远沉静、大气好看。而在17 世纪晚期的法国清漆广受喜爱,被用于家具和房间嵌板。法国的著名书信作家塞维涅夫人所藏的漆板就是典型的黑底金纹加上法国洛可可的纹饰,用独有的盾形纹章和花朵彩饰装饰漆面。欧洲著名漆艺家赫拉德·达格利主要工作就是制作饰有东方主题的漆器,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东方的透视画法,在正方形的柜子上,赋予了人物、鸟兽更加离奇的怪异感觉;其次在白底上用色漆描绘图案,偏离了东方惯例。他的徒弟和追随者马丁·什内尔以精致的漆画托盘闻名,与师傅相比,他的中国装饰更为优雅奇丽。
如上文所分析,自16 世纪开始的两个世纪,伴随明清漆器的外销,欧洲人学习、仿制到再设计,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发展出中国风格的洛可可文化。
四、结语
明清外销漆器对欧洲的影响,并不限于漆艺和装饰领域,还涉及文化生活。漆器本身就是生活器皿,是生活方式的载体,欧洲人普遍使用漆器作为生活用品,则表现了其对优雅、有仪式感的生活礼仪的追求,而欧洲漆艺再设计的文化回流也对中国漆艺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