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淮安地方文献述略

2021-01-07叶飞

图书馆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方志淮安日记

叶飞

(淮安市淮安区图书馆,江苏 淮安 223200)

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江苏中北部,淮河为其淮安境内最早记载的主要河流,稍后自吴王夫差至隋炀帝时代陆续开凿的运河对其境内的城镇与乡村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淮安地方文献呈现着以运河文化文献为中心的鲜明特色。

必须指出的是,淮安境内的“淮安”之名,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即“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①,故而彼时的“淮安”辖域较小,不能与后世之淮安军、州、路、府境相提并论。南宋绍定元年,“改楚州名为淮安军,自是淮安之名至今不改矣”②。淮安军的设置,标志着“淮安”作为高层政区名称的开始,元代为淮安州、路,明清为淮安府。为了行文方便,以及避免歧见的产生,笔者所说的“淮安地方文献”的“淮安”,主要依据现今的行政区划建置,即清江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盱眙县、金湖县、涟水县。以上区域内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志书、掌故逸闻、文集诗集、笔记日记、河漕盐关文献等③,笔者重在对其产生、流传与保存情况,作以概观式地观照。

1 官修方志与私撰方志

因地方志文献所涉内容相对齐全,藉此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最为基本的知识框架,故而成为开展区域史研究中的核心文献。上世纪80年代编纂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仍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方志文献数据统计的参照标准。今淮安市境的方志数量近40部④。不过关于淮安地方志文献的梳理与概论,当以丁志安先生的工作最为重要,可资参考⑤。淮安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方志文献当为唐代的《淮阴图经》,其中有10字留存于陆羽的《茶经》之中⑥。除此之外,较早记载的淮安方志文献,尚有宋代的《楚州图经》、南宋嘉定《山阳志》⑦,而且嘉定《山阳志》至明代可能仍然见存,正德《淮安府志》、胡应恩的《淮南水利考》等文献中曾有援引。淮安地区的散佚方志,安东县与盱眙县亦有类似情况,其中安东佚志集中于明代,盱眙县则有数部宋代佚志⑧。

不过这些终究属于散佚方志,今人恐已无缘见及,所以注意力还是应该集中于现存方志。兹以淮安地区现存最早的方志文献正德《淮安府志》为例,尝试说明相关问题。一般来说,方志的编纂当为乡镇志、县志、府志、全省通志直至全国总志的层级递进式⑨。所以府志的部分内容,应该摘选于当时尚可见及的乡镇志、县志,以及前朝府志,彼时嘉定《山阳志》、成化《淮安府志》仍可得以参照。另外,对于前代淮安地方的故实,正德《淮安府志》亦采纳了历代官修正史、纪传与编年体史书以及诗词赋文等,同时参照了自唐代以来所形成的全国地理总志,其中尤以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为其主要文献来源。这里想说明两点:其一,府志编纂的套路,为我们提供了解方志文献形成的具体过程,也提示我们应该注意前代大型文献中地方历史故实的蒐集;其二,明清方志文献系摘抄,其间可能会有讹误,而且由于编纂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某些记载亦未加考订,所以引用的时候需以辨析的态度视之。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时期的淮安方志文献,主要由官方组织人员进行编修,不过在此之外仍有地方人士以一己之力进行修志,吴玉搢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人物。吴玉搢为清乾嘉时期著名古文字和金石考据学家,有《说文引经考》《金石存》《别雅》等著作刊行于世,这使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他对地方文献极为热衷,比如,鉴于山阳县志编纂的缺漏与讹误,他尝试予以增补与辨析⑩,遂成《山阳志遗》一书,该书为关于山阳县境内古迹风物的综合考证与乡邑先贤的生平爬梳,虽然其中有不实之言,不过并不能因此否定它的史料价值。

2 地方艺文与掌故逸闻

这是地方文献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其内容与地方志书多有相合之处,区别在于这类文献的非官方性。

其一,地方艺文。这类文献编者多系关注地方的学者,经过自我阅读、消化、甄别,将世人著述汇编成册,使得淮安地方前贤的吉光片羽得以代继相传。其最早者当为明代潘埙的《淮郡文献志》⑪,清代邑人沈卹孺承继先贤,辑有《续淮郡文献志》⑫,惜未见传本。这种将淮安邑人著述合编成册的不乏其例,比如张鸿烈的《淮南诗钞》、吴玉搢的《山阳耆旧诗》、吴进的《续山阳耆旧诗》、丁晏的《山阳诗征》、丁晏的《淮安艺文志》、范以煦的《淮流一勺》、段朝端的《山阳艺文志》、王锡祺的《山阳诗征续编》、卢福臻的《咏淮纪略》。这些文献所收诗文未必属于上乘之作,不过均系淮人所作或与淮事、淮地相关,而且踵迹前贤,代有论出,体现了淮郡士人阶层浓厚的乡土认同感。

其二,掌故逸闻。其记录着贴近地方情状的历史故实,所涉内容包括风物考证、义举善行、移民与科举、河道与水利、园林与交往等诸多层面,值得仔细蒐集与探究。这类文字虽在前代已有记述,如唐代郑吉《楚州修城南门记》,叙述了作为淮东大郡的楚州,为了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对南门进行重新修筑的过程。这类的文字不仅较少,而且多散见于诸种文献之中。这种局面至明清时期有所改观,尤其是至清代,这类文字逐渐系统化,形成了描述地方史实的重要载体。首先以邑人阮葵生的《茶余客话》为代表。阮葵生中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等职,交结天下名士,《茶余客话》中除涉及清代典章制度与官场社会生态等诸多层面,还在该书的末尾两卷集中记述淮安地方的文人逸事与乡土俚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后关于淮安地方掌故逸闻,又有不少代表性著作涌现出来。其中,有类似地方志的综合考论的,如嘉道年间曹镳的《淮城信今录》;有对地方古迹名物进行精细考证的,如范以煦的《淮壖小记》;有记述地方修城建庙、兴修水利的,如丁晏的《石亭纪事》,何庆芬、吉元的《淮郡文渠志》;有记述淮安移民与家族,兴办地方公共事业包括学校、善堂等的,如杨庆之的《春宵寱賸》、程锺的《淮雨丛谈》《淮郡故实》《淮安普济堂志》、段朝端的《跰鮮余

话》《楚台见闻录》;有记述府县学额与科举家族的,如曹镳的《淮山肄雅录》、万镛的《南清河肄雅录》;有状摹淮安典型地理景观的,如毛乃庸的《勺湖志》、丁莲的《万柳池志》等;还有一些专门为某一县或乡镇的综合志书,如李元庚的《梓里待征录》、潘亮彝的《车桥闻见记》、王光伯的《淮安河下志》、张煦侯的《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等等。

3 诗集文集类

3.1 乡邑里人诗文集

明清两代,淮安地区可谓文人辈出,科甲较盛,其中父子登科、胞弟同庠者较多,甚至有一门三进士、五世巍科之说,及第士子或仕宦为官,或常驻乡里,其后多将各自所作诗篇合编成集⑬。虽说有些著述业已散佚,不过仍可从地方志中的艺文志中见其一斑。如明弘治九年考中探花的蔡昂,诗文集名为《颐贞堂稿》,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再如明万历年间的文学才子吴承恩,亦有酬应诗词、诔文、障词、曲腔等形式的作品传世,后人将其整理、点校并予以详细笺校,弥足珍存⑭。至清代这种诗文集数量更多,如淮安卫邱氏,“明初自明州而迁,由胜国以至本朝,以诗书为堂构,相承弗替,几于一门之内人人有集”⑮,由此可见其门族之盛,著述之丰。由山西襄陵迁淮的李氏、江西清江迁淮的阮氏、徽州岑山渡迁淮的程氏、山东迁淮的丁氏等族,均为书香门第世家,多有诗文集传世,有关其他士人诗文集的零星记载亦不为少,其中不乏有重要价值的文献,新近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丛书中即多处收录淮人的诗文集。

3.2 莅淮官员诗文集

明清淮安为黄、淮、运交汇之地,东南地区的漕粮需经此遄船北上,运抵京师,因而其成为国家漕粮管理、河道整治的中心区域,加之盐务生产与转销、榷关税务征收亦与淮安密迩相关,所以政府衙门公署层级高、数量多,成为其一大特征。其中山阳县尤其如此,“故自元明以来数百年中,督抚部司,文武厅营,星罗棋布,与省会无异”⑯。这些各层各级的官员诗文集刊刻流传,其中可能会涉及到莅淮期间行政要务的记载。这里再作强调,将莅淮官员的诗文集纳入地方文献的体系之中,并非说这些文献属于淮安,而仅仅着眼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从这些诗文集中择取与淮安相关的记载,以求深化淮安的区域史研究,以下的河漕盐关专门志书、旅行日记与笔记小说等类文献,亦作如是观。不过就目前看来,莅淮官员诗文集的数量并不多,尚待今后继续查阅与蒐集。兹试举几例。如明万历年间淮安知府陈文烛撰的《二酉园集》,包括诗集、文集、续集,陈文烛在淮期间,与山阳吴承恩、沭阳吴从道交游甚密,又邀请郭次甫来淮,特建招隐亭以待之,他的诗文集值得参考。再如,万历年间的淮安府推官曹于汴的《仰节堂集》,曹于汴任职期间,恰值倭乱四起,淮安地区亦受其危害,这部诗文集中保留了不少曹于汴备战倭乱、重修城垣设施以及志道书院、韩侯祠等的文字,对于淮安区域史研究,颇具史料价值。另外,曾任过淮安府学官的华亭人黄达所撰的《一楼集》、任过淮阴书院教谕的太仓人盛子履所撰的《蕴愫阁诗集》等,均有淮安地方相关文字记载,颇具参考价值。

4 河、漕、盐、关所涉淮安文献

明永乐初年,朝廷颁定停海运、行河运,淮安等地复又成为京杭运河沿线的重要都市。景泰年间,漕运都御史始驻于山阳城,淮安由此成为全国漕运管理与控制中心;嘉靖以来,黄河水患日益严重,黄、淮、运交汇的清口附近,逐渐成为朝廷治河的重点所在,至清代前期以清江浦为中心的南河治理体系最终形成,江南河道总督驻于清江浦。在漕、河政务影响下,淮北地区亦建立起盐务销售的中心地位。由此河政、漕运、盐务成为江南三大政,并逐渐改变了淮北地区的城市经济与城镇体系⑰。在管理漕运与治理河患的过程中,诸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官员,条陈利弊、悉心规划、总结经验,形成了为数颇丰的河、漕管理文献,近年来聊城大学的学者对此用力甚勤,且颇有创获⑱。其中漕运部分如王琼、王在晋、杨宏、杨锡绂等人的著述,河道部分如万恭、潘季驯、靳辅、张鹏翮、傅泽洪、康基田、武同举等人的著述,历来为研究黄、淮、运河史的学者所重。

另有一些治河著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约成书于明万历前后的《淮南水利考》,该书系原籍沭阳、常居山阳的胡应恩所撰,胡氏一族自南津先生胡琏开始至明末,涌现出不少名人,其中包括撰有《淮安大水记略》的胡效谟。明隆庆、万历时期,漕运都御使王宗沐、知府陈文烛修堤筑堰,胡应恩等人实参与其事⑲,故《淮南水利考》的撰写具备以其水利实践为基础的有利条件。直至明末清初,顾炎武、顾祖禹等人编写全国地理志书的时候,关于淮安地区的部分仍主要参考了《淮南水利考》。再如曾经在淮安任官的张莲汀,撰有《淮阴实纪》一书,曹于汴曾称:“寅丈张莲汀氏,以保定贤能,荐调淮安,董治河事。比初至,予讶之舟中,见其绘河图为屏心,敬其贤必谨于职业者也”⑳。可见《淮阴实纪》乃其治理河道实践的经验性总结。

相较而言,漕运方面的文献多为漕粮转运或漕政管理方面的记载,如杨宏等《漕运通志》、席书等《漕船志》、王琼《漕河图志》、王在晋《通漕类编》等文献,虽然这些文献的着眼点并不局限于淮安,其与淮安的关联性稍显薄弱,但是研读之后必会加深对明清淮安的认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漕运方面的文献中,值得重视的是漕臣撰写的行漕日记,这可能会有历史、风俗与地理方面的信息,可资援引㉑。盐务方面的文献,比较熟悉的当为历朝官修的《两淮盐法志》,嘉靖、乾隆、同治、光绪朝的盐法志,均已汇编成册或点校出版,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条件㉒。关于盐业文献方面,民国年间不具名的《淮海日记》,记述了作者由上海经镇江淮安,再赴板浦、陈家港等地调查大源泉公司的相关情况,对认识清末民初淮海地区盐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㉓。

当然,也有类如《淮北票盐纪略》等盐法专书,以备参考。还有像《皇明名臣经济录》《明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皇清奏议》,以及经世名臣的文集,如明代陈应芳的《敬止集》、吴道南的《吴文恪公文集》,清代曾国藩、林则徐、陶澍等人文集中,均包含关于河政、漕运,以及盐法、钞法、防务等方面的奏议,其中与淮安地方有关的内容,应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查找与落实。

淮安关自明以来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榷关机构。自明代淮安关监督马麟编纂淮安关志开始,后又经杜琳等监督复又续纂,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淮安关记录,即《续纂淮关统志》,民国时期冒广生还辑有《淮关小志》,史料价值也不浅。另外还有比较少见的关于淮安榷关的记载,如清人萧梅生纂辑的《淮榷志遗》,补充了前人记载之不足㉔。所以关于淮安关的历史沿革、职能演变、税额收入、商品流通等方面的研究,亦次第展开㉕。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香坂昌纪、泷野正二郎亦曾关注淮安关,前者注重对淮安关米谷流通路线的考察,后者则考察了其机构和职能㉖。就以上关于淮安关的研究来看,档案文献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为后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范例与思路,须重视对地方档案的搜集与使用㉗。当然,漕运、河道与盐务等方面的研究,更应该重视发掘有关淮安内容的清宫档案。

5 日记与游记类文献

日记类文献,在淮安地方文献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需要关注的主要有两种文献:第一是由漕河官员等人撰写的日记,其中以漕官撰写的日记较为常见,比如周冾《看河纪程》、李绂《漕行日记》、吴锡麒《还京日记》《南归记》、包世臣《闸河日记》、赵亨钤《铅差日记》等,这些日记中保存了黄、淮、运河水运及水利设施的丰富记载,处于黄、淮、运交汇的淮安,自然成为这些文献记载的重中之重。第二类是专门记载淮安历史事件、水涝灾害、城镇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比如,明末清初的张天民撰有《淮城日记》,所记为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初一日至六月二十日事,另有不具名的时人所撰的《淮城纪事》,这两本日记内容相仿,均再现了淮郡民众在漕抚路振飞与守将王燮的率领下,抵御清军与其他藩镇武装的军事行动过程,可以帮助了解明清之际朝代更替中的淮安地域社会。再如清道光年间,清河县人蒋阶《苏余日记》㉘不仅记述了当地士绅群体的日常生活与遗闻轶事,对民众生计与社会经济也有一定的关注,尤其对当时的灾情与赈济着墨颇多,记录了由于高家堰等处水位上涨造成较严重的水涝灾害,以渔沟吴氏为代表的士绅及其家族开设粥厂、救济灾民之事。再如佚名《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日记、二十九年己酉日记》㉙,亦是淮安日记文献中的代表之作。这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寓居清江浦的画家日常生活,不仅可以窥见他们的交往轨迹,也可以为画家游幕现象提供较好的注解,同时这部日记对于城镇商业、习俗风气与交通方式的记载,有助于形成对晚清运河城市清江浦的丰富认识。

除了日记外,游记文献也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人王锡祺搜集、编纂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收录了不少淮安的游记文献,如任瑗《游万柳池记》、刘培元《韩侯钓台记》、丘兢《游爱莲亭记》、程廷祚《游周桥记》、阮宗瑗《游湖心寺记》等。文人雅士在游览胜迹时,除撰写记文外,也会作诗题咏,并且相互唱和,从而形成某一胜迹的系列诗作,沈堡《淮游纪略》、樊镇《淮上漫游诗草》等均属于这样的游览怀古与题赠诗作。在淮安文化古迹之中,受游人关注较多的当属萧湖及其周边地带。萧湖,位于运河东岸、河下关厢的东南向,距城西北隅仅里许。晚明以降,以萧湖为中心,构建起数量可观的园亭建筑,由此文士雅客的诗文集社活动随之达至高潮。晚清时期,萧湖园亭多皆倾圮废隳,不过仍多有值得观览之处,程氏族人程锺慨于世事,于光绪三年撰《萧湖游览记》,同时有客于其地者绘就萧湖图,并且征集时人赞美萧湖的题咏诗作,从而形成《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一书,它“所展示的皆是盛清时代淮安河下的繁荣景象,从中可见,当年有四方知名之士载酒问奇,流连觞咏,足令后人动追慕之思”㉚。

6 结论

淮安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境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笔者对官私方志、地方艺文与掌故逸闻、诗集文集、河漕盐关文献、日记与游记等多种文献进行分类介绍。通过仔细梳理,发现淮安地方文献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6.1 内容丰富多样

这不仅得益于它的重要运河都市的历史地位,也得益于诸如潘埙、张鸿烈、阮葵生、吴玉搢、丁晏、曹镳、杨庆之、鲁一同、吴昆田、李元庚、徐嘉、段朝端等文士群体的地方认同与不懈撰述,从而造就了淮安深厚的文献底蕴。尽管不少文献业已散佚,但现存地方文献也十分可观。这从《淮安掌故》《楚州丛书》《淮阴丛书》等地方丛书的搜集与编纂可以见其一斑。

6.2 与漕运、河道、盐业关联文献居多

这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明清两朝全国漕运总督府衙门设于淮安府城(今镇淮楼对面),南河道总督府设于淮安府下属清河县(今清江浦区清晏园),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辖第一大淮盐集散地亦在淮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必然造就与其密切关联的历史、文化等各类文献。

6.3 写本数量可观

明清淮安著作家辈出,但有财力将自己的著作刻印行世者毕竟有限,所以他们的著作大多以抄本的形式代代相传。加之当地历代都有热心搜罗地方文献的藏书家,所以那些抄本得以较多保存。现存明清抄写本文献多由陈慎侗、方白、梅树楠等当代藏书家捐赠。

笔者对明清时期淮安地方文献进行梳理的目的,是试图在摸清淮安历史文献家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编纂地方文献目录等工作奠定基础,为学术研究的开展提供文献支撑。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推广到全国每一个地方,要通过搜集和整理各地文献,担负起赓续民族文化精髓、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南齐书》卷十四《州郡上》。

②乾隆《淮安府志》卷二《建置》。

③本文所述的地方文献,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淮安地方文献,基本上就是包括地方志书、掌故逸闻等贴近淮安当地情况的文献;广义地讲,则凡是涉及到淮安地方的记载,均可纳入其中,包括地理志书亦有全国与地方的区别。总体来说,广义的地方文献的考索,对于学术研究甚有必要,故本文对此时或涉及,特此说明。

④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3—368页。

⑤丁志安:《淮安方志漫谈》《淮安方志续谈》,分别刊载于《淮安文史资料》第4辑、第5辑。

⑥又见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2页;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页。

⑦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32—233页。

⑧淮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阴市志》第54卷《历代修治考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⑨张英聘在对南直隶方志的研究中,涉及方志的编纂源流、结构与类型、内容体例与史料价值、修志人员的分工与经费、方志文献的历史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亦多提及淮安地区的情况,可资参考,见张英聘:《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⑩(清)吴玉搢《山阳志遗》自序,民国十一年淮安志局刻本。

⑪该书有明嘉靖三十四年淮安府刻本,北京图书馆据此影印,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91册,齐鲁书社。

⑫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十八《艺文》中载有其书名。

⑬(清)杨庆之:《春宵寱賸》卷二,民国十一年稿本。

⑭(明)吴承恩著、刘修业辑校、刘怀玉笺校:《吴承恩诗文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⑮(清)俞樾:《邱氏家集》序,(清)邱崧生辑:《邱氏家集,山阳文献私记》,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⑯光绪《淮安府志》卷首桂嵩庆《重修淮安府志序》。

⑰参见邹逸麟、王振忠:《清代江南三大政与苏北城镇的盛衰变迁》,蔡美彪主编:《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⑱王云、李泉等著:《中国运河文献书目提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⑲(明)王宗沐:《淮郡二堤记》,天启《淮安府志》卷二十二《艺文志》。

⑳(明)曹于汴:《仰节堂集》卷二《赠张莲汀寅丈南归序》。

㉑代表性研究参见王大庆:《清代河漕日记文献比较与黄淮水利、漕运》,《第二届“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6页。

㉒(明)史起蛰、张榘:《两淮盐法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4册,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齐鲁书社1996年版,又有荀德麟等点校本,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清)王世球等纂修:《两淮盐法志》,于浩:《稀见明清经济史料丛刊》第1辑第4—9册,据清乾隆间刻本影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清)单渠等纂、(清)方浚颐等续纂:《两淮盐法志》,于浩:《稀见明清经济史料丛刊》第2辑第26—3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清)王定安等纂修:《重修两淮盐法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42册,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㉓民国佚名:《淮海日记》不分卷,稿本,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关于该本日记的介绍,参见周运中:《珍贵的现代盐业史料<淮海日记>介绍》,《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

㉔(清)萧梅生:《淮榷志遗》二卷,清同治七年刻本。其后收入国家图书馆文献开发中心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税收档案史料汇编》第26册,影印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8年版。

㉕陈慈玉:《从清代前期的淮安关功能论官商关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1989年版;何本方:《淮安榷关简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刘洪石:《清光绪朝淮安关正额绌收原因探微》,《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范金民:《清代前期淮安关税收的盈绌原由》,《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王元林:《明清淮安商品流通地理初探》,《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廖声丰、胡晓红:《鸦片战争前的淮安关及其商品流通》,《历史档案》2010年第1期。

㉖范金民:《清代前期淮安关税收的盈绌原由》,《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㉗关于淮安地区的档案,地方学者已尝试做出不少的基础性工作,如周焰等编纂:《清代中央档案中的淮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编:《清宫淮安档案精粹》,中国档案出版社2011年版;江苏省档案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淮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㉘经朱德慈整理,蒋阶《苏余日记》已经出版,与潘德舆家书等地方文献,共同收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凤凰出版社,2015年。

㉙《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日记、二十九年己酉日记》原未署著者,后经人考证,初步判断这部日记作者为浙江平湖人黄荫亭,当较可信,参见王聪明《客寓清江浦:日记所见晚清画家游幕现象考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这部日记现已由张知强整理出版,与李元庚《梓里待征录》等地方文献合称《稀见淮安史料四种》,收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六辑),凤凰出版社,2019年。

㉚王振忠:《再论清代徽州盐商与淮安河下之盛衰——以<淮安萧湖游览记图考>为中心》,《盐业史研究》2014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方志淮安日记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