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平定砂器的历史和发展

2021-01-07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平原君

赵 洪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历史悠久,诸如脍炙人口的景德镇彩绘瓷,龙泉青瓷,河南钧瓷,宜兴紫砂陶,醴陵的釉下五彩瓷等知名品牌,皆受到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购买者趋之若鹜。更别说保存至今或者出土的千年陶瓷更是身价倍增,成为稀世珍宝,收藏者即令抛撒千金,亦是一件难求。但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平定砂器,同样是“器”,影响却远远不及陶器或瓷器,鲜为人知。可谓“养在深宫人未识,寂寞难耐无人问 ;空有绝世美姿质,一片冰心付水流!”究其根源,令人扼腕叹息!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社会要发展,人类要前进,必须具备有两个因素,即物质和非物质共存。所谓物质,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必须的用品。非物质则体现在政治、宗教、礼仪、艺术等不同领域。物质与非物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原始社会的石器、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封建社会的铁器,无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尤其二十世纪的塑(料)器时代,体现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史。《汉书·货殖传》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古人造字概有讲究。《说文》称:”象器之上,犬必守之”。段注:“器乃凡器统称。”在古人眼中,“器”非同小可。器乃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桥梁,是人类追求物质生活提高生产力水准的必然产物。纵观平定砂器的历史。之所以能成为平定的地方特产,确实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平定的砂器与陶器,如同呱呱坠地的双胞胎婴儿一同坠地一样,从秦朝开始,即互相依存逐渐发展。据《平定州志》所载“平定砂器始于唐”,其实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这种说法,是根据《山西通志》记载,“平定瓷窑,窑址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柏井村,创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对山西陶瓷业的兴起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又据《陶瓷词典》文字记载:“平定窑,古代瓷窑, 在山西平定。最早见于《大明一统志》《广舆论》等文献。旧有【西窑】之称。”

这段文字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说平定砂器在中国陶瓷历史上起过“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并非言过其实。山西省的晋商崛起,而且名扬海内外,平定砂器即其中一枝独秀。尤其是明清时代,达到巅峰。据传,清代皇帝康熙有恙,皇帝御前太医开方后,特别嘱咐必用平定砂壶煎药。然而当时皇宫并无此物。康熙急下诏书命人快马加鞭星夜奔驰,来到平定购买砂壶用来煎药。吃药后身体很快康复。康熙龙颜大悦,在砂壶上题一【龍】字,自此以后,平定便有了“黄瓜干子上贡品,龙字砂壶悦帝心”的传说。天下尽人皆知平定砂器乃煎药“神器”。吃五谷之人,岂有不生病之理。平定砂器名扬天下,平定砂器走进当时的千家万户顺理当然。其中受惠得益者,当然是平定的老百姓了。虽然这仅是传说,但是,平定砂器历史悠久,无论在上层建筑还是普通民间,都有良好口碑的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

为什么说平定砂器的真正发源年代是从秦朝开始呢?因为1972年平定东关古窑层塌土中挖掘出土了砂器碎片若干,经过专家精心复原成两件砂器:一件是三角砂灯,另一件是古代祭祀用的圆形砂鼎。经过专家们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出版的《考古与文物》上刊载之秦代陶灯和陶鼎对照,平定这两件砂器和秦代陶灯陶鼎的造型和规制几乎一致,仅仅尺寸大小略有差异。当时结合烧制工艺等方面的验证,推断这两件砂器为秦代所生产。至此可以盖棺定论,平定砂器乃秦朝始创,推翻了以前“始于唐代”的说法。追根溯源,平定砂器的历史,在时间上足足提前了800余年。

历史终久是历史。

历史的辉煌不代表现在的灿烂。

平定砂器的发展历经沧桑。

据史料载,南北朝以后,随着后来瓷器的大量出现,平定的陶器衰落。砂器反而出现隆兴局面。工艺上由无釉粗砂器改进成有釉细砂器。历经五代十国,唐、宋,终于金。根据平定县雪梅先生收藏的龙盖蓝釉砂壶砂罐砂灯等银色上釉古砂器文物产品,大多数出自平定县的北庄村、经考证,这些文物有唐宋时期的,也有明清时期的。其工艺相当精致考究,样式别致新颖,说明当时的生产水准不低。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陶瓷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介于一体,长期成为行销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脍炙人口的知名品牌 。甚至预言,将成为千家万户的生存必需品。两相比较,平定的砂器与它的两位哥哥“陶”和 “瓷”比较,虽然也曾经辉煌过,但同为“器”,却似乎显得逊色不少,到底问题出在何处?

纵观平定砂器的发展史,起起落落,偏隅一地,始终未成气候,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人员的断码,以及当时执政者的不重视所致。譬如清代,平定砂器曾经红极一时,一度成为京晋冀津一带的抢手货。史载平定砂壶与宜兴紫砂陶、广东砂煲齐名,史称【三鼎甲】,在当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平定的企业家致力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平定的经销商家努力推销产品外,与上层建筑广告式的宣传不无关联,比如康熙【龍]】字传说,不管皇帝老儿害病是真是假,平定“龙字壶”产品的出土,确实说明是借了一把东风。那个时期,平定砂器名冠天下诚非虚言,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科学不发达的前提下,在没有电视电话,一切信息传播全赖口口相传的条件下,马路消息人传人言,其宣传的结果也确有成效!至于后来平定砂器如何衰败,其原因自然有千条万条。总之,与技术人员的流失和经营不善不无关系!

民国前期,平定知事吉廷彦重视平定砂器行业,由官方发起,筹建平民工厂。聘请宜兴陶器工艺师李宝贞等四人来平定授艺。几位师傅到平定后,“亲赴四乡,实地考察,采取矸矿,筑炉烧炼”。历尽辛苦经过三次改良试验,所制产品几尽完美。平定紫砂得到政府的认可,吉廷彦因办厂有功而获“一等金质奖章。”

民国后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工厂倒闭,艺人另谋职业,平定砂器行业衰败萧条不堪,这门技术几乎失传。

解放以后,新中国百废待举,百姓在温饱线上挣扎,后合作化公社化,三年困难十年文革,加之政治运动频繁,平定瓷器业几乎处于停滞阶段。真正的兴起和发展,是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平定砂器行业才得以焕发出勃勃生机。许多砂器艺人纷纷重归本行,并且以老带新,政府也大力支持,想方设法筹注资金建厂改造,派出人去外地取经学习,不惜巨资请进外地师傅传授技艺,一时间,平定砂器业迎来了历史以来绝无仅有的春天!平定砂器的新生,成为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的拳头产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推行股份制企业以后,平定砂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兴盛起来,平定的有钱商人更是纷纷入股,甚至部分企业职工也参与投资,进行分红。尤其2014年,平定砂器被成功入选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后(VM-98)。就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年里,平定砂器迅猛发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平定砂器因有“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煮水不起垢”四大优点和耐酸耐碱透气性好的优良性能,加上砂器能在明火上直接烧煮,不仅当地百姓爱用,城市居民也越来越认同它优良的物质性能和独特的质感。人们似乎哥伦布千年复活又重新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互相转告“藏在深山人不识”这一瑰宝的出世。平定砂器,至此又迎来了焕发青春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平定砂器历经沧桑又重新回到了历史的舞台。

平定砂器的生产厂家抓住机遇,不负党和人民赋予的期望,在工艺上大胆革新勇于改革,首先在原料的选择上力求好上加好,比如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的使用,必须采用距煤层20米处的青矸、铝矾土和15米处 的粘矸,再经过风化陈腐,方准使用。筛土必须除铁,踩土要用光脚。如当地原料取之不达标准,則宁肯弃多年的当地劣质原料不用,反而舍近求远,购入外地优质原料。宁肯花费大价钱在所不惜;在技术上,力求精益求精。派出人去学习参观,请进师傅授业传教。一切围绕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在工序上结合实际情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力求现代化生产线出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重要的烧结工序上,把原来烧成使用煤炭工序,通过多次试验,成功转化为使用天然气烧结,由原来煤炭烧结产品后,再把产品挑到熏坑完成熏制的方法的“竖穴窑”,改进为较为先进科学的“梭式窑”。即:产品经过煅烧后,由半机戒化轨道传送,将窑车拉入专门的熏房。这一项改革,既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降低了单项成本,节约了开支,同时减少了次品提高了产品质量。特别是熏窑的改制,也叫渗碳还原,其诀窍是动作麻利精准,自从由煤炭烧成改为汽化烧成后 ,废品减少成品增加,确实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平定砂器的历史看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尽管坎坎坷坷历经磨难,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大有发展的势头。尤其近年来,平定的企业家们 不忘初心卧薪尝胆,抓住机遇锐意改革进取,使平定砂器焕发出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近年来,产品除行销本地外,远销全国好多个省市地县,甚至在东南亚等地也初步打开了市场。平定砂器,再次成为平定人街谈巷议的话题。

平定砂器的制作,主要以阳模印坯为成型手段经过1280 ℃左右的高温烧结而成。业内一向流传着“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窑头传”的俗话口诀。平定砂器从农具、灯具、炊具等方面均有产品,可谓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特别“环保”,无铅镉等重金属溶出物,无污染。其特殊的实用功能在同类产品中当属佼佼者,一枝独秀。加之近年来在花色品种上下了不少苦工,产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品种繁杂,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其中既有普通的民用日常用具可供使用,也有高档的奢侈品陈设器具,可供观赏及馈赠亲友。具备特色的文化情调,可供社会各界人士选购收藏。

早在八十年代,歌唱家郭兰英在《夸土产》的歌曲中悠扬宛转地唱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平定的砂锅亮晶晶”。这首歌曲唱响了大江南北,使平定的特产砂器,在三晋本土京冀沪津等地以及海内外早已享有盛名。但由于种种原因,平定砂器依然偏安于平定本土一隅寂寂无声,没有象歌声一样红遍神州大地,究其原因:

其一,平定砂器“超前意识赶不上社会发展形势,即造势不够”;俗话说,“酒好也怕巷子深”,即是此理。战国时期有个毛遂,是赵国大臣平原君的门客,当时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大臣平原君受赵王命去楚国求救兵,平原君挑选的人员中自然没有毛遂这个籍籍无名的下等门客,毛遂不甘心,于是自己向平原君推荐自己的才能,最后,终于打动平原君,得以随从平原君去了楚国。然而,楚王却拒绝派兵救援。在平原君一筹莫展焦头烂额的情况下,毛遂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向楚王陈述利害,游说楚王心动,从而求得救兵,为赵国立下大功,毛遂也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赵国重臣。假如毛遂不向平原君自荐,大概永远是主人手下的一个下等门客,不会被平原君起用,也永远成不了人上人。“毛遂自荐”这个故事说明:夜明珠再亮,埋在土中要想发光,也还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儿。要想方设法让人知道此地有一颗闪闪发光的瑰宝才是上上之策,等天靠命,天上不会掉馅饼。——搞企业也一样,产品再好,不大力宣传让世人知道,再好的产品,也占领不了市场,此即现代的广告效应!理应借鉴“拿来”,为我所用!如何利用媒介或其他途径和方法去宣传平定砂器这一产品,使之真正“走出深闺人人爱,绝世容颜展风采”,值得我们平定人深思。

其二,平定砂器“未成规模,生产范围窄小,导致触角沿伸不远,”所谓规模,即现代的集团效应。试看现代那些掌控红极一时的产品的掌舵人,无不成立集团公司,兼并同类厂家,“悠悠万事,唯我独大”。走到各地,到处可见其麾下的子公司,连锁店,其目的,不外就是垄断市场。这,也就是现代人营销的策略。个中奥妙,值得深思!——平定砂器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首先,平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砂器主要原料——黏土。据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篇》记载,“凡白土 、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唯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平定的黏土多产于北山中,砂色呈白,俗称干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砂器所用的主要原材料首先不用发愁。这,实际上具备了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其三,平定砂器“在工艺技术上尚需提高完善提高。”这是任何一个企业想要生存的根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振臂一呼,应者如流。这个道理,无需多谈。近年来,平定砂器艺人以老带新,引来许多年轻人纷纷从事这个行业,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使砂器工艺这门技术,得到了传承,只要加强企业管理,在技术上百尺竿头更胜一层,均可成为企业骨干。这样看,砂器这个行业,已具备了扩大规模的第二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现在平定砂器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展翅腾飞的雏形,平定人欣逢盛世,如此大好局面,平定砂器未来走向何处?能否再次腾飞?

我坚信;平定砂器,必将走进千家万户!平定砂器,必将成为平定人永远的骄傲;平定砂器,必将成为平定与世界的联络使者;平定砂器,前景无量!

猜你喜欢

平原君
毛遂自荐
唯才是举的雅量
唯才是举的雅量
唯才是举的雅量
毛遂自荐
这些成语故事你一定猜不到结局(五)
毛遂自荐
败于名声
毛遂自荐
为平原君叫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