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水资源浪费成因和对策
2021-01-07赵伟
赵伟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山东 聊城 252000)
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利国惠民的大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层面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水利工程项目的正常、有序运行管理,对方便农业灌溉、利于工农业生产建设、方便民众饮水、保护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阶段,涉及水资源开发、节约、防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必要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剖析期间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发挥工程建设的长远价值。现就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如下。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始建于1959年,库区主要水源来源于泉水和库区雨水,水库正常库容为3 320万m3,集雨面积为128万km2,海拔549 m。该水库规模中等,年蓄水量1 899.89万m3,主要建设的目的旨在发挥蓄清拦洪、灌溉功能。水库不但担负着周边村庄农田的灌溉,还是周边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到逢年过节组织附近村民在水库大坝(俗称南坝)上组织庙会,人们张灯结彩、身着新装纷纷合影留念,燃放烟花。每到夏日和秋收季节村民将粮食凉在大坝上在去库区钓鱼,人们在忙碌一天后到了夜间消暑纳凉。水利部门的有关人员检查水库水毁修复工程进展情况,并启动水库水毁修复,完成施工围堰填筑、水毁段及滑坡体淤泥开挖、坝肩削坡、大坝下游排水棱体建设,完成引沁入汾双管路安装237.60 m。此前,建水库目的是为了存蓄本河清洪水和跃进渠的灌溉余水,满足6个乡镇64个自然村的耕地灌溉需求,估计灌溉面积达0.63万hm2,实际0.70万hm2。据该地区水利部门的调研研究数据表明,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
鉴于本工程运行环节,受人口数量激增、经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等性等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现象,从合理经济规模、优化人口区域分布、改善周边环境、维护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平稳运行,工程运维环节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并整体提高建设项目相关水平,特通过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2 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水资源浪费现象成因
2.1 运行管理因素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水资源准备与调用情况多以自由主义习惯为主,在干预思想及其计划落实中,受设备整改、修护等影响,工程运行中,渗漏量较大,无法彻底实现维护水资源协调利用价值;加之当地农业用水灌溉技术不先进,自流式农田浇灌形式、大水漫灌式等导致水资源灌溉不均匀,需水量极大;工业领域,受部分企业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问题,极大程度地破坏了水源环境,使得城市对循环用水的设计极为不合理,难以实现二次利用。
2.2 监督管理机制匮乏
项目施工运行管理阶段,受江河水的源头取水影响,匮乏系统化管理机制,使得水利工程在后续长时间内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力度,难以达到自由控制引用水量的效果。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确保必要的法律保护条例对此作出有效的裁决惩治手段,使得水利工程整体取水用水失衡,无法全面落实管理。
2.3 奖惩机制欠缺
建立权责明确、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对维持工程的有效施行和管理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本次工程实际运行管理阶段,因责权不明等导致人员相互推诿,对水资源的管养监督中极大程度地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也使得管理水平停滞不前。为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要明确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提升工作积极性。
2.4 缺乏充足的资金后盾
水利工程在施行运营管理中,受长期系统化操作影响,无法长期保有经济性和科学耐用性;与此同时,随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费投入控制、病险水库险情控制与加固处理的划定、河流治理的必然性,暴露出固化资产划归问题层级不明等。综合各方因素,导致工程运行管理的状态不明,对区域水资源管理情况了解清晰度不佳,资产与运行管理的落实情况不一。
3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路径
3.1 保障水利工程监督质量
应工程建设发展需求,建立工程实际建设长效机制,成立专业管理小组,整合各项管理措施并予以强化,进一步实现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政府层面建立民主评议体制,强化对工程民主的测评,确保工程建设更贴近民生。为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效果,对施工现场予以勘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加以解决,整体上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管控水平。此外,建立工程质量监测小组,民主评定,将影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相关成因进行针对性解决。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严格把关水利工程立项、验收,创新多元管理,在防灾减灾、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清淤处置、水环境治理、农田水利等诸多领域实施专业化监督,实时监控水文测报、水资源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水网调度、水库大坝(闸门)监控、水力发电监控、泵站供排水监控、水质监测等,进一步减少对水资源破坏。
3.2 确保资金供给充足
针对此次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展开大面积调查,动态掌握工程的运行管理费用应用状况,吸纳新的技术人才,为下辖水利工程数量、资产清算实施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实现财政部门、水务部门的连接,在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中为项目顺利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并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3.3 强化风险评估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就相关漏洞、工况情况进行动态掌握,智能化采取管控手段以达到提高专业知识储备量、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安全运行模式效果。协同水路项目、国家法律和能力来解决现有水利工程运行难问题。构筑政府与社会资本单位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双向化协作运行管理机制,并实现创新型应用。
3.4 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协同并举,强化在管理层面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将绩效考核与工作落实统一到施工运行管理阶段,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明晰工作范畴,实现管理短板解决与水资源的利用整改协同落实。
此次工程建设实况中,针对施工人员、技术人员、河流环境、生态保护进行入手,将区域内工程项目的预防性监督改造作为管控环节的重中之重。将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因素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挂钩,以整体实现管理“双收”。在工程建设评估中,将生态水利工程与合理土地利用、降低污染,可持续利用对接。
3.5 转变管理方式
在工程项目实际改造中,为进一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转变旧有管理观念和思维方式,大幅度提升项目质量监督管控力度,为系统化质量控制和优化提供动力。丰富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内涵,将工地试验室作为关键部分,开展企业自检,保证相关管理人员具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素质。改革中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将水利工程转变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管理企业,从源头上发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作用,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管理支持。
4 结语
随着现阶段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诸多问题的暴露,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系统化分析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提高运行管理效率的方法,针对性地提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对创新水利工程民生建设效应,保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将二者共同作为促民生进步的可行性方法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