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路

2021-01-06金向华方年根

学理论·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可行性课程思政

金向华 方年根

摘 要:习近平青年修德观是一个由“青年为何要修德”“青年要修什么德”“青年如何来修德”三部分内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核心内涵是教育青年立志、指导青年成才、引领青年报国。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主流是好的,同时也存在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有知识没想法、有想法没思路、有思路难组织、有组织低实效等问题。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性和可行性,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课程思政;可行性;理路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88-03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课程思政”概念早在2014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特别是2017年6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以后,全国高校从此掀起了课程思政的热潮。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位于首位的任务就是“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调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课程思政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近年来,学界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已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问题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关于聚焦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育人功能的研究;二是关于探讨课程思政的构建策略的研究;三是关于比较他国类似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上述这些研究,都强调了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认为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看到了当前“三全育人”尤其是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与路径。毋庸讳言,近年来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业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影响了时代新人的培养。如何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亟待我们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可谓是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一、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青年成长与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专题谈话、贺信回信和重要指示。特别是2014年五四重要讲话,对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鲜明阐释了“德”的范畴和“修德”的要求,构成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主要内容,标志着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形成。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党的十九大(2017)、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0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9)、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2019)、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2020)、考察清华大学(202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及多次给高校学生回信,就青年成长发展提出希望与要求,在本质上是对其青年修德觀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既体现了党对青年一代的一贯要求,又富有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因此,开展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理论研究,丰富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习近平青年修德观是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青年修德观是一个由“青年为何要修德”“青年要修什么德”“青年如何来修德”三部分内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核心内涵是教育青年立志、指导青年成才、引领青年报国[3]。

当前,高校对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研究不足、认识不深、落实不够,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过程中引领指导作用发挥不足。深化对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理论研究,厘清习近平青年修德观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丰富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从而有效发挥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在课程思政中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实践意义:有利于提升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课程思政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够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指导课程思政的研究很少。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进一步明晰课程思政目的,坚守课程思政的初心,增强教育的科学性;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路径,引领教师崇德修身、明确成效如何评价,增强教育的系统性,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助育时代新人的目的。

二、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可以从国内专家学者对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现有研究中得到充分彰显。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针对性研究起步于2015年,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重要来源研究;二是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科学内涵研究;三是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研究;四是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实践要求研究;五是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理路研究。应该说,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论述中总结出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并强调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对青年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和走向成功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可见,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对于培育时代新人是十分重要的。

(二)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明确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了解当前学术界对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和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对于我们探讨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必要条件。那么,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具有可行性吗?如果具有可行性,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据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习近平青年修德观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

这是体现可行性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从前面的论述可知,习近平青年修德观是一个由“青年为何要修德”“青年要修什么德”“青年如何来修德”三部分内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核心内涵是教育青年立志、指导青年成才、引领青年报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由此可见,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和课程思政两者在育人目标指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为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就是引领青年学生崇德修身、全面发展。当前,高校部分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时存在有知识没想法、有想法没思路、有思路难组织、有组织低实效的问题,严重影响课程思政实践的深入推进和时代新人培育的实效性的提升。尤其是少数教师在思想上依然存在专任教师只负责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由专职思政干部负责的片面观点。针对课程思政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中找到“药方”,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例如,“青年为何要修德”对应“为何课程思政”,“青年要修什么德”对应“课程思政什么”,“青年如何来修德”对应“如何课程思政”,从中得到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积极启迪。

3.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有力途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核心要义是“教育青年立志、指导青年成才、引领青年报国”。所以,在课程思政过程中,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核心要义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引领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三、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路

(一)将“青年为何要修德”融入“为何课程思政”,让教师“明德”,解决“为何融入”的问题

因为只有明确课程思政的目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从而让教师产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感和原动力。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告诉我们“青年为何要修德”,即青年修德问题事关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修德问题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青年修德问题事关青年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与走向成功。所以,课程思政也要围绕引领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开展,教育青年立志、指导青年成才、引领青年报国。同时,也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希望要求,通过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签订师德承诺书等形式,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教师师德建设,引领教师勤修师德、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二)将“青年要修什么德”融入“课程思政什么”,让师生“知德”,解决“融入什么”的问题

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告诉我们“青年要修什么德”,即“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鉴于部分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存在有知识没想法、有想法没思路、有思路难组织、有组织低实效的问题,我们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方能让教师在课程思政时成竹在胸。诚然,部分教师之所以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心里没底,不知道“课程思政”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科学内涵,帮助师生“知德”。

关于“课程思政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习近平青年修德观中的“青年要修什么德”,并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有机融入,引领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借鉴中国特色修德话语,将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科学内涵中“青年要修什么德”阐释为水滴石穿的柔韧之德(学会励志,坚定理想,坚守信念)、奔流不息的进取之德(学会自强,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源头活水的创新之德(学会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甘心处下的谦虚之德(学会谦让,深入基层,锻炼成长)、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德(学会宽容,学会助人,与人为善)、因地制宜的自律之德(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保持品格)、泽被万物的奉献之德(学会感恩,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流水不腐的清廉之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艰苦奋斗)[3]。围绕重点从上述“八德”切入,可以一目了然帮助教师知晓“课程思政什么”,从而适时选择课程思政的内容,让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有的放矢。

(三)将“青年如何来修德”融入“如何课程思政”,让师生“践德”,解决“如何融入”的问题

习近平青年修德观告诉我们“青年如何来修德”,即“勤学、明辨、笃实”。所以,要努力通过课程思政来引领青年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增强辨别能力和培育奋斗精神。一是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二是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深入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2]。三是发挥制度建设“主作用”。立足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建设,建立上下联动的引导机制、互利共赢的工作合作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师生树德践德。四是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积极借鉴和努力发挥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青年修德观时所展现出来的善用妙喻、善讲故事、善引典故等语言艺术,让教师“善于思政”、学生“真心喜爱”。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21-

07-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1-07-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

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方年根.論习近平青年修德观的科学内涵[J].思想教育研究,2016(3):37-40.

收稿日期:2021-08-13

基金项目: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融入‘课程思政’研究”(19GXSZ36YB);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青年修德思想与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研究”(17JDSZ10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金向华,副教授,硕士,学工部部长,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年根,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可行性课程思政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螺旋CT对食管癌手术的可行性评价
浅谈出行及服务MaaS方案在XX市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