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调节变量研究

2021-01-07

关键词:教养儿童分析

周 晶

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调节变量研究

周 晶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8570名3-12岁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30项研究的数据,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并分析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从总体上来说,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弱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儿童年龄、父母性别会对二者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建议在教养儿童过程中要采用正向的教养方式,要给予年幼儿童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自由,鼓励父亲参与教养,这有利于降低儿童的焦虑水平。

3-12岁儿童;焦虑;父母教养方式;元分析;调节效应

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常表现为攻击违纪、焦虑/抑郁、孤僻退缩、身体不适等,这种早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能够预测青少年期反社会行为和成年期的心理行为问题。[1]在问题行为中,焦虑是最为常见的。国外研究发现,15%的儿童患有焦虑障碍,[2]我国儿童发病的比例则在10%-15%之间。[3]跟踪研究显示,儿童的焦虑具有稳定性,会持续到青少年时期乃至成年期。[4]焦虑会对发展中的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过多焦虑情绪的占用会影响儿童正常的认知任务的加工过程,[6]进而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研究者普遍认为父母的教养实践与儿童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然而就二者相关强度研究者并未达成共识。对父母教养实践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之间关系进行元分析指出,父母教养实践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整体解释量还未达到6%。[7]这一系列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儿童内隐行为,如焦虑是否与父母的教养实践相关呢?

传统的儿童焦虑理论指出,儿童的焦虑与遗传相关,基因能解释30%-80%的儿童焦虑,另外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非共享性的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并不存在解释力。[8]来自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则指出,共享环境会对儿童焦虑产生影响,[9]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类重要的共享环境,很有可能与遗传因素一起,增加了儿童焦虑的可能性。[10]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关注,使得儿童焦虑的影响因素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这类研究一致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系列研究所报告的二者的相关强度从低度到中度不等。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强度。

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指出,父母拒绝或控制儿童的活动,一方面会导致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增强,从而导致儿童出现焦虑。[11]另一方面则会降低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引发儿童焦虑。[12]父母过分干预儿童则会导致孩子出现威胁假想,进而减少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探索行为。[13]母亲权威行为越少,专制行为越多,儿童的焦虑水平越高。[14]儿童年龄越小,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越大,因为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最早的社会成员,父母对年幼儿童行为的控制会导致其焦虑。[15]然而,也有研究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强。[7]300可见,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焦虑之间,存在调节变量的调节作用。国外的元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性别、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研究方法等变量会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14]155然而,这篇元分析的数据都来自西方家庭,我国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是否也会受到上述调节变量的影响,值得元分析去探讨。本研究主要考虑儿童年龄与性别、父母性别、教养方式类型、儿童焦虑类型等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表1 元分析入选文献信息表①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选取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硕博士论文数据库对国内十年来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检索,检索到实证研究文献30篇。具体信息参见表1。

(二)编码

本研究的编码如下:1. 发表年限;2.文献来源;3.样 本量;4. 被试年龄;5.被试性别;6.教养方式类型;7. 焦虑类型。编码之后,从中选择22篇(20%),由另一个研究者来编码,两位编码者的一致性为96.7%。两位编码者认真探讨了编码中出现的不一致,并最后达成了共识。

编码结果显示:①被试总量为18570名,其中,男孩儿9579名,女孩儿8991名;②期刊论文13篇,毕业论文17篇;③14项研究考查了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④满足元分析标准的最早文献出现在2009年。

图1 基于费舍尔z分数的效应值分布图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效应量为相关系数,标准如下:

1)对相同被试进行相同的测查,选择最近发表文章中的相关系数;

2)纵向研究选择后测的相关系数;

3)选择正常儿童的相关系数;

4)文献报告了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之间的相关系数,采用平均数作为一级元分析的相关系数。[16]

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ersionII (CMA, 第二版)对数据进行分析。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所选文章的相关系数具有异质性(Q=92.882, p<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来合并效应量,置信区间(CI)为95%。

二、结果分析

(一)选择文献发表的偏倚情况

采用基于费舍尔Z分数的漏斗图来分析选取的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见图1。由图可知,散点较为均匀地分布于中线两侧,说明所选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的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总体相关的平均效应值见表2。根据效应值大小的参考标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之间存在弱相关(0<<0.2)。[17]

(三)调节变量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相关强度的影响分析

1.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对相关关系的影响

表3呈现了教养方式类型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由表可知,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下,二者之间存在弱到中等强度的相关。其中,负向教养方式与焦虑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0.2<<0.8)。ANOVA检验发现,正向(权威、民主、情感温暖)教养方式与负向教养方式(专制、放任、严厉惩罚、拒绝、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与儿童焦虑的相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56.435,<0.05)。

2. 性别因素对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

表5呈现了儿童性别、父母性别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由表5可知,在性别的影响下,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弱相关。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的相关高于儿童焦虑与父亲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ANOVA检验结果显示,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由于教养者性别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6.223,<0.05)。儿童性别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3.2140.05)。

3. 被试年龄对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

被试年龄对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见表6。由表可知,3-6岁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要高于6-12岁儿童。ANOVA检验结果显示,3-6岁儿童焦虑与父母之间的相关和6-12岁儿童焦虑与父母之间的相关存在显著差异(=18.278,<0.05)。

表2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关系的模型分析

表3 教养方式类型对相关关系调节效应的模型分析

三、讨论

(一)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相关

本研究发现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弱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约有4%的解释量。该研究结果与前人提出的4%-6%的解释量是一致的。从整体解释量上看,4-6%的解释量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焦虑的有价值变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表现出的各种焦虑症状及其原因。

(二)调节变量对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

1. 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正向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有1%左右的解释量。这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这表明情感温暖类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还发现负向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有9%左右的解释量。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也是一致的。这一系列结果显示,负向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焦虑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当孩子处于一个与其年龄相适宜的环境之中,父母却不给予其独立自主的机会,却对孩子的行为有过多的干预、否定、拒绝等,那么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降低,[12]75从而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焦虑行为。

2. 年龄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不同年龄段儿童焦虑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3-6岁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强度高于6-12岁儿童。研究指出,孩子年龄越小,父母越容易表现出保护、溺爱、包办代替等行为。[5]27随着儿童年龄增加,儿童的自理、自制、交流等能力都有了提升,父母会给予儿童更多独立自主机会。

表5 父母性别对相关关系调节效应的模型分析

表6 被试年龄对相关关系调节效应的模型分析

3. 父亲参与教养的调节作用

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之间的相关强度要高于父亲。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男女差异。女性较男性有更加明显的焦虑特质。[18]母亲与孩子交互作用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行为,这是孩子习得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19]第二,母亲育儿的时间比父亲长。而父亲在儿童自我他人认知、社会适应、社交、社会规范等方面有重大影响。[20]教养过程中父亲的缺位,会导致儿童缺乏父亲的榜样、引导作用而处于发展不利的情境。基于这一发现,本研究建议父亲应该尽可能参与儿童教养。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元分析排除了没有采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的研究,损失了部分样本。其次,入选文献中的被试不包括焦虑障碍儿童,可能降低了二者的相关强度。第三,缺乏对儿童焦虑进行干预的文献,因此不能得出二者关系的影响方向或是因果关系,以及改变父母教养方式能否降低儿童的焦虑。

[1] 李志红. 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对父母焦虑抑郁和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 中国健康教育, 2019, 35(6): 511-516.

[2] BEESDO K, KNAPPE, S, PINE D S. Anxiety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enscence: Developmental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DSM-V[J].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9, 32: 483-524.

[3] 苏林雁,王凯,朱焱. 儿童焦虑自评量表的全国城市儿童常模[J]. 中国临床心理杂志, 2002,10(4): 270-272.

[4] 王美芳,王玉延. 学前儿童的焦虑症状的追踪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 161(5): 32-34.

[5] 刘佳. 3~6岁幼儿焦虑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安顺市为例[J]. 科教导刊(下旬), 2017(6): 157-158.

[6] EYSENCK M W, DERAKSHAN N. New perspectives in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pecial Issue on Anxiety(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Professor Blazej Szymura), 2011, 50(7): 955-960.

[7] ROTHBAUM F, WEISZ J R. Parental caregiving and child externalizing disorders in childhood[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1994, 23: 300-317.

[8] ELEY T C, BOLTON D, O’CONNOR, et al. A twin study of anxiety-related behaviors in pre-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3,44: 945-960.

[9] MCLEOD B D, WOOD J J, WEISZ J R.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hood anxiety: A meta-analysi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7, 27: 155-172.

[10]MURRAY L, CRESWELL C, COOPER P J. The develop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hood: An integrative review [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9, 39: 1413-1423.

[11]WOOD J J, MCLEOD B, SIGMAN M, et al. Parenting and childhood depression: Theory, empirical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3, 44: 134-151.

[12]WOOD J J. Parental intrusiveness and children’s separation anxiety in a clinical sample [J].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2006, 37: 73-87.

[13]VAN DER BRUGGEN C O , STAMS G J J M, BOGELS S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and parent anxiety and parental control: A meta-analytic review[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8, 49: 1257-1269.

[14]公桂兰.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IV.

[15]CHORPITA B F. Contr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gative emotion[M]//M W Vasey, M R Dadds(Eds.),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f anxiet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2-142.

[16]LIPSEY M W, WILSON D B. Practical meta- analysis[M]. LIU J, WU C Y, Tra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8: 343.

[17]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 (Rev.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231.

[18]王建平. 变态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0-92.

[19]WHALWY S E, PINO A, SIGMAN M. Characteriz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anxious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9, 67: 826-836.

[20]屈娇娇 , 林晓春. 父亲职业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 亚太教育, 2016, 19: 286.

Moderator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hood Anxiety

ZHOU Jing

( Dept. of Teachers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This research used data from 30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anxiety with a total of 18570 children aged 3 to12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of the correlations and the moderators that may account for the variability across studies. It found that parenting accounted for only 4% of the variance in child anxiety while parenting types, children’s age and gender, anxiety types and parent gender were major moderator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ositive parenting is appropriate, and that rights for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are necessary for kids to grow up while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s upbringing needed.

3-12 year-old children; anxiety; parenting style; meta-analysis; moderating effect

G40-02

A

1008-0627(2021)01-0127-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幼儿园STEM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BHA200151)

周晶(1984-),女,吉林白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儿童发展与教育。E-mail:zhoujing20@126.com

(责任编辑 周 密)

猜你喜欢

教养儿童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