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药学分析

2021-01-06檀湉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4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

檀湉

摘要:目的:评价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时使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对照组和实验组区分88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指标、血脂指标、动脉斑块分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SBP、DBP水平,HDL-C、TC、LDL-C、TG水平以及动脉斑块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疗效,使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且药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长期高血压会出现多种并發症,其中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且随着高血压病程进展,还可诱发机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患者心脏损伤、心功能降低,为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病情,需及时给予患者药物等治疗干预[1]。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对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展开分析,了解二者联合使用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时间及病例数:2020年2月-2021年9月,88例,抽选样本:我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男女患者比48:40,平均年龄(62.4±5.7)岁,平均病程(4.3±1.2)年,根据诊治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4例。样本数据经组间相比后差值不大,P>0.05。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表现均符合诊断标准;②了解研究内容后同意参与;③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无过敏。

排除标准:①存在既往心肌梗死病史;②肝肾功能不全;③配合度低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对照组1次/d,75-160mg/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企业: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规格:25mg*100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317)。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1次/d,10-20mg/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0mg*7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8)联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血压指标:动态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水平变化情况。②血脂指标: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指标并对比分析。③动脉斑块分级: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1.2mm以下为0级,1.2-2.0mm或者单纯存在1个斑块为1级,2.0-4.0mm或者存在1个以上斑块为2级,厚度在4.0mm以上且有多个斑块为3级[2]。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血压指标、血脂指标以()形式表示,t检验;斑块分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n(%)形式表示,卡方检验,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数据。

2 结果

2.1 血压指标

治疗后实验组SBP、DB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果详见表1。

2.2 血脂指标

治疗后实验组HDL-C水平较对照组更高,TC、LDL-C、TG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果详见表2。

2.3 动脉斑块分级

实验组斑块分级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果详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5例恶心、2例呕吐、4例头晕、2例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29.55%,实验组2例恶心,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6.82%,较对照组更低,P<0.05(X2=7.638,P=0.005)。

3 讨论

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以往临床常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但由于该疾病发病过程涉及诸多因素,血浆中脂质在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聚集,导致细胞中胆固醇流入和流出失衡,加重内皮损伤,予以上述药物治疗改善血脂和减轻内皮损伤效果不明显,进而影响疗效[3]。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可以诱发高血压,而高血压则能够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血压波动使血管内皮损伤加重,便会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因此临床治疗应当在控制患者血压的同时调节血脂水平,还要注意血小板的抑制,减少内皮炎性反应。

本次研究应用的药物中,阿司匹林是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及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效果,虽然其作用力比较强,但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并不理想[4-5]。因此需要联合其他药物已达到康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血脂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动脉斑块分级均存在明显差别,P<0.05。他汀类药物用药后能够改善机体的内皮功能,且在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方面有积极作用,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降低形成血栓的风险及可能性[6]。本次研究中所应用的另一种药物,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强效降脂药,可抑制甲戊二酰基辅酶的还原作用,减少肝细胞胆固醇生成,促进LDL-C清除,使斑块缩小,并增加HDL-C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稳定斑块,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7]。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降低阿司匹林在患者体内的耐药性,有着协同改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患者病情有着良好的控制效果,相较于单一用药治疗效果更好。而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少,即便患者存在不良反应,症状也轻,经过临床处理后便能够得到缓解,安全性高。另外,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医师应当叮嘱患者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锻炼,还需减少吸烟饮酒频率,保证患者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这对于疾病的防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有确切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斑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孙凯,陈静.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高血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钠素、心率及心肌酶谱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02):111-113.

[2]乌仁图雅.彩超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3):57-58.

[3]赵素贞,谢桥涛.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叶酸对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血清学指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9):3361-3363.

[4]董卫.高剂量阿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及药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3):37-38.

[5]谭昀.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33):75-76.

[6]张煜.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1):1373-1375.

[7]刘翔宇.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J].药品评价,2021,18(05):301-304.

猜你喜欢

动脉粥样硬化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
餐前还是餐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服用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能治病的“阿司匹林树”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山楂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干预机制
肠溶阿司匹林不能防止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