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 真可信吗?
2021-01-06田国秀
田国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少父母早早地就认定“这孩子也就这样了”。可是,单凭孩子的一些话和一些行为就去判断他长大后的发展趋势,真的有道理吗?
柚柚今年三岁半,刚刚结束了为期10天的幼儿园试托。家人对他在幼儿园的表现很满意,就等着9月份开学正式入园了。不过妈妈挺纠结于一件事,缘于老师组织小朋友们排演了一个小节目——《吃叶子的毛毛虫》。班里一共派出4位小朋友参加演出,分别扮演毛毛虫、大树、小树、树叶。剧情要求毛毛虫不断地爬来爬去、爬上爬下,寻找各种叶子,为的是填饱肚皮。大树高大,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可是毛毛虫爬不上去;小树枝干细嫩,刚刚发芽,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毛毛虫刚刚爬上几步就摔下来;树叶静静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被毛毛虫一口一口地吃掉,成为毛毛虫的午餐。柚柚自己选择当树叶,头上顶着大树叶道具,特别规矩,一动不动。即使被毛毛虫吃的时候,也是乖乖束手就擒,配合满分。看着儿子的完美演出,妈妈笑得前仰后合。
回家的路上,妈妈不断地夸赞柚柚:“儿子,你演得真好!太像树叶了,一动不动。妈妈为你点赞。”“第一次在幼儿园演出就有这么好的表现,妈妈太为你高兴了!”边说边亲吻孩子的脸蛋。接着妈妈问道:“儿子,你们扮演的角色是老师安排的,还是自己选的呀?”柚柚回答:“老师让我当毛毛虫,我不当。”妈妈很诧异,继续问:“那你为什么不当毛毛虫而当树叶呢?”柚柚的回答让妈妈哭笑不得,他说:“毛毛虫要一直爬来爬去的,我爬不动,太累了,我不想那么累。”
过了几天,几位家长在一起聊天。柚柚妈妈跟大家分享了柚柚在幼儿园演出时扮演树叶的事,紧接着就感慨道:“三岁看大,我看我儿子长大以后就是这种性格了,与世无争,随遇而安,还有点懒。”旁边一个来接孩子的老人说:“一个男孩,是不是得有点冲劲儿啊!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长大了也是遇事往后躲,恐怕……”柚柚妈妈感觉老人那句“恐怕长大了也会没出息”就要呼之欲出了。她无奈地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老话还真准,我感觉我儿子就是这种性格的,以后的事情,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没什么大出息,平平淡淡也无妨。”柚柚妈妈这句话,听着既像在安慰自己,又稍显不甘。
孩子的成长具有无限可能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外界对他的刺激也越来越多,他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会有所变化。对待孩子,特别是还在幼儿期、童年段的小朋友,父母首先要摘掉有色眼镜,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需要调整的往往是成年人固有的观念和心态。
环境的丰富性让成长有更多可能
孩子是环境的产物,身处丰富多彩、开放多元的成长环境,他不是僵化的被动体,任由环境熏染,自我无主无助。而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巧妙的策略、灵活的变通,或接受或抵制或变换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达成与环境的适应。这一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很关键。因此,父母为孩子营造的家庭环境——迎来送往的朋友、投身参与的活动、引导建立的兴趣、听说读写的故事,都会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自我的素材,也是孩子与世界交互的介質,既作用于孩子,也被孩子作用。因此,环境的丰富性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具有更多可能。
抗逆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孩子无论抗逆力高低,都是孩子自身素质与其周边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孩子性格各异,禀赋不同,但在面对生活挑战、世事变幻时,必须具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能力,这是抗逆力的根本。所谓审时度势,要求孩子了解环境,能够分辨环境中的利弊得失,预判环境局势的走向,不至于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所谓因势利导,要求孩子知己知彼,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因噎废食,而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这些理念与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父母把孩子带到各种环境中,既要锻炼孩子,又要引导孩子,还要支持孩子。胆怯时,促其锻炼;忘形时,及时引导;危难时,鼎力相助。
父母要避免反复地自我暗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一句在民间流传的话,源于经验的总结,也许在某些人身上可以得到证实。还有很多民间经验与此类似,比如“寒门出贵子”“富不过三代”“穷养儿子富养女”等,这些话都有类似属性。民间经验仅仅是我们养儿育女、为父为母的常识性参考,但它并不是科学,不能深信不疑,更不能奉为圣典。反复强化“三岁看大”这类观念,是一种自我暗示,不断重复会导致自己信以为真,再带着这样的观念指导孩子,劝慰自己,实际等于用经验替代科学,用常识替代理性。为人父母者,需要懂得常识,借鉴经验,但一定要超越常识与经验,立足现实,有更长远的目光。今天的孩子生活在全新的环境与背景中,过往的很多常识和经验已不足以解答他今天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父母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和学习状态,突破经验强化,超越常识认知,将科学和理性引入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