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化工类特设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07陈玉凤胡榕华宾月景

化工时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科学资源

陈玉凤 胡榕华 宾月景 李 强

(梧州学院 化学工程与资源再利用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0)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污染和传统资源制约问题日益严峻,我国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循环经济。资源循环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健康持续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依托梧州市及周边区域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梧州学院于2018年开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地方高校新开设的化工类专业,如何紧密地与当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要求接轨,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我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根据近来开展的专业建设情况,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了化工类特设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以期提高地方高校化工类特设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1 课程体系设置面临的问题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国内新兴产业之一,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30%。随着资源再生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2]。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教育部于2010年设立的一个化工与制药类(除制药工程外)特设专业,其专业代码是081303T。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专业目前已经在40多所高校开设[3]。一些高校对该专业的建设思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作为我校新办专业,通过调研全国其他地方高校该专业的建设情况,2018年制定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2019年以来,通过深入走访地方资源再生企业,发现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需求脱节,校企协同育人不足,不能充分服务地方;二是实践课程比例不高,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突出;三是课程内容前后衔接不足,部分内容重复;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有待提高。

2 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是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根据。地方高校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当地资源再生产业联系较为紧密,不同高校开设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差别较大[4,5]。根据梧州地方企业调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来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包括资源再生加工技术人才、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管理经营人才。资源再生加工技术人才主要指资源再生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开发人员;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水污染处理、土壤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处理等工作;综合型管理经营人才主要从事资源再生加工产品经营管理工作,以经营管理为主,兼懂信息技术知识。为适应梧州市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社会需要、服务地方为导向,进一步强化“资源再生利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向的目标和要求,我们与梧州市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相关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如下:培养掌握资源循环利用与工程设计和经营、再生资源材料制备与加工、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富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具备从事资源循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循环工程、环境工程和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设置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梧州学院地方院校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培养要求如下:一是应在素养方面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素养与职业素养、工程科学基本素养;二是在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方面获得知识和能力。例如,就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方面来说,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包括:(1)扎实掌握与资源循环利用相关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关工程技术知识。(2)了解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国家对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及处理处置、再生资源管理与经营的初步能力;在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接受到良好的应用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验和实训,具有污染物监测分析、三废治理及资源利用、资源再生利用项目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的初步能力;(3)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文献检索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信息收集及其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为进一步职业发展和深造进修打下扎实基础。

3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作为我校新办专业,通过文献调研全国其他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现状,依据《化工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紧密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对本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3.1 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环节。

3.1.1 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军事课、安全教育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热爱人民、祖国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发展观,遵纪守法,养成良好习惯,有健壮体魄,提高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

3.1.2 专业理论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是根据经济产业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方向所开设的反映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如下:①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这主要为了学生厚基础,宽就业打下基础;②专业主干课包括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导论、环境分析与监测、分离工程、化工设计、资源加工过程与设备、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环境工程概论,为后续行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③专业选修课包括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工程制图及CAD、电工学、生物化学、工业废水治理工艺与设计、化工安全与环保和专业英语;专业任意选修课包括化学化工文献检索、环境影响评价、有色金属分析技术、电子废弃物利用与处置、资源再生技术经济学、重金属污泥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与法规、蓄电池修复与回收技术和废旧塑料处理与回收技术。

3.1.3 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化工设计课程设计、环境工程仿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型专业。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做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删减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纸上谈兵,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经调整后,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至35%;有80%以上的毕业设计(论文)在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中完成。

3.1.4 创新创业教育

新经济下,知识爆炸,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加工和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资源再生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宽,产业新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创新创业环节。具体包括:(1)创新创业教育;(2)职业发展规划;(3)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以及发表学术论文都折算一定的学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

3.2 强化专业课程思政

所有的课程具有思政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是通过教师、学生之间开展的一系列教与学活动来实现育人目标的理念和措施。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教学目的,任课教师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加入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尤其鼓励结合本专业领域优势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等能力,引导学生塑造爱国、敬业等价值观。

3.3 精简课程门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程度

科学安排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续、相互衔接;梳理知识结构,精简课程门数,提高课程综合化和职业技能程度。根据资源再生行业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求,重新梳理本专业的知识能力体系要求,突出重点,精简课程门数。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总学分是175学分,总课程门数控制在60~70门;淘汰垃圾课;减少重复内容,注重数、理、化、英语等基础课与高中课程的衔接;打破课程间的壁垒,统筹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课与实践环节,整合或重新设计综合性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水平。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还要根据化工类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开设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证课程和实践课程,将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考证比例和通过率,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的同时,获得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就业竞争力。例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考试获得《有机合成工高级技能等级证》、《无机化学反应生产工高级技能等级证》、《化工总控工高级技能等级证》、《工业废气治理工高级技能等级证》、《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高级技能等级证》等若干相关的水平评价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又如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是指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经登记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该考试包括如下四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为了有助于今后有意从事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和环境保护验收等环境工程工作的学生更好地通过该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体系可设置环境工程原理、工业废水处理、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的课程。

3.4 动态设置行业课,凸显专业特色

针对产业服务,在专业课设置上突出应用性的培养特色。在专业方向课设置上要面向工程实际生产需求,融入行业创新成果,机动设置课程体系,做到“四个体现”,即体现实践性、体现技能性、体现工艺性、体现应用性。因此,根据资源循再生产业发展动态,依托政校企合作平台,在专业必修课中设置2~3门行业课程,按行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并不断进行探讨、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3~4门特色课程,作为专业扩展课,这样既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应用性,也能凸显“新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的专业特色。例如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循环再生产业为主导,于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园区已基本形成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锌、再生塑料、再生不锈钢、再生铅、再制造及电子信息产业8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建成“回收—拆解—粗加工—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及贸易一体化”体系,上中下游企业相互衔接配套的完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6]。目前园区已引进广西有色再生金属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国龙塑料化工有限公司、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骆驼集团华南蓄电池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项目177个。2020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18.36亿元,占梧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领跑全市,预计到2025年将形成年产值达1 000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2018年以来,梧州学院与园区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园区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2020年,梧州学院正式与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及其4家园区企业签署协议共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根据梧州市资源循环产业园的产业需求,依托政校企合作平台,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电子废弃物利用与处置、蓄电池修复与回收技术、废旧塑料处理与回收技术等行业课程,并聘请行业内优秀企业的工程师完成课程教学,参与教材编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4 结语

合理、规范、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根据地方产业需求,以社会需要、服务地方为导向,依托政校企合作平台,以梧州学院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开展化工类特设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构建“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创业环节”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化工与制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行业类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化专业特色建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科学资源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