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诊断中的重要性评价
2021-01-07刘雪瑛陶世亮
刘雪瑛,陶世亮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青海 海南 813099)
0 引言
胃癌(Gastric Carcinoma)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其多发人群以50岁以上男性为主,主要指的是起源于机体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也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地域性差距,以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病率最高[1-2]。胃癌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呈现出呕吐、恶心等上消化道症状,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下降、消瘦等症状,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均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3]。由此可见,胃癌应当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常见的临床诊断方式以免疫学状况检查、病理组织检查、胃液检查以及CT检查等方式,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准确率,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成熟和进步,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也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支持和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4]。本文针对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诊断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选择159例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以上159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74例,年龄23~79岁,平均(51.37±6.55)岁,病程4~19个月,平均(11.57±0.68)个月。
1.1.1 纳入标准
符合胃癌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标准者;年龄≥18周岁者;患者及其家属在知晓本次研究具体内容和条件下均自愿加入并签字同意者。
1.1.2 排除标准
合并心脏、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者;合并精神、认知功能严重障碍者;合并严重慢性疾病者;合并治疗依从性差者;拒绝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住院者。
1.2 方法
以上159例受检者均接受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检查,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7 d为患者实施胃镜活体组织检查,选择电子胃镜顺延患者食管缓慢放置在机体胃部中,首先观察患者胃黏膜情况和胃部形态情况,并针对切除的病变黏膜实施常规病理检查,在采集患者胃黏膜的过程中,属于溃疡型黏膜应当采集其邻近组织或者内侧组织,属于隆起型应当采集其顶部或者基底部组织,属于平坦型黏膜应当采集其周围组织或者中央组织,采集3~5块活体组织并使用10%中性福尔马林实施常规固定操作,固定时间为6 h,继而实施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一系列操作,将获取的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观察,重点关注于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等情况[5-6]。
在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中对于病灶直径>1 cm的患者应当将其病灶典型部位进行切除检查操作,对于病灶直径≤1 cm的患者应当将其病灶全部切除并进行检查操作,采集的标本选择10%甲醛溶液实施常规固定操作,而后进行石蜡包埋操作,将标记的切片实施HE染色操作,而后将获取的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观察,重点关注于病灶浸润程度等。
1.3 观察指标
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本次研究金标准,继而比较在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下患者胃癌组织类型分布情况(腺癌、胃印戎细胞癌以及其他类型)。
2 结果
两种不同诊断检查方式下胃癌组织类型分布情况,金标准结果显示159例患者中腺癌、胃印戎细胞癌以及其他类型人数占比分别为28:5:126,经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结果显示,以上159例患者中腺癌、胃印戎细胞癌以及其他类型人数占比分别为27:4:128,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腺癌低级别和高级别人数占比分别为3:4:1:1,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在胃癌组织类型检查结果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其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喜食盐腌、熏烤食品者其胃远端发病率极高,众所周知,胃癌的致病因主要以地域环境、生活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遗传因素和基因因素密切相关,此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且死亡率高的特点,对于患病者的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和影响。胃癌可在机体胃部的任何位置形成病灶,其中最为常见的部位以胃窦、贲门、胃体小弯等部位为主,患者在患病早期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提高其远期生存率,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痊愈的可能性。但是在胃癌早期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常表现以呕吐、恶心等类似溃疡病的症状为主,因此也极易被患者所忽视,且在胃癌早期临床诊断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由此延误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针对于此,应当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7]。现阶段对于诊断此类疾病可通过X线钡餐检查、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等方式进行诊断,伴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内镜检查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中,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在胃癌的临床诊断中也获得一致的肯定和认可,能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继而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明,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技术被纳入到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因此其常作为胃癌术前的常规检查[8]。在本次研究中,为胃癌患者术前应用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其研究结果显示如下:金标准结果显示159例患者中腺癌、胃印戎细胞癌以及其他类型人数占比分别为28:5:126,经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结果显示,以上159例患者中腺癌、胃印戎细胞癌以及其他类型人数占比分别为27:4:128,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腺癌低级别和高级别人数占比分别为3:4:1:1,两种检查诊断方式在胃癌组织类型检查结果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结果分析可见,胃镜下活体组织检查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率,然而在实际的胃镜活体组织检查过程中,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极易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从而导致最终的诊断结果出现偏差;首先,在胃镜下活体标本采集中只是针对部分组织进行采集,且胃镜检查视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的观察到患者病变组织情况,因此无法针对病变部位的特定和组织进行有效、科学的判断,所以,在临床诊断中也需要结合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患者病变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从而提高胃癌诊断准确率,让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改善其预后。
综上所述,在胃癌患者术前诊断中应用胃镜下的活体组织检查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其操作更为便捷且诊断准确率高,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必要情况下也需要结合外科手术病理诊断进行辅助,从而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