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理念!新发展!高质量!十年禁渔下,看长江淡水渔业之变

2021-01-07

当代水产 2020年12期
关键词:渔业资源种质渔业

2020年11月7日,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背景下,长江经济带淡水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B座报告厅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背景下长江经济带淡水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总结探讨长江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为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淡水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长江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次研讨会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现场出席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江开勇、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处长李巍、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国蓉、科技部农村中心王振忠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殷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邹桂伟、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武汉大学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常剑波、澳华集团澳保公司总经理刘强等80多位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代表。

议题一:长江水生生物物种质资源和水环境资源保护、最优化利用的创新理念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十年禁渔是长江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念完这句话后,强调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刻不容缓,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日渐繁忙。渔业捕捞产量一度急剧上升。曹文宣在报告中指出,白鲟、白鱀豚均已消失不见,中华鲟、江豚已达极度濒危状态,“长江三鲜”中的鲥鱼已在长江绝迹,刀鲚资源严重枯竭,暗纹东方鲀已不形成鱼汛,“四大家鱼”的鱼苗发生量发生显著变化。他表示,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酷鱼滥捕是资源衰退最重要原因。例如,电捕鱼法对水生生物造成毁灭性打击、在湖泊耙螺蛳破坏水生植被、挖砂损害水域生态、其他损害水域生态因素(水电工程建设、江湖阻隔、环境污染)。

会上,曹文宣谈到了他2006年时为何要建议“休渔十年”的原因。“禁渔期存缺陷,每年三个月的休渔期未收到保护效果。而禁渔十年,让捕捞渔业退出长江及大型湖泊,一不会影响我国渔业的发展,二不会影响百姓对淡水鱼的需求,同时能让长江休养生息,渔业种质资源得以恢复,是保护渔业前途的必要手段。”

最后,曹文宣给大家讲解了十年禁渔的目的和意义,并用一句话作总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研究员:淡水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

刘英杰在报告上,首先分析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基本情况,并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工作设想以及相关计划策划内容与进展方面和大家汇报了工作。

他针对水产种质资源优化利用提出了几点思考。第一点,从研究利用效率方面看:以基础理论为基础、技术创新为核心、生产生态并重合理利用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充分重视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种业非线性发展的可能;降低“选择成本”,协调配置资源和手段,提高研究利用效率。第二点,从产业发展趋势对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需求方面看:关注、分析并顺应品种结构调整与升级换代趋势(主要养殖对象品种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工程);第三点,从种质资源利用产业效果方面看:良种良法并重,良种为核心,良法为依托的协调发展思路。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张永安教授:长江特色经济水产动物种质资源评估及挖掘利用

长江全长6,300km,流经11省市,流域面积180万km²,7,000多条支流;生境多样性造成了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是水生生物资源的宝库与渔业支柱,被誉为生命之河,有416种鱼类,362种纯淡水鱼类,178种长江特有鱼类。

会上,张永安和大家展示了关于长江流域特色鱼类种质资源的调查评估,品种涵盖了团头鲂(武昌鱼)、鳜、黄颡鱼、泥鳅和中华沙塘鳢。这里以鳜属鱼类为例,通过全面调查长江流域鳜属鱼类种质资源分布情况,构建了丰富完善的鳜属鱼类种质资源库;完成翘嘴鳜、大眼鳜、斑鳜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和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多组分析解析了鳜鱼吃活饵料的分子机制。

接着,针对长江流域特色经济鱼类的开发利用,张永安以鲂、鳜鱼、黄颡鱼、泥鳅、小龙虾这几个品种为例,和大家探讨了这几类品种的种质资源创新和开发利用。报告最后,他谈及了长江特色经济鱼类的保护与发展思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陈大庆研究员:河流水生态调查前沿技术及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大的国家之一,总面积达1,759.4万hm2,内陆淡水水域以长江、黄海、黑龙江和珠江四大河流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有2,800多个大小湖泊、5,000多条大小河流以及众多的水库、池塘。

“渔业资源急剧下降、物种濒危程度不断提高、经济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丧失,种质混杂、生物入侵形势严峻,使得‘水生态系统濒临奔溃’。随着国家政策变化(禁渔政策实施)和传统调查技术局限性等问题与需求情况下,我们对前沿技术及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常规网具调查、水声学技术、环境DNA技术、超声波遥测技术、多普勒剖面测量仪、双频识别声呐DIDSON、遥感技术、水下摄像机等。”陈大庆说道。

最后,陈大庆在理论突破、技术集成和产业示范这几方面给大家阐述了渔业资源养护“十四五”展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冯广朋研究员:长江流域湖泊渔业资源的综合管理和科学利用

对于湖泊渔业资源的综合管理,冯广朋认为,要从创新禁捕管理执法手段;推动生态环境综合修复;健全资源监测评估体系;提升渔业资源增殖水平;成立巡湖护渔队,解决渔民就业这几方面着手。

谈及湖泊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冯广朋表示,可从泊渔业资源管理政策前期研究;渔业资源为国家(全民)和集体所有资源;湖泊渔业资源限额捕捞、配额捕捞;国家和集体组织化经营利用,解决渔民就业;湖泊渔业资源综合养护;湖泊渔业资源监测评估与反馈预警;湖泊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考核这几方面考虑。

接着,冯广朋以查干湖、千岛湖为例,给大家分享了湖泊渔业管理与利用的经验做法。最后,他和大家探讨了9种湖泊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举措。

议题二:长江经济带淡水渔业生态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张启发院士:以“双水双绿”重塑“鱼米之乡”

病虫危害与农药、化学肥料的滥用、水资源与旱灾、品质与产量这几方面,成为我国作物生产的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科学家呼唤“第二次绿色革命”,即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

在报告中,张启发给大家介绍了绿色超级稻GSR和双水双绿(稻作/养殖新模式)。他表示,稻田种养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也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潜力。例如,在“稻-虾”系统中:广阔的稻田为虾提供活动空间,使虾生长健壮;稻谷收获后冬季田间淹水,稻秆可以为虾苗提供栖息场所,对虾苗孵化具有保温作用;稻秆腐烂促进水体浮游生物生长,既为虾提供食物,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秸秆还田矛盾;既有利于对稻秆的消化利用,还杀灭残存害虫,减少次年虫源,降低虫害;虾的排泄物为稻提供有机肥料;虾的存在制约了农药化肥的施用。可见,这种“稻-虾”互利共生体系能有效地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具有引领农业生产模式变革的巨大潜力。

兼顾长远发展和当前需求,在新时期的稻之道,张启发指出,中国农业正在发生前所未遇的深刻变革,我们的使命是适应新需求;研制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打造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模式;促进新消费和引领新潮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家寿研究员:大水面生态渔业——关键技术与发展构想

刘家寿在报告中提到,大水面渔业发展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需确保大水面养殖是利用天然饵料资源的生态渔业。他认为,长江流域湖库渔业,不能一禁了之,禁捕/养不能解决大水面的生态问题。要通过高效均衡利用湖泊天然饵料资源,发挥渔业控藻和净水等生态功能,达到环境保护和渔业增效的双赢。

刘家寿分别讲解了自然增值技术和人工放流增殖技术这两种关键技术,在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他以梁子湖群为实例,自2016年以来,投放滤食性鱼类(鲢、鳙)以控制藻华;增殖和放流食鱼性鱼类以控制小型鱼类、培植浮游动物;严格控制草食性鱼类和底层扰动性鱼类;增殖大型底栖动物——螺、蚌。得到了不错的示范效果,沉水植物覆盖率超过70%以上;恢复水生植物16种;目前全市163个湖泊,牛山湖是唯一一个水质达到Ⅱ类的湖泊;梁子湖南北咀示范区水质明显优于对照区;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如今已恢复3种鳑鲏。

最后,他提出了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构想,简单概括为四点,标准化生产,协同化利用,智能化管理,融合化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李大鹏 教授:池塘工程化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创新

会上,李大鹏介绍了协同推广项目的实施方案,并归纳了项目的6个主要成效:一是促进稻田“两减”,养殖尾水“零排放”;二是协同推广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三是示范效益明显,产业带动辐射能力强稻虾模式;四是促进长江渔民转产转业,助推精准扶贫;五是推动产业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六是加强品牌建设,科技成果颇多。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谭鹤群 教授:工程科技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淡水渔业高质量发展

“必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技术创新和工程集成,依靠政策赋能、技术赋能、资本赋能,增强淡水渔业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渔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谭鹤群说。

关于淡水渔业工程技术创新,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有组织地开展淡水渔业工程技术创新。

议题三:保障职业渔民上得了岸、站得住脚、平稳转产、安居乐业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武汉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王文高 支队长:长江禁捕、渔民上岸、武汉在行动

夯实“不想捕”基础,营造“不能捕”氛围,湖北武汉全力做好长江禁捕退捕。武汉市禁捕范围包括150.5km的长江干流、72km的汉江干流和总面积330.25km2的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王文高谈及了几点主要作法:一是以人为本,精准施策,打牢“不想捕”的基础;二是部门联动,联合执法,形成“不敢捕”的态势;三是有效引导,广泛宣传,营造“不能捕”的氛围。

“武汉此前已有多年未见江豚,但今年8月以来武汉江段多次发现江豚活动痕迹。”王文高说,下一步,政府部门还将联合科研、公益单位启动“江豚回归江城”工作,综合推动长江“四非”整治,加大长江鱼驯养产业发展。

澳华集团澳保公司总经理 刘强:促进长江经济带淡水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会上,刘强对国家十年禁捕政策表示支持。他表示,一方面,十年禁捕会促进水产行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不禁不行,生态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和人民未来。但禁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渔民安置、消费需求缺口等。刘强认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是唯一解决方案。不过,发展水产养殖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思考,例如,水体污染问题、养户赚钱问题。他表示,饲料企业有责任深度参与解决,方法是坚决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推动养殖发展,也是为了配合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大政方针。“澳华正因为有这个理念,所以迎来了大发展。”最后,他给大家介绍了澳华的理念和发展。

猜你喜欢

渔业资源种质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