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播与推广研究

2021-01-07黑河学院

天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边境黑龙江省技艺

吕 丹 黑河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由于环境的多样性以及条件的变化,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多方面增加了新的元素,这种创新不仅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的历史观和认同感,也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提升了人类的创造力。

一、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2007年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记录了13个类别共57个项目,如“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鄂伦春族狩猎文化”“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等。之后又有7个少数民族的152个项目纳入保护名录中,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项目也纳入其中,这些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突出了黑龙江民族文化特点,最典型的是黑龙江省阿城金上京遗址。阿城是我国古代东北亚的明珠之城,从清代开始就是满族人的聚集中心,并且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有59项之多,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部分。

(二)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

首先,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其中以言传身教方式来传承的一些项目已经消失了,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濒临灭亡,有些珍贵的资料也遭到毁坏。

其次,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如黑龙江省望奎县一直以“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戏技艺闻名天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掌握这种技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同样面临这种问题的还有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以及汉族的鱼皮工艺等。传承人的缺乏不仅对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严重制约着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二、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

(一)传承性

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辈传给后辈的方式代代传承,有的是父辈传给子辈的家族传承,有的是师傅传给徒弟的师徒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张扬的个性,同时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充分展现了人类的智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历史的“活化石”。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不断传承。

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活历史,有两种传承方式:一种是口头传承,一种是书面传承。一些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精湛的技艺由于它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人们通过书面的记录传承下来,在生活中广为流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传承人以口口相传以及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传播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需要依赖于传承人的努力,如果传承人去世或者有什么变故,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就终止了。

(二)可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属于社会风俗、语言艺术以及节庆礼仪等传统技艺,这些技艺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把人的主体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因为这些技艺往往需要通过传承人的理解和发挥来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在特殊技艺的背后还涵盖了传承人的理解,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特点。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溯源和研究是最能触及文化本源的一种方法。高校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所以在高校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现实意义。

三、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宣传与推广

(一)在高校传播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其他文化形式的传播相比有其特殊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是以人为中心的活态传承,传承人是这个传播链的核心,但是随着传承人离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消亡。这就给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了巨大困境。这种依附于人的动态传播方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弊端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所以,在传播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选择什么渠道和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未来人才的摇篮,优质的教学环境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根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高教强省的战略方针的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学术研究,同时也要把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中。这一举措既能拓展教学和科研的空间,又能激发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热情,同时也填补了黑龙江省没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机构的空白,所以在高校传播与推广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同时由于高校的生源覆盖全国,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高校作为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教师在相关的选修课上对黑龙江省边境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传播和教育,不仅宣传和推广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其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播与推广的措施

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在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介绍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阿勒楚喀文学和宁古塔文学的概况,使学生了解了黑土地的文学和文化。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设计上也适当引入与之相关的选题供学生选择,诸如“阿勒楚喀民间文学”“金元青铜镜所体现的生殖崇拜”“满族传统婚俗研究”“满族传统民歌研究”“鄂伦春族萨满祭祀研究”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高校传播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的途径发扬光大。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有个性和特色的地方正是其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最与众不同、最为外界所渴望了解的地方,同样对于一个地域来说也是如此。黑龙江省具有独树一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黑龙江的标志,也是黑龙江的灵魂。作为高校中的研究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地方性的特色文化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我省的文化建设,同时让这些宝贵的技艺和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猜你喜欢

边境黑龙江省技艺
边境扬威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