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图书馆学家柳诒徵的阅读推广思想研究*
2021-01-07张行谷娜
张 行 谷 娜
(河北经贸大学 石家庄 050061)
1 生平和学术简介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江苏镇江人,晚号劬堂,又号龙蟠迂叟、盋山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杰出的图书馆学家。柳诒徵1880年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五岁时父亲病故,但在母亲鲍还珠的谆谆教导以及严格督促下,年幼的柳诒徵开始苦读生涯,终日读书,嗜书如命。自家所藏图书皆被他读完,遇城里人家藏有好书,他也要借过来抄录一番。难能可贵的是,这期间他还读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算是与图书馆学首次结缘。如他在自传里所说:“我自幼从母亲读四书、五经、《孝经》、《尔雅》、《周礼》,以及古文、《古诗源》、唐诗。天天要背诵。自七岁至十五六岁,逐日念生书、背熟书,止有腊月廿日以后,正月半前放学,可以自由看书、抄书、游戏。其余读书之日,自天明起即背书,各书背不完,不能吃早粥。”[1]
柳诒徵自1901年任楚江编译局编辑始,先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高等师范、浙江大学、贵州大学文史教授等职。他从1927年开始担任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一职,直到1948年秋辞去馆长,时间长达20年,他“担任大图书馆馆长时间最久”,“比梁启超、蔡元培、陈垣诸先生担任大图书馆馆长的年限都长得多”[2]1。
柳诒徵可谓是著作等身,他的著作以史学和图书馆学方面居多。史学著作有《历代史略》《东亚各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等。《历代史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教科书,《东亚各国史》是柳诒徵在南高和东大任教期间所撰写的关于日本、朝鲜、印度、北亚、南方诸国和我国南洋群岛等地历史的合集,《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教育史》是我国较早的研究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史学巨著。
柳诒徵图书馆学著作亦颇多,《国学图书馆小史》《国学图书馆年刊》《盋山书影》《中国版本略说》《国学图书馆总目》等都是在他担任馆长期间所著。《国学图书馆小史》详细记述了国学图书馆的组织沿革、藏书统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统计数据等,成为世人熟知该馆的一扇窗口。《国学图书馆年刊》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图书馆学刊物,其专著栏目刊登了大量经典的图书馆学方面的文章。《盋山书影》和《中国版本略说》指点学人利用古籍辨别古籍版本作用突出,《国学图书馆总目》是一部关于国学图书馆所藏古籍善本普通本等的总目录。这几部著作当中《国学图书馆总目》影响最为深远,柳诒徵编出大图书馆总目可谓是最先,大大省去了读者查找卡片的麻烦[2]3。
2 柳诒徵图书馆学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柳诒徵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学思想、图书馆服务实践以及目录学方面的研究。
2.1 图书馆学思想研究
对柳诒徵图书馆思想的研究多以其图书馆经营文化思想和民众教育思想为主,如吴忠良《南高学派与民国图书馆事业》[3]回顾了以柳诒徵为领袖,以陈训慈、向达、王庸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史学流派,对图书馆事业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创举。这些举措为图书馆文化注入了新的气象,住馆读书制度、图书馆日夜开放制度以及馆史撰写等都是南高学派给图书馆文化带来的革新,为他们赢得了图书馆经营服务拓展家的美誉[4]。
范红霞的《柳诒徵的图书馆思想及成就》[5]整理了柳诒徵在国学图书馆的20多年当中,在图书馆组织管理、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编撰《国学图书馆总目》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确立了注重实践、便利学者的图书馆思想,为其他图书馆带来了示范性效用。赵元斌、李扬的《柳诒徵的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6]从柳诒徵作为一个教育家谈起,他作为一个学者出任图书馆馆长,将教育的思想移植于图书馆当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文章将柳诒徵的教育思想和图书馆思想结合起来,探讨了他的图书馆民众教育思想。
2.2 图书馆服务实践研究
关于柳诒徵在图书馆服务实践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任职国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在图书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种建树。纪惟周的《卓越图书馆事业家——柳诒徵》[7]重点强调了柳诒徵在开创住馆读书制度和充分发挥图书参考作用这两方面的实践活动。许廷长的《缪荃孙创办江南图书馆 柳诒徵振兴国学图书馆》[8]阐述了柳诒徵如何通过制定章程、整理馆藏、编制书目、创办年刊等措施实现国学图书馆的振兴。徐昕的《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9]通过回顾柳诒徵在制定图书馆规章制度、影印古籍珍本、开展学术活动等方面的举措,论述了柳诒徵对图书馆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吴忠良的《柳诒徵与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10]探究柳诒徵在藏书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成功原因,为当下图书馆建设带来一些启发。全根先的《柳诒徵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1]探讨了柳诒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之举,以及在目录学版本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李旎的《柳诒徵与国学图书馆年刊》[12]记述了柳诒徵创办馆刊的过程,阐述了他创办的《国学图书馆年刊》在近代图书馆刊物当中的资料价值。罗娜的《柳诒徵先生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13]一文通过分析柳诒徵在藏书、著书、书法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阐述了他为图书馆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
2.3 目录学研究
柳诒徵在目录学方面的创新,引导了后人对目录的改造。目前对其目录学成就的研究主要围绕他所编著的《国学图书馆总目》展开,周生杰的《循事理为分合 与当代相呼吸——柳诒徵与近代目录学之变革》[14]通过改革派的视角剖析了柳诒徵在古典目录方面的大胆创新,指出他融古今书目于一体,为目录学理论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建华的《柳诒徵图书分类思想与〈国学图书馆总目〉》[15]从《国学图书馆总目》的特点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柳诒徵在目录学上的改革思想。陈锦荣的《柳诒徵及其目录学成就》[16]通过阐述柳诒徵在编制书目、重视版本目录研究、用目录学引导史学研究等方面的目录学活动,深刻揭示了他在目录学方面巨大的成就。
上述文章从思想到实践再到目录学等方面,从不同视角论述了柳诒徵的图书馆学思想成就,但是从阅读推广角度研究的文章基本没有发现。柳诒徵任馆长以后从变革管理体制、建立规章制度到进行藏书建设,再到编制《国学图书馆总目》等各项创新改革活动,无不起到了阅读推广的效能。文章试图从阅读推广的角度来探讨柳诒徵在国学图书馆的各项改革举措。
3 柳诒徵的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
传播文化、牖启民众是柳诒徵阅读推广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以这一理念为指导,他以加强馆藏建设夯实阅读推广的基础,以厘定新章革新制度的方式为阅读推广保驾护航,以《国学图书馆总目》作为阅读推广工具,以参考咨询书画展览等服务方式作为阅读推广手段。
3.1 阅读推广具体措施
柳诒徵的阅读推广举措主要包含改进图书馆管理体制,加强国学图书馆藏书建设,开创住馆读书制度,改革古典目录编制《国学图书馆总目》,开展参考咨询活动,出版图书馆年刊,举办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等。
3.1.1 夯实阅读推广基础
国学图书馆的前身是江南图书馆,图书馆自建立开馆(1910年9月21日)直至1926年柳诒徵任馆长之前,一直处于不稳定甚至是停滞状态。这期间管理体制也几经变化,民国以前实行总办制,总办总理馆务,下设坐办、提调、参议等职;民国初年(1912年)实行局长制,局长下有副局长;民国十年(1921年)实行馆长制,下设保管、编辑、文牍、庶务、会计、书记等职。及至柳诒徵任馆长以后,改革管理体制,虽仍实行馆长制,但是按照具体事务重新划分部门,馆长下设主任,管理文牍、庶务、会计、书记等馆务工作,主任以下分设保管、编辑、阅览、传钞、访购、印行六部门,六部各设主干一人,事务员若干名各司其职[17]459。柳诒徵的管理体制设置,改变了以前仅设保管、阅览两个业务部门的状况。待管理体制稳定下来以后,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图书馆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国学图书馆藏书以所购钱塘八千卷楼的60万卷书为主,还有武昌范月槎木樨香馆的4 557种以及宋教仁遗书61箱,共计约80万卷。柳诒徵就任国学图书馆馆长之前,图书馆各项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他上任伊始,就开始整顿馆藏,共计整理馆藏177 234册(含善本50 275册),全部可以借阅[18]256。
整顿馆藏时柳诒徵发现国学图书馆藏书存在四方面不足,即:国内各馆以及私家藏书楼的孤本抄本、当时新出新印之图书、国内外学者研究我国概况之图书以及国外的一些名著旧书刊物等图书皆所未有[19]30。故他主张设立访购部、传钞部、印行部,遍寻以上四方面图书。
访购部按照国学图书馆章程,负责购置馆中未备书籍,及访求佚书秘籍[17]446,根据《国学图书馆年刊》所载,访购部仅在1935年就访购图书约7千余册[20],含善本书、普通书、特种书、金石拓片、杂志、日报等,都是国学图书馆所阙略之书。访购部未得之图书可由传钞部抄录,以此来完成图书的配备,这两个部门的设立为国学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传钞部的主要职责是增广庋藏、流传古籍[17]444。从它的职责可以看出传钞部也算是当时较早的阅读推广部门。传钞部除派员抄回孤本珍本以外,也会出资请其他图书馆代为抄书,如请北平图书馆代抄《永乐大典》等,用以丰富本馆馆藏。 其另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就是帮读者代抄本馆的资料,从而将本馆馆藏推广出去。据统计,传钞部仅在1936年馆内抄录字数即达到惊人的4 408 340字[10]93。
柳诒徵设立印行部的初衷就是为了流通国学秘籍,由于馆藏珍本宋元旧本较为珍贵,不宜流通,故设立印行部影印这些孤本善本,满足读者对这些书籍的需求。《国学图书馆章程》规定印行部职责为“流通秘籍,以饷学者。本馆收藏善本、孤本、精抄本,得视本馆经济情况及学者需要,陆续印行”[17]447,可见柳诒徵不仅重视对古籍的保护,更看重馆内古籍的阅读流通,秉持便利学者、流通古籍的宗旨,服务广大爱好阅读的普通民众。1927年到1934年,正是日本侵占东北,图谋占领全中国的时候,为鼓舞民众、传扬民族精神、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国学图书馆曾影印《洪武京城图志》、黄佐《南雍志》、宋应昌《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俞大猷《正气堂集》等当世稀缺珍本[18]257。《国学图书馆小史》记载印行部共计发出新印书25 497部,53 664册。
柳诒徵设置此三个部门的目的实为扩充馆藏,却起到了很好的阅读推广作用,他的远见卓识令人感叹。
3.1.2 厘定新章革新制度
国学图书馆在江南图书馆、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时期,有《藏书编目归架章程》和《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章程》[17]433-437两部规章。这两部章程仅简单地规定了图书的收藏、编目、借阅及参观方法。在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时期,还有一部《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保存善本规则》详细规定了善本的鉴定、保存之法。
民国时期受近代图书馆思想的影响,柳诒徵认识到图书馆的职责应该是利用书籍传播文化、启迪民智,而不是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地保存书籍。如他所说:“近世图书馆学,蔚为专科,编制、庋藏、检寻、出纳,胥以精思,制为良法,而传播文化、牖启民众之效大彰,非抱残守阙、墨守故步者所可几也[17]438。”所以他到任后制定了详尽的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这部规章名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章程》,共有十章。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到第七章对六部规程作了详尽的规定,第八章为参观规程,第九章为住馆读书规程,第十章为附则[17]438-448。
该章程最为人称道,也最具有特色的就是第九章住馆读书制度的实施。所谓住馆读书制指的是有志研究国学的志士,经学术家介绍,由馆长、主任认可,视馆内房屋空额情况,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入住图书馆专心读书[17]447。住馆读书制度的实施既方便读者看书做研究,也将国学图书馆里的珍贵典籍推送给了需要它的人,大大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也起到了推广阅读的作用。如著名学者蔡尚思在写《中国思想史》时,就曾在国学图书馆住馆读书1年,柳诒徵首先将《国学图书馆总目》推荐予他以供参考[2]4。多年后蔡尚思曾问过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当代有无此图书馆,顾称尚无所闻[21]。不仅柳诒徵那个时代图书馆没有这项服务,现在图书馆这样的服务也难寻。柳诒徵的住馆读书制度,与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算是不谋而合。
住馆读书制度实施后深受欢迎,惠及众多学子。根据《国学图书馆年刊》所载,自住馆读书制度于1928年实施后,郑鹤声、赵万里、谢国桢、张叔亮、徐方域、张定宇、都敬皆、黄天行、吴天石、蔡尚思、王符生、苏幼申[22]等学者都曾在国学图书馆住馆读书。这些学者当中以蔡尚思住馆读书时间最长,据《国学图书馆年刊》记载,蔡尚思于1934年9月开始住馆读书,直到1936年7月才离开国学图书馆回到上海。柳馆长说蔡尚思打破了住馆读书学者的记录。住馆读书制的另一特点就是学者们白天读书,晚上可以向柳馆长请教学问。蔡尚思曾说,柳馆长是给他讲历史故事最多的长者。当时住馆读书期间,蔡尚思经常晚上八九点去向柳诒徵请教历史掌故[2]5。蔡尚思曾感慨说,住馆生活紧张而艰苦,但读书之多,学问增长之快,一生之中都没有超过这个时期。图书馆就是“太上研究院”[23]。
柳诒徵之住馆读书制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常以学者的身份与读者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实现了真人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的完美融合。他时常将馆里丰富的国学资源,通过《国学图书馆总目》推荐给住馆学者。这一制度对当前的阅读推广活动借鉴价值非常之大。总之,柳诒徵通过厘定新章、革新制度的方式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3.1.3 编制书目推广典籍
如果说国学图书馆是国学典籍的宝库,那么《国学图书馆总目》就是开启这座宝库的钥匙。怎样利用好这个宝库,把国学典籍推广出去,服务好读者,是柳诒徵上任之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24]
柳诒徵的目录学思想深受家庭师长的影响,前文提到他在幼龄之时就曾读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如其在自传当中所述:“彼时我虽读了许多书,也不知如何讲解,更不知道如何讲求经学;偶然看看《纲鉴易知录》和《四库简明目录》,也不知道如何讲求史学及目录学。”[25]他在懵懂之中有了一些目录学的思想。后来他曾拜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晚清时期曾帮张之洞编修《书目答问》的缪荃孙为师,在其指导下,柳诒徵在目录学上的造诣大为精进。他不仅继承了缪荃孙的目录学思想,而且对古典目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早在1923年柳诒徵就曾提出建立一套《全史目录》[26]24,明确提出重新为史类图书编制目录尚属首次。
柳诒徵任国学图书馆馆长以后,整理典籍时发现旧有之目录已经不能完全反映现有图书信息,急需一部全新的书目来引导读者利用馆藏典籍。他组织专家范希曾、汪汝燮重新发凡起例,编订馆存图书书目。范希曾病逝后由王焕镳继续编订,经过数年努力,终于编撰出《普通书全目》和《善本合目》两部书目。但是柳诒徵认为馆存典籍放到两种书目当中,不利于读者查找图书,应将善本、普通本、丛书本汇合到一部书目当中,编成一部综合性书目。诚如他所言:“诒徵以为馆有之书歧分两目,不便检寻,且丛书近刻,恒有异同,宜汇载之,以资参考。”[26]22
两部书目汇合后,最终形成了三十巨册的《江苏省国立国学图书馆总目》。该书目历经4年编撰,分为正编和补编两部分,共计收录图书223 848册。它改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为经、史、子、集、志、图、丛七部,共分85类、832属,详尽、细致、准确地揭示了国学图书馆所藏典籍,国学图书馆由此成为全国第一家将全部馆藏的普通本、善本编到一部书目的图书馆[18]258。
《国学图书馆总目》的编制,全面推广了典籍,充分发挥了书的参考价值,体现了柳诒徵为读者做好服务、为典籍找到读者的这种最朴素的阅读推广思想。蔡尚思在著《中国思想史》期间,就曾购买《国学图书馆总目》来按图索骥,查找所需的历史典籍[2]3。
3.1.4 创新阅读推广方式
柳诒徵的阅读推广方式还包括创办《国学图书馆年刊》、开展参考咨询以及举办书画展览等学术交流活动等。
《国学图书馆年刊》创办于柳诒徵任馆长期间,自1928年出第一期,年出一期,到1937年共出版了十期,约400多万字。主要版块包括有插图、专著、题跋、表格、簿录记事及年度案牍等,其中专著版块为学者们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场所,簿录记事版块主要记载访购部购置的图书以及保管部阅览部接收捐赠图书的详细信息。从两个版块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年刊》的阅读推广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年刊》当中专著所占篇幅最多,十期《年刊》共计刊登专著57篇,内容涵盖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史学等方面,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柳诒徵的《说文句读稿本校记》《族谱研究举例(附图表)》《南监史谈》、赵鸿谦的《松轩书录》、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向达的《唐代刊书考》、王焕镳的《曾南丰先生年谱》、张逢辰的《清档琐记》等[19]47。专著栏目当中论著的学术水平之高,几乎都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上乘之作。与专著版块相比,簿录记事版块所载图书有当时出版新书、个人或团体捐赠之书以及善本等图书的入藏情况,读者通过《年刊》可以快速了解国学图书馆每年新到典籍情况。《年刊》的创办不仅便于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也有利于其学术专著的宣传推广。对于国学图书馆来说,它在通过《年刊》宣传这些专著的同时,也推广了最新的馆藏典籍。
柳诒徵倡导图书馆应当是自学者学习的最好场所,应千方百计为读者做好辅导咨询。他不仅利用自己的知识为读者解答疑惑,还鼓励全馆馆员努力学习,为读者进行阅读指导。柳诒徵曾聘请陈汉章、汤用彤以及李小缘等知名学者定期到馆讨论馆务[18]256,以此提高国学图书馆服务水平。在他的带领下,国学图书馆成为当时国学研究最理想的场所。
举办展览宣传本馆藏书,是柳诒徵执掌国学图书馆期间进行的最直接的阅读推广活动。根据《国学图书馆年刊》记载,国学图书馆共举行了三次书画展览活动,分别是1929年的善本书展览、1930年的馆藏字画展览和1935年的馆藏精粹展览[27]。1929年的展览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让读者充分了解了善本书的魅力,对善本图书做了一次极好的宣传。1930年4月的馆藏名人字画展,不仅展出了名人字画,还设置了古籍陈列室展出馆藏古籍,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1935年4月的馆藏精粹展览规模更是空前,展览会共展出了宋刊本、元刊本、明刊本、清刊本以及校本抄本等475种之多,吸引了包括图书馆家刘衡如、李小缘等在内的政商学界1 600多人前来参观。展览会的影响力之广,阅读推广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4 结论
柳诒徵的阅读推广思想,虽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但其改革实践活动无不蕴含着鼓励阅读、传播典籍的阅读推广精神。他创造性地提出住馆读书制度,体现了其阅读推广思想当中的制度理念和空间概念。《国学图书馆总目》的编制开创了近代图书馆编制本馆书目的先河,成为其他图书馆效仿的典范。参考咨询和展览活动的开展彰显了他的阅读推广手段。柳诒徵的每一项改革都成为了那个时代阅读推广活动的缩影,他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担任图书馆馆长,虽未曾有过图书馆学教育的背景,但他以知行合一的方式,出色地完成了那个时代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为后世的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方法。
(来稿时间: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