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地区草原鼠害对草原的影响及防控研究进展

2021-01-07宋保华闵向松邢震全苏一诺

河南畜牧兽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灭鼠鼠害黑龙江

宋保华,闵向松,邢震全,苏一诺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草原站,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2.黑龙江省草原站)

黑龙江省是全国10 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草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西部西区和东部地区松嫩平原、三江草原和杜尔伯特草原等,其中松嫩草原更是中国三大草原之一。只要有草原的地方就有鼠的存在,鼠也是维持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1]。鼠类繁殖次数多,孕期短,产仔率高,性成熟快。数量过多则对草原的破坏产生巨大影响,我们通常称之为“草原鼠害”[2]。鼠害对草原地区的危害程度非常严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控制和综合防治,则会对草场的天然资源及放牧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3]。黑龙江拥有的天然草原资源比较丰富,一旦暴发草原鼠害,就会很难控制,不仅对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而且还会对当地草原承包者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草原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针对黑龙江地区监督维护草原的管理人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并有效抑制草原鼠害的发展。

1 黑龙江地区自然环境概括

黑龙江地区属于高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而春季和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性季节,时间较短。受地理环境及季风交替的影响,各季气候差异显著,变化较大。该地区草原植被比较丰富,如果草原遭到严重破坏,以现有的技术及能力很难做到大面积恢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变化造就了黑龙江地区与众不同的草原生态系统。但就目前而言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还是存在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草原鼠害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

2 鼠类对草原的危害

近年来,危害东北地区草原鼠的种类有很多种,其主要有达乌尔黄鼠、大沙鼠、草原鼢鼠、子午沙鼠、布氏田鼠、东北鼢鼠、长爪沙鼠、黄兔尾鼠等,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草原和杜尔伯特草原及内蒙古大草原等[5]。对我国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草原居民及牧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下阐述草原鼠对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危害,并针对草原危害提出防控建议[6]。

2.1 鼠对草原地上部的危害

草原的鼠类主要啃食营养价值较高的嫩叶和幼苗等,它们对地上部草原的危害特别大,不仅导致幼苗的生长发育遭到破坏,而且对青草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 个成年草原黄鼠的食草量非常大,每天啃食青草大约50~80 g 左右,而且繁殖能力非常快,种群增长速度非常迅猛,对黑龙江天然草场资源产生极大的破坏,最主要的是能抢食优质的牧草,例如紫花苜蓿、羊草等,大大降低了草原的载畜能力,同时对畜牧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2 鼠对草原地下部的危害

鼠会打洞是天生的习性,无法通过生物学的措施来改变它的基本特性。草原的地下部耕层土壤是承载地上部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如果地下部耕层土壤出现了较大的破坏,就会阻碍地上部植被的生长发育。黑龙江的冬季时间较长,为了生存和保暖,草原鼠通常会打较深的鼠洞来越冬,这不仅破坏了草原地表土壤耕层的完整性,而且加大了草原植被的死亡率,并且降低了优质草品的增加率,影响了草原的可利用性[7]。

3 对草原鼠害的防控

3.1 加大对草原鼠害防控的重视程度

草原鼠害的防治工作直接关乎黑龙江地区草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发展。草原鼠害的治理是一个较大而又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监督落实,而且需要草原承包者的积极反馈,有问题积极上报。每年定期培训相关人员,对草原鼠害的防治工作认真负责,平时应多去草原调查鼠害情况,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并积极掌握草畜承载力[8]。

3.2 加大草原鼠害防控的宣传力度

由于本地区草原面积很大,草原附近的常住牧民及周边村民,经历多次草原鼠害,牧民或村民已经产生“群体免疫”。有关部门对草原鼠害的防控工作存在侥幸心理和怠慢情绪[9]。因此,建议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草原鼠害防控的宣传力度,并制定奖惩措施,让相关人员积极投入到草原鼠害防控中来,通过网络方式定期宣传培训相关防控技术,并督促牧民及村民认真学习,让草原居民充分认识到防治鼠害的重要性,共同保护和维护本地区的草原,推动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草原鼠害防控的资金投入

为了有效控制草原鼠害的发生,各地方政府需加大草原鼠害防控的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人员的费用、药物的费用、行程的费用、宣传的费用、维护的费用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及人工的上涨,现有的防控资金不能满足草原防控的需求,在此费用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申请加大草原鼠害的防控资金,以保证有效防控草原鼠害工作的顺利进行[10]。此外,需要增加防控草原鼠害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投入维修基础建设的资金,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资金的投入成本,并配备草原鼠害防控的器械,有效遏制草原鼠类的繁殖增长,降低草原鼠害的发生概率[11]。

3.4 遵守草原各项规章制度

近几年,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各项地方规章制度和基本条例,其目的就是做好相关的草原鼠害的防控。相关部门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条例,发挥部门领导的带头作用,针对每项工作应将具体责任认真落实,保质保量地完成草原鼠害防治工作[12]。

3.5 制定草原鼠害的灭鼠方案

对于草原鼠害情况的突然发生,需紧急制定计划,做出合理的灭鼠方案。方案制定后立即执行并考察利用效果。灭鼠方案需多制定几套,如有些方案应用效果不佳,需考虑更换方案,来进行草原二次灭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区草原鼠害的严重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结合平时防控的基础措施,有效开展实施。要大力推进生物防治的措施,减少有害物质污染草原植被,加大科研立项、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一体化的发展[13]。

3.6 草原鼠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草原灭鼠工作中,加大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加强补播和围栏育草等多种方法的实施,促进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提高草原的自身防御能力,推进本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草原生态平衡也是防控技术的关键,鼠类的天敌如狐狸、蛇、鼬、老鹰等,通过补充物种的方式扩大种群数量,可最大限度降低鼠害的发生概率[14]。细化草原鼠害的防控工作,防治方式不断创新,完善布控防御工作机制,科学引导群众参与其中,结合有效灭鼠经验,提高草原生产效益。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通讯的使用,利用无线电设备实时监测,定期开展线上灭鼠培训功课,加大草原鼠害防控的研究力度,采取多元化的防治手段,全面提升草原鼠害的防控水平[15]。

草原鼠害一直以来是各地区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旦大面积暴发,控制将非常困难,这需要平时就要做好防护措施,控制草原鼠的数量,开展特殊时期的研究,明确草原鼠的生活习性,掌握种群的发展情况。现在针对草原鼠害的防控工作,各地都有很好的措施和经验,但是具体细致的工作和思想的转变还稍有欠缺,对于整个草原鼠害的防控体系还需更深入地研究,摸索更有效的防控技术。因此,笔者建议开展以下工作:各地方政府将草原灭鼠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系统培训相关责任人及相关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定期开展草原鼠害的调查工作,掌握种群数量;草原相关人员的奖惩机制应严格制定,落到实处;建立适于各地方不同区域的绿色鼠害防控技术体系与模式,逐步实现对本地区农业害鼠的可持续控制。

猜你喜欢

灭鼠鼠害黑龙江
行书张光藻《入黑龙江境》(53cm×36cm)
TBS围栏灭鼠技术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草原鼠害的发生及其防控措施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浅论吉木乃县草原鼠害发生与治理对策
林地鼠害防治对策探析
——以湟源县为例
浅谈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方法
灭鼠记
次声波灭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