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筋砼结构与装配式结构质量控制因素*
2021-01-07刘湖川王营通
刘湖川 王营通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1 钢筋混凝土结构
1.1 混凝土质量问题
1.1.1 混凝土坍落度不合格
未对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进行坍落度检测,则保水性、流动性和粘聚性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混凝土和易性不足,泵送混凝土会堵塞管道,且不易振捣。
1.1.2 混凝土外观缺陷
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同的质量问题。
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结构局部疏松都是蜂窝的表现,搅拌混凝土加水超过计算量,混凝土初凝后水分蒸发,最终在混凝土上留下气泡状的小孔,拆模后混凝土形成蜂窝。
麻面是指混凝土有坑坑洼洼、麻点、砂浆少等不足。麻面原因分析:振捣混凝土不实,留在混凝土表面的气泡无法排除;模板上的杂物没有彻底清理干净,脱模以后会破坏混凝土完整度;模板浇水湿润不均匀而直接使用,混凝土的水分就会被模板吸收。
模板拼缝处有空隙,拼接处出现跑浆问题,过多跑浆则会形成麻面或者烂根。砼空隙过大,强度不足,柱子就可能会断裂,起不到构造柱的作用。
施工过程中,根部混凝土出现露筋、孔洞等质量通病,俗称“烂根”。混凝土烂根是由于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清理基层,混凝土中有夹渣,就会与楼面接触不良。
1.2 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和施工质量,避免坍落度不合适造成困扰,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用水量,进行含水量检测和施工配合比计算。集料级配也会影响混凝土坍落度。因此按砂、石、水和水泥计算比例搅拌混凝土,并设置醒目的材料标示牌,避免在使用中出现乱用、混用等现象。
减少蜂窝问题,应该通过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含水率。预防混凝土麻面可以选择粒径适中的石子,不能只凭经验搅拌混凝土,而不计算混凝土配合比,含水率也要合适。混凝土出现麻面,拆模后可用1∶1高标号水泥砂浆修补、抹平,太松散的石子要剔凿掉。若跑浆过多则会造成麻面现象,拆模后可用1∶1高标号水泥砂浆修补、抹平,太松散的石子要剔凿掉。预防混凝土烂根现象要在支设模板前将基层清理干净,顶板面的施工产生的锯末、垃圾清理时不要清理到墙柱基层。模板根部要堵塞严密,不要有过大缝隙,烂根基层用素水泥浆和细石混凝土填补。
1.3 钢筋质量问题
1.3.1 钢筋加工
钢筋存放环境潮湿、保管不良和雨雪侵蚀,钢筋就会锈蚀。过多的锈渍不仅会使钢筋表面发生颜色变化,而且会像鱼鳞般脱落。钢筋锈斑清除不彻底,用于工程会降低承载能力,也是出安全事故的元凶之一。工人对加工要求和图纸不熟悉或者加工机械存在误差,加工钢筋超过了允许误差,浪费资源又易出现安全问题。矩形箍筋加工成型后,达不到规定角度,不能形成对称角。工人加工钢筋不按照要求加工或者搬运钢筋不注意方法。
1.3.2 钢筋连接
1.3.2.1 机械连接
冷挤压套筒连接和锥螺纹连接是机械连接的2种形式。冷挤压套筒连接钢筋会发现套筒有裂缝、钢筋伸入套筒长度不够。锥螺纹连接接头往往出现没有接头拧紧力矩值、有些接头漏拧和钢筋端头翘起来。
1.3.2.2 绑扎连接
设计图纸给出每一个钢筋等级绑扎连接长度,而没有考虑绑扎长度和砼设计强度之间的关系。钢筋绑扎长度不足,连接强度会低于钢筋强度,连接处钢筋存在传力缺陷,构件承载能力降低,影响结构安全。
1.3.2.3 焊接
焊接的钢筋表面有气孔和裂纹,甚至会有焊瘤、咬边、凹陷及焊接变形。焊接完成后的焊缝出现扭曲变形和波浪变形等,不控制焊接时间会使焊缝过宽,甚至钢筋会错开。
(1)柱纵筋无固定措施或固定措施不可靠,浇筑混凝土时钢筋弯曲而未及时纠正。
(2)梁面或梁底纵向受力钢筋排距过大,钢筋安装定位时位置偏差较大,或绑扎不牢固,在吊装钢筋骨架时产生变形,导致二排钢筋松扣和下沉。
(3)钢筋保护层过小或过大未正确使用保护层垫块,垫块数量、厚度和强度不符合要求,或未采取有效的安装定位措施,导致已安装好的钢筋被挤压偏位。
(4)马凳筋数量太少或者设置不规范,施工中没有采用防践踏措施,导致安装好的支座负筋被踩踏后严重下沉。
1.4 钢筋质量控制
为了防止钢筋锈蚀,可以在钢筋上刷油漆、做电镀的方式,阻挡钢筋表面直接与空气接触,从而达到防锈效果;若是钢筋已经生锈,需要先通过人工除锈或者化学除锈,将表面的锈迹去除干净,然后才能进行防锈处理,否则不能保证防锈效果。钢筋加工时,要根据图纸要求和设备情况,明确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
箍筋间距对结构的承载力有一定影响,绑扎钢筋要按图施工,根据图纸在纵向钢筋上画出间距点。检查箍筋绑扎是否牢靠,避免绑扎点松脱。在负筋间距较大处挂牌提醒安装人员,并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
2 装配式结构
装配式结构除了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因素外,还应满足控制以下因素。
2.1 装配式结构质量问题
2.1.1 原材料进场阶段
预制构件进场前,未验收构件生产单位设置的构件编号、构件标识和混凝土强度。预制构件原材料进场没有全数检查,不严查构件生产单位相关证明文件。预埋件、插筋和预留孔洞的规格、 位置和数量不符合标准图或设计要求仍然使用,对影响结构性能的质量问题不上报处理,尺寸偏差不满足要求不更换。此外,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损害构件,预制构件进场质量验收缺乏严格标准,存在的质量问题不能被发现,施工完成后将影响到工程质量。
2.1.2 施工阶段
预制构件钢筋有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后浇混凝土连接、螺栓及焊接。工人对构件连接施工时,可能造成灌浆不密实、安装发生偏差、钢筋没有连接等,而且预制构件的连接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破坏。预制构件的吊装精度受吊点、垂直度、构件定位位置精度和现场条件影响,因此会使吊装位置不准确,连接质量达不到要求。
2.1.3 验收和复检阶段
预制构件的出厂及验收控制力度不够,构件出厂前没有验收、没有检查表面是否有缺陷就盖章。出厂前没有严格检查板面平整度、裂缝、空洞、缺角等质量问题,有些小缺陷不能及时修补,该报废处理也未按照要求操作。管理人员不严格遵守验收规定,对于资料不齐全的出厂验收不追究责任。
2.2 预制构件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按照进场验收标准对进场材料严加验收,并做好记录以防追责时无人负责。构件生产时,严格控制预制构件生产质量,预制构件种类多,生产制作流程复杂,抓住生产质量才能保证建筑质量。既要检查模具表面光滑度,又要钢筋加工处理时不超过允许误差。浇筑混凝土前要检查隐蔽工程并填写工程验收单,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直到混凝土不下沉和没有较大气泡出现,才能停止振捣。
构件运输和施工需明确堆放要点和混凝土设计强度,出厂要落实验收手续,防止质量不达标而影响施工进度。运输过程中,采取可靠的支垫和稳定的构件,在易碰部位用特殊材料进行边角保护,运输构件不同则车上专用架也不同。在塔吊工作范围内构件堆放平整,不同构件根据其特点按照标准堆放并做好标记。
3 结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结构质量控制大同小异,有效地控制并保证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组织、模板及钢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对施工安全隐患的控制,有利于阻止伤亡事故发生,提早完成施工任务,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抓质量要熟悉规范、图集和合同文件,施工过程贯穿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实行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