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炊烟
2021-01-06吴晓波
吴晓波
小时放牛,对炊烟最是痴迷。傍晚时分,老农荷锄而归,鸡鸭嘎嘎入圈,村巷人影婆娑,乡村沉静恬淡,宛如一幅古典而又幽然的水墨画。此时,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冒了出来,有的长袖袅袅,娉娉婷婷;有的粗犷豪达,膀大腰圆,或浓或淡,忽高忽低,在牧童晚归的树笛伴奏下,一通农家味十足的乡下芭蕾,便扭出了小村的无限生机和旺旺的人气。
长年累月与灶膛和柴火打交道,母亲最懂炊烟的脾性和灵性。母亲说,这生火做饭,如果用的是山上采下的坚硬木柴或茅草,韧性好,耐力强,这生出的炊烟,就会纤细纤长,雪白干净,在天上也會爬得又高又远,如一柱擎天,久久都不会散去;如果用的是稻草和桔杆类,水分高,耐力差,这生出来的炊烟呀,就会又浓又黑又粗,刚出来时声势浩大,威风八面,但在天上爬不了几下,就会跌落下来,还会呛人。这炊烟除了与生火用材的质地相关,也和女主人的性格相关。这性子急的呀,就想一口吃上现成饭,前一把火还没有烧尽,这后一把火就急不可耐地往灶膛里添,这生出来的炊烟就会粗细不均,浓淡不一;女主人性子平和的,生火做饭如慢火烹江鲜,不紧不慢,恰到好处,这生出来的炊烟就会线条明朗,细远绵长。光看炊烟,母亲就能分辨出炊烟的姓氏来。
一部蕴含着丰富生活哲理的乡村词典,被母亲说得津津有味。
记得中学时,大多学生都是步行走读,一早就要赶十几里山路到校,炊烟总是伴着母亲第一个早起。天刚蒙蒙亮,吃完母亲做好的早饭便和伙伴们结队出发了。走出几里地,立在山岗上,回头一望,这时村里的炊烟一个个都起床了,在小村的上空闪转腾挪,纤纤袅袅,如烟如诗,恰如《诗经》里那位头顶白露,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白衣翩翩女子,目送着我们这群迎着朝霞的上学娃。
朔风吹来了白雪。踩着咯吱咯吱的雪花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了老屋顶上的那缕炊烟,白净干爽,身姿挺拔,笔直纤细,挥着手势向我打着招呼。这是入冬之前,母亲早就备足了山上砍下的木柴,生完火,做完饭,余下的炭火敛入火盆,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寒窗苦读的夜晚。
如今,炊烟也像母亲一样,老了,瘦了。
但我始终认为,炊烟是诗性的,是有生命的,是有根的,深深地嵌入了村庄的骨髓,也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有炊烟在,乡村就在;有炊烟在,亲情就在;有炊烟在,母亲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