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
2021-01-06李彩霞
李彩霞
摘要:目的 掌握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状况,分析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现状。方法 抽取全县21个预防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120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调查结果。结果 120名被调查者中43.33%可列举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正确项目;76.67%的人员能掌握百白破疫苗相关知识;88.33%人员知晓过敏性休克一般发生时间;72.50%的人员认为防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样重要;76.67%的人员对开展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必要性的态度持明确态度;79.17%接到报告后都通过监测系统报告;仅23.33%的人主动查阅过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有关的专业书籍或文章。结论 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有待提升,需從报告意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着手,强化相关知识培训。
关键词: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知识-态度-行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但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不是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但错误的与其联系的偶合事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免疫相关宣传工作的大力推行,我国免疫规划接种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为此,相应的传染病发生率也随之降低,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免疫规划工作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指标,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对预防接种服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掌握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知识-态度-行为,本文就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其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态度,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全县21个预防接种单位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120名进行问卷调查,男性42名,女性78名,年龄24~38岁,平均(29.74±2.11)岁,执业医师52名、执业助理医师12名、护士56名。
1.2 方法
选择问卷调查法,向符合条件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现场讲解问卷如何填写以及此次调查的目的,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以保问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收卷时及时检查问卷填写情况,发现遗漏、空白未填写时立即告知其本人补回,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一般资料(例如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发生时间及处理方法等)、对开展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的态度(包括必要性、接种安全的重要性、主要困难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的行为调查。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
本次调查共120份,其中男性占比35.00%,女性占比65.00%;按职称分类,初级职称及以下23.33%(28/120),中级职称57.50%(69/120),高级职称19.17%(23/120);其中66.67%(80/120)的人员曾参与过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
2.2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知晓程度
120名被调查者中43.33%(52/120)人员可列举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正确项目,56.67%(68/120)人员不懂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属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偶合症不属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76.67%(92/120)的人员能掌握百白破疫苗相关知识,但仅25.00%(30/120)的人员可正确列举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最大接种年龄和允许累计接种次数。88.33%(106/120)人员知晓过敏性休克一般发生时间;55.83%(67/120)的被调查者能完全正确地回答接种疫苗后出现无菌性化脓的处理原则。
2.3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的态度
120名被调查者中,72.50%(87/120)的人员认为防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样重要;76.67%(92/120)的人员对开展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必要性的态度持明确态度;57.50%(69/120)的人员认为目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已影响到当地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89.17%(107/120)的人员认为需建立和完善 AEFI 的处理和赔(补)偿机制;55.83%(67/120)的人员认为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因担心承担责任不愿报告和调查是开展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主要困难。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行为
日常实际工作中,出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后,79.17%(95/120)接到报告后都通过监测系统报告,另20.83%(25/120)仅将严重的事件通过监测系统报告,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来源以家长报告为主。接种前健康询问:询问儿童上次接种时有无不良反应的占35.00%(42/120),询问儿童目前健康情况的占27.5%(33/120),直接开处方不闻不问的占37.5%(45/120);在调查对象中,23.33%(28/120)的人主动查阅过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有关的专业书籍或文章,另有76.67%(92/120)的人通过上级疾控机构培训学习有关预防接种禁忌证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反应知识。
3 讨论
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逐渐发展,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显著减少或消灭,居民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关注度也随之提升。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直接参与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其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知识-态度-行为直接影响预防接种的风险。为此,改善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态度,能一定程度上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科学发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以青壮年为主,职称水平整体偏低,部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在调查中,仅43.33%可列举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正确项目;76.67%的人员能掌握百白破疫苗相关知识,但仅25.00%的人员可正确列举乙脑减毒活疫苗的最大接种年龄和允许累计接种次数,说明工作人员虽能初步掌握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基础知识,但不深入,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相关重要性认知不足,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120名被调查者,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相关指标持积极态度仅为72.5%。说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到预防接种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困难是因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需完善和规范相应的处理和补偿机制,消除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顾虑,建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日常实际工作中,出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后,79.17%接到报告后都通过监测系统报告,另20.83%仅将严重的事件通过监测系统报告。说明在实际监测相位中,存在漏报现象,需强化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报告意识,强化预防接种风险的宣传培训工作。
针对上述因素,临床需强化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经培训合格获得预防接种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在日常工作中,需建立系统、有效的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对每次出现的反应,对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总结分析,查找原因,集体讨论共同寻找应对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疫苗管理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7年版)》培训,掌握各种疫苗属性和接種注意事项,操作技术精湛、规范,做好安全注射工作,合理地推行联合免疫和同时接种,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疫苗的冷链存储等各项工作;培训后考试合格发给合格证和上岗证,所有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杜绝差错的出现,同时每年参加区县组织的全员培训与考试,做好记录。
总而言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有待提升,需从报告意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着手,强化相关知识培训。
参考文献:
[1] 刘泽玉,俞佳君,赵凤敏,等. 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31(10):59-60.
[2] 黄少萍,李坤凤,朱振颖. 高州市石鼓镇中心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271-272.
[3] 罗红艳,钟燕,丁大为.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9(9):84-86.
[4] 尹纯礼,李晓军,朱江,等. 上海市宝山区预防接种门诊医护人员非免疫规划疫苗推荐意愿和影响因素[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0,26(3):314-318.
[5] 杨岚. 新疆伊宁县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和预防接种服务现状调查[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8,33(1):92-94.
[6] 陈佳婧,白庆瑞,黄卓英,等. 上海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认知和报告影响因素[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1,27(1):107-111.
[7] 陆寒,梁月,严威. 2014年开封市免疫规划及预防接种门诊人员现况调查[J]. 预防医学论坛,2015,21(7):535-537.
[8] 严波,段文静,余昭锋,等. 中国内地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知晓率的Meta分析[J].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8(1):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