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热敷疗法治疗乳痛症的疗效观察
2021-01-06曹露尹闭其盟
曹露尹 闭其盟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湿热敷疗法治疗乳痛症的疗效观察。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收入的120例乳痛症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法分为研究组A和对照组B、C、D,每组各30例,A组:采用经皮低频电刺激联合消化膏湿敷贴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 B组:单采用消化膏湿敷贴治疗方案。C组:单采用经皮低频电刺激治疗方案。D组:单给予家庭健康教育及指导。观察四组患者症状评分、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治疗结束时四组患者症状评分、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症状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该研究中乳房疼痛治疗使用的方案之一的中药湿热敷疗法治疗乳痛症效果理想,患者普遍接受能力强,能够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湿热敷疗法;乳痛症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乳痛症归属于中医学中的“乳癖”范畴,主要病位在肝,与脾胃、肾相关。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患者多出现情志不舒,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气血凝结于乳络,阻塞不通,从而引起乳房疼痛。西医学中乳腺增生症是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病,以周期性乳房疼痛为主要症状,并于月经前加重,经期后疼痛自行缓解,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1]。乳痛症好发于30~50岁女性,近年来在多因素的影响下,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发展,对越来越多的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2],生活和工作备受影响和打击,社会的压力及生活的压力,無形中导致乳腺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乳腺癌更是占据成女性肿瘤中的主要病种,我院乳腺保健科门诊就诊患者中,80%均为乳痛症患者,因此迫切需要及时改善这类患者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健康得到一定帮助[3]。本文通过将中药湿热敷疗法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乳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法分为研究组A和对照组B、C、D,每组各30例。入选标准:1.女性年龄在25岁至40岁之间,有规则的月经周期、经期;2.乳房疼痛分级和评分≥12分,乳房疼痛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者,全部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乳痛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辩证中属于肝气郁结证型;3.1个月以内未接受乳腺增生病治疗,半年以内未使用激素类制剂者。排除标准1.非周期性乳痛症患者、周期性乳痛症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者,2.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A组:年龄为25-40岁,平均为(32.62±3.19)岁;B组:年龄为25-40岁,平均为(32.75±3.22)岁;C组:年龄为25-40岁,平均为(32.68±3.24)岁;D组:年龄为25-40岁,平均为(32.71±3.25)岁。四组基本资料整合数据分析后,无差异,P>0.05,可组合研究。
1.2 方法
A组: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经皮低频电刺激联合消化膏湿敷贴联合治疗乳痛症,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低频治疗仪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乳痛症,电刺激使用参数如下:频率:10Hz,连续刺激,脉宽20-350μs,以患者可适应强度为标准。治疗时间20分钟。选用穴位:乳根穴、膺窗穴、膻中穴。月经前10天,1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完成电刺激治疗后,使用消化膏湿敷贴进行湿敷双乳,消化膏药方组方:炒炮姜、黑附子、麻黄、法半夏、红花20g,肉桂、白芥子、天南星10g。使用方法:将消化膏化裁方草药粉剂用温水调成糊状装好放入微波水箱加热至 75℃后保持恒温,将无纺布平铺在双乳上方,以覆盖全乳房为范围,将调好的中药糊均匀敷在双乳上,将两侧多余的无纺布反折以覆盖双乳药糊,在表面盖一块治疗巾(以防止烫伤)。上覆毛巾以防散热过快,温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期间可利用远红外灯的加热作用分别给两侧乳房药物保持恒温,作用于双侧乳房。予家庭健康教育及指导。
B组:予以消化膏湿敷贴进行双乳贴敷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同A组外敷法,予家庭健康教育及指导。
C组: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低频治疗仪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乳痛症,月经前10天,1天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给予家庭健康教育及指导。
D组: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给予家庭健康教育及指导。
1.3 观察指标
四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进行相关评分。
(1)疼痛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为不痛,10为极度疼痛,记录不同时期疼痛变化情况[4]。
(2)了解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得分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
(3)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30)对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越好[5]。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四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
治疗结束时四组患者症状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四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
治疗结束时四组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四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结束时四组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乳痛症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多呈周期性疼痛,是女性乳腺常见疾病且多发疾病,是目前乳腺科门诊中乳腺咨询常见原因,与机体内分泌障碍存在一定关系[6]。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乳腺组织疼痛,通常是情绪变化或劳累时加重,是乳腺组织无明显病理,生理异常的乳腺良性疾病。根据乳房疼痛与月经周期变化,分为周期性疼痛与非周期性疼痛,患者疼痛与月经周期存在一定关系,在月经来潮前乳房疼痛加重,月经后乳房疼痛会出现缓解甚至消失。疼痛在乳房内呈自发性或阵发性并放射至患侧的腋下及肩胛等处,但在绝经后乳痛症状可完全消失。
目前门诊乳腺科中大多患者的乳痛症,多出现单侧或双侧乳房持续疼痛,病程较短,症状变化不同,疼痛部位可位于乳房外上方,出现单侧疼痛局部疼痛。本文通过将中药湿热敷疗法纳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症状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实在中医湿热敷治疗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对湿热敷有良好的配合度和自我反应舒适感较强,且生活质量直线提升,舒适感增加,乳痛症疼痛程度常见在可忍受范围,但乳房疼痛的症状对患者同样造成了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生活。祖国医学将乳痛症归属于“乳癖”范畴,中医药仍是我国广大乳腺疼痛患者普遍选择的治疗方法,其中中药湿热敷疗法具有明显缓解乳房疼痛和消除乳腺结块的作用,且副作用较小[7]。在中药湿敷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药物能够直接作用在患处,有效发挥作用,使得湿敷位置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药物渗透,使得药物作用持久。热效应能够清除疼痛位置的代谢废物,减少炎性渗出物,缓解了患者相关症状。且药物经过皮肤吸收,不会经过消化道,可避免消化酶、肝脏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避免了药物对胃肠刺激产生反应,使得药物保持了良好的有效成分,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效果,使用方便,无任何创伤,操作能力高[8]。本疗效观察中,使用的湿敷贴消化膏出自《着柄南临床经验集》,化裁后组合使用,主要取散寒活血消肿等作用,每次外敷治疗后患者觉乳房舒适度增加,更愿意使用中药外敷疗法。患者在治疗方案中对湿热敷的接受程度最高,心理配合程度最好,在治疗方案中使用湿热敷的两组对症状的缓解及日常生活质量的评分中高于其他两组,在A组的联合治疗方案中,经皮低频电刺激作用在配合湿热敷疗下,联合治疗使得治疗效果更加理想。临床中,患者在行湿热敷过程中自我感觉乳房会较治疗前更松软舒适,疼痛缓解明显,患者配合程度高,依从性强,治疗更易开展。
综上所述,中药湿热敷疗法在治疗乳痛症效果理想,能够缓解患者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操作方便,具有较大的治疗意义,值得在乳痛症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英.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乳腺增生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3):4850-4851.
[2] 黄巧,孙宇建,付娜,等. 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重度周期性乳痛症的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药,2017,36(9):826-829.
[3] 甘霖,熊志峰,杨化超,等. 瓜蒌柴胡汤加减联合中药外治法对郁滞期乳痈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21,30(6):1010-1012.
[4] 赵鑫,刘莉君. 理气散结中药汤对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气滞痰阻证患者乳腺肿块疼痛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0):2212-2216.
[5] 佘青,程永刚,李有怀,等. 托瑞米芬联合中药治疗重症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对激素水平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3):52-55.
[6] 刘师,赵华明,高洋. 瓜蒌牛蒡汤合阳和汤与中药外敷联合应用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早期患者炎症介质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11):110-112,116.
[7] 任聪颖,左刚,赵素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53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6):96-99.
[8] 袁德汉,肖文良,唐华中,等. 加减瓜蒌牛蒡汤联合中药外敷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与预后分析[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1,5(6):15-17.
经皮低频电刺激联合消化膏湿敷贴治疗乳痛症的临床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局自筹经费科研课题
合同编号:GZZC201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