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07李月丽杨心灵杜旭升
李月丽,杨心灵,梁 清,杜旭升,温 达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300300)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6 年,随着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三地的GDP 和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总体来看三地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三地的产业结构不均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不够、三地开放程度仍有所欠缺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促进新的解决方案不断被提出,尤其是近些年“自贸区”这一想法的成功实践,将“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平台无疑是一个新的尝试。
1 京津冀自贸区发展现状
天津自贸区成立于2014 年,在京津冀自贸区中,拥有的经验相对较多,至2020 年6 月底,累计登记市场主体6.9 万户,注册资本2.33 万亿元,实施400 多项制度创新措施,向国家上报180 多项试点经验和50 多个创新实践案例。在天津自贸区的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行多项措施全面推进贸易自由化,最大限度地便利企业。例如天津自贸区在全国率先推行相关融资政策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统筹谋划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与国家战略相融合,充分发挥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综合服务中心角色,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综合服务[1]。
河北自贸区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梳理形成近200 项共性制度创新清单,在2019 年下半年,共举办推介招商活动56 场,意向签约金额1 800 多亿元,引入了一批高端前沿项目,给河北省创造了新的机遇。虽然相比于天津自贸区而言取得的成就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河北自贸区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很明确的定位,将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产业互补以及地域广阔等优势,整体服务于京津冀自贸区的协同发展,进而带动河北省的经济增长。
2020 年9 月,北京自贸区正式成立,成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且北京的服务业是三地中发展最好的,这也为其向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北京自贸区未来的规划与定位,其具体落实还需要很多后续努力。
由于京津冀自贸区各自成立的时间不同,以至于三者目前的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再加上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本身的差异,尤其是北京独特的资源聚集能力带来的压力,在京津冀自贸区的协同发展上其实还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2]。
2 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
京津冀自贸区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享经验等方式促进了三地自贸区的合作,但在具体的企业利益分配、基础设施共建、环境保护、资源和人才配置等方面还受到利益协调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存在同质化现象,如虽然三地自贸区产业模式比重不同,但其均有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的需求,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竞争的局面,这样就会加大自贸区协同发展的难度。又如,三地自贸区的发展需要人才、资源等要素的支持,但其对资源的聚集能力不同,若不能合理配置资源,也会影响三地自贸区的协同发展。
2.2 自贸区协同制度保障不完善
京津冀协同方面的制度保障已经相对完善,但在推进三地自贸区合作方面,虽已达成诸多共识并签署相关协议,但针对于三地自贸区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方面还有不足,协同制度还不健全。如自贸区之间的行政事项名称不规范、口径不一致、范围不准确、上下不统一等[3]。另外由于立法和制度本身的滞后性,使得自贸区协同发展和立法制度尚未能完全同步,进而造成三地自贸区企业在进行合作交易时没有准确的协同制度以及相关法律给予保障,从而降低了营商环境质量。
2.3 三地自贸区发展不平衡
天津自贸区成立6 年多来,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由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断完善,各个管理部门有较好的协调能力,使企业之间的贸易更加便利化。而河北和北京自贸区刚成立不久,处于初始建设阶段,自贸区的组织机构刚刚建立、协调能力有限,三地自贸区基础环境存在明显不均衡。其次,京津冀发展差距过大加重了三地自贸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例如,河北目前仍然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高校人才培养条件相对于京津两地较弱,缺少吸引高科技、高技能人才的物质设施,不利于河北自贸区的招商引资、人才储备和持续发展。如何缩短自贸区之间的差距,使三地自贸区基础设施等硬条件、政策制度等软环境平衡发展是三地自贸区协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4 北京自贸区成立对三地自贸区协同发展的影响
北京自贸区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北京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其中大量的资本、人才等流入流出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津冀自贸区的发展,为其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三地自贸区协同发展。
北京自贸区的成立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力,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隐患。首先北京自贸区的成立意味着北京需要承担更多的功能,可能会增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压力;其次北京自贸区自身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若规划与定位不能充分落实,就存在产业转型失败、产品性能不匹配等风险。此外,在北京丰富的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北京自贸区集各种优势于一身,一旦高速发展起来,会从临近地区吸引更多优质资源,促进其进一步扩大规模,
获取更多竞争优势,这种可能性的极化效应会使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面临更多困难。
3 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路径
3.1 创建利益协调机制
三地自贸区需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来统筹配置相关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利益能够合理共享,满足三地自贸区不同的利益诉求。
由于园区共建以及跨地区合作方式逐渐在自贸区运用,管理行为和生产运营活动地区分离,这就造成生产制造地获得的利益较少,整体发展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建立经济利益分配机制,让自贸区内的生产制造企业参与成果共享,使得企业通过管理与生产制造活动的合作来发展进步,带动经济的发展[4]。在基础设施共建方面,三地自贸区由于各自建设情况不同,总体发展不完善,目前也在开展一些共建项目,建立基础设施共建的利益协调机制,将进一步明确三地自贸区基础设施项目财税分成办法和相关补偿机制。在环境保护方面,三地自贸区的环境保护定位有一定差异,其产业分布不均匀使得河北自贸区面对的环境问题压力较大,要建立生态治理保护协调机制来对河北自贸区进行补偿,协商三地自贸区按比例共享环境治理利益。
3.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三地自贸区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为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格局,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推动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必须高效汇集各自贸区的企业、人才等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京津冀自贸区通过三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线上信息公开共享。首先从京津冀自贸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高端产业出发,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然后进一步扩散、渗透,促成多产业之间构成信息资源网,实现一体化服务。例如,通过建立数据库收纳自贸区企业的信用等级、经营情况、人才信息等数据实现开放信息共享。同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共享法律法规,更好地规范和约束平台,做到三地自贸区内信息的公开、透明。其次,要加强政企合作,以人才、企业、政府信息资源三者统一建设为出发点,通过行政手段确保政府和自贸区企业双方优质信息资源和大数据信息的开发、利用与共享[5]。
3.3 以科技创新协同为突破点
京津冀的科技资源较为密集,在三地自贸区协同发展的需求下,以科技协同为突破点无疑是一条捷径。目前三地自贸区的科技基础资源共享取得了不错进展,但科技资源的共享范围有待加大,自贸区内的产业向高新技术转型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三地自贸区应当建立科学的、对科技创新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评估体系,支持发展国内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促进国内科技创新经验的形成。另外要完善三地自贸区创新协同合作体制、实现科技信息平台有效对接,满足科技创新产业的转型需求,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同时,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科技人才跨地区流动,促进三地自贸区的协同发展。
3.4 加强三地自贸区的协调和监督工作
可以建立三地自贸区联合工作机构和政府内部信息交流网,加强对三地自贸区的协调和监督,促进政府及时推进措施解决自贸区发展中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联合工作机构建立相关产业发展指标,对产业承接情况、产业转移程度等形成定期的监督报告,促使政府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促进自贸区的协同发展。同时,加快自贸区本身的法规出台周期,依据本身需求以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将周期内的制度创新经验落实于相关文件,在政策制度的保障下促进三地自贸区协同发展。
3.5 三地自贸区各自发展的分工建议
天津自贸区应该积极引进周边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应该在京津冀自贸区的协同发展中提供近些年来探索的宝贵经验,助力北京与河北自贸区的发展。作为临海城市,天津自贸区应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打造国际物流贸易区。政府也应该给予更多合理的政策支持与优惠,促进新企业的产生与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北京自贸区虽然刚成立,还处于规划状态,但是北京作为京津冀三者中经济水平较高的一员以及其独特的首都功能,为北京自贸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当然,北京自贸区的成立对三地自贸区的协同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挑战,例如北京自贸区的设立与发展会不会加大三地的极化效应?这就要求北京自贸区应该更多地帮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天津自贸区和河北自贸区,分享优势资源,借着其成熟的外交条件,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科技带入到天津和河北,促进三地自贸区的协同发展。
相对于京津自贸区而言,河北自贸区没有丰富的发展经验和经济优势支撑,但是作为地理面积最广以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成员,可以弥补京津自贸区自然资源不足的劣势,例如缓解北京人口拥挤问题等。随着北京大兴机场的成功建设运营以及国家对大兴机场的各种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河北自贸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借着大兴机场这个地理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对外交流与发展。
三地自贸区的协同发展需要在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下,各地通过制定详细的政策支持与优惠条件,为自贸区的发展尽可能提供便利通道和保障。三地自贸区也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充分交流,做好协同发展规划,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