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重批判”到“人类解放”

2021-01-06李胜楠

学理论·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人的本质实践

李胜楠

摘 要:作为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揭示宗教、政治和哲学异化的过程中阐发了人类解放的思想。“三重批判”逻辑上的环环相扣为人本质由异化到复归奠定基础。“政治解放”并非真正的解放,任何具有确定性价值指向的国家或社会形态会因其不断增加的社会成本走向异化。无产阶级在哲学的指导下揭示自身存在的秘密,进而肩负起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和哲学在实现自身的过程中消灭自身,人的本质也在实践中、在人的可能性展开的过程中实现。

关键词:三重批判;人类解放;人的本质;实践;无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51-03

马克思正义思想始终以人为中心,现代国家夹缝中的德国既见证历史也亲历现实,对过去的批判将人的本质从彼岸带回现世。然而批判并非止于过去,对现实的批判与对历史的批判共同作用,使马克思能够辩证地看待社会历史问题。以双重视角剖析人类解放问题,可知真正的解放并非停留于宗教或政治层面,对宗教问题的清算、对现世问题的思考,最终指向人类解放。

一、从异化到本质——“三重批判”的展开与“人类解放”的阐发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不是以单独概念形式呈现,也并非某种“非正义”的补足,其阐发不是激情的产物,也并非同情作祟。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正义原则形成于人“异化消解”与“本质复归”的过程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的宗教批判、政治批判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正义原则奠定了社会历史基础。“三重批判”揭示了宗教、政治以及哲学中的异化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清算和扬弃,“人类解放”思想才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阐发。

1.“三重批判”的展开与内在联系的揭示

作为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自身的解放本是一个历史过程。对宗教虚无性、德国腐朽政治以及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三重批判”,以及对人的本质不同程度上的复归共同构成人类解放的前提。

(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根源于现实世界,宗教问题本就是世俗问题。宗教所创设的彼岸世界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被视为现世苦难得以消解的幸福源泉。对宗教的狂热崇拜使人们逐渐丧失探寻现世的欲望,同时也放弃了对自身的本质的追寻。幻想并非凭空,宗教作为人与现实、人与人自身分离的产物,“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对宗教本质的揭露是宗教批判的前提,对上帝虚无性的揭示并不等同于人本质的复归。对人本质的不同定位也决定了宗教批判的方式和程度。黑格尔冲破宗教本身的限制,认为对上帝的认识不过是人的自我意识,将人本质从彼岸世界救赎的理念使其开始了对尘世、国家和法的批判。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理论前提使黑格尔认为理念世界作为一切存在中最根本的存在统摄现实世界。“理念”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价值导向,然而黑格尔虽强调用哲学批判现实却忽视了哲学隶属于现实。费尔巴哈这位“新世界观”的提出者通过对宗教本质的剖析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将世界本原从“唯心”置换到“唯物”,人们对宗教的崇拜被对自然的依赖所替代,一切被视为“唯心”的事物遭到无情摒弃。费尔巴哈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其对自身本质的认识不过是自然界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在此意义上,人的本质在从彼岸到现世、从宗教到自然的修正中由虚无转变为生物意义上的人。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使其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方面、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完全批判使其忽视了合理内核的内在力量,因而终将在仿效马丁·路德式宗教改革中走向费尔巴哈式人本理论。

(2)“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

在对德国制度的批判中,马克思阐明了有关社会异化的内容。宗教批判使人们将批判的着眼点集中在世俗社会、国家和法,当英法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跻身现代社会时,德国却正在经历封建王朝的复辟,此时的德国处于一只脚迈入现代社会,另一只脚停留于封建王朝的尴尬境地。结果是,一方面进步的德国资产阶级谋求自身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德国封建专制统治用各种方式宣告自身必然性并力证其合理性。德国旧制度必然走向灭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已沦为同时代历史的制度必然难以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德国在现代社会中自欺欺人的宣示主权,只会成为各国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对现存制度的彻底批判使人们在对旧制度的剖析下意识到压迫,进而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爆发,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若用“短板理论”类比人类解放,那么德国旧制度将以其腐朽作为木桶短板,然而对德国现实的批判、实现德国人的解放则是人类解放进程的極为重要的部分。作为远远落后于现代国家的“短板”,德国有其自身发展的“障碍”,甚至将现代国家加以摒弃的制度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同时德国这个落后者和现代国家面对着共同的问题。作为某个阶级的代言人,这些国家都用玫瑰色描绘自己的政治架构,并且设法使人成为某种人、使某种生活成为人的全部生活,任何不符合其价值指向的行为都被视作异类并遭受暴力。这些国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阶级只谋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普遍的解放,他们将个体本质归结为人的类本质。对德国现实的批判不仅仅在于批判德国政治制度,“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深知对落后的德国来说,制度层面的批判是不充分的,对德国哲学展开批判也尤为重要。德国不是历史的同时代人,却是哲学的同时代人。德国国家哲学在黑格尔处有系统的阐述,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了解其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德国社会的批判,对于人本质的复归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庞大架构最终指向某种确定性的元价值。黑格尔哲学的“理性”在自我与现实的和解中越发具有某种确定性,理性成了社会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黑格尔还强调绝对精神的自我生成,拔高抽象理论思辨的地位。黑格尔哲学内在的指向性,使其在人本质的问题上存在异化。绝对精神的理念否定了人的生命活动是其对象性力量的展开。同时,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使得国家因其自足自立成为高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权威,政治国家的普遍利益则成为市民社会私人利益的理想形式。马克思把对象性建立在人的生命活动之上,建立在其本质力量的外化上,强调人的生命活动是其对象性本质力量的展开,通过本质力量的外化实现自身生命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黑格尔哲学没有解决哲学和现实之间的问题,只是以思辨的形式对概念进行解读。如果不能使哲学具有批判现实的功能,就不能现实地变革社会;如果哲学仅以思辨的形式存在,而不与现实相结合,也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变革和哲学的消灭。

(4)“三重批判”的相关性共同指向人类解放

《导言》第一段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结束”和“前提”看似矛盾,实则暗含内在逻辑。“结束”意指宗教批判“撕碎”了宗教的“虚幻的花朵”,“前提”表明宗教批判尚未打破现实中“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即通过政治批判走向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在马克思看来,若将宗教批判解释为对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分离的克服,这无异于证实了彼岸世界的存在。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基于对人自身的批判,是从天国过渡到世俗,进而指出运用政治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因此马克思指出在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并且要将“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在已经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宗教问题已经丧失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世俗问题的一部分,人类解放只有诉诸政治解放才能实现。政治国家中人的类本质和单个人的本质相分离,政治生活的公共性与市民生活的利己性相对抗。处于核心阶层的阶级对本阶级自由的追求以其他阶级的不自由为代价,人的本质无法实现甚至要交付他物,人们在自身的异化中成为工具性存在。政治解放将社会问题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洞悉社会普遍问题并展开政治批判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通路。

2.一切解放最终指向人的解放

人的异化是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中产生的,一切异化最终都是个人的异化,一切解放最后也是个人的解放。

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是同一的,其生命活动为本能决定,因此动物的本质也就停留于生命本能层次上、停留在自然界的“设定”中。对人而言,生命活动是其意识的对象和展开,人的本质也正是在人存在的过程中、作为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结果形成的。对象性本质力量使人类一方面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需要接受“设定”,此外本质力量的外化也使其能够以主体形式与自然界共存。马克思将对象性建立在人的生命活动上、建立在人本质力量的外化中,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并非既成主体,只有与自然界建立联系才能以主体形式存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辩证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共同生成。然而人的类本质与自然之间以及人自身存在与本质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使人长期处于被束缚的不自由状态。从自然获得解放就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被一方“设定”,也并非突破规律的主宰,而是在对自然规律发现和利用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类存在物,人类以构建社会的方式从自然界解放。社会作为个体实现其类本质的有机体,决定着个体类本质得以实现的机制,进而也决定着人以何种方式与自然相处。人的类本质并非单个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现实的个人在自己生命本质实现的过程中、在其本质的相互联系中形成。因此类本质的实现不能脱离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作为某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带有一定的确定性或某种价值指向。在某种具有价值指向性的社会中总是存在处于核心地位的统治阶级以及处于边缘位置的被统治阶级,元价值作为某种社会所设定的指向性价值会使人逐渐成为某种人。这种异化的社会将一种或几种价值指向赋予自身,进而会产生好与坏的衡量、善与恶的评价,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不再可能。元价值统摄作用在于对人本质的误解、对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忽视。

二、人类解放:“头脑”与“心脏”的内在统一

“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本身。”

1.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批判并非出于对无产阶级的同情,也不是把无产阶级看作革命的牺牲品或工具,而是出于对全人类解放的热衷。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使人发现自身的异化,进而消解异化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方面,但其固有的单向度和确定性,并非其描绘得如此美好。相比资本的独立和自由,资本家仅以“物”的形式出现,是资本人格化的结果。资本主义所贯彻的自由最终消灭了自由形成了异化、最终消灭了平等走向了自由与平等的对立面,这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资本被理解为物而并非关系,表现在物中的关系被当作物本身的属性。资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逻辑使得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不断增强对自身制度的认同,并“偏执”地消灭其他可能性。无产阶级所受压迫之深重因而能够最先感受异化,富于组织性使其队伍能够不断增大,进而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时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自身所受到的压迫。无产阶级的斗争并非只为本阶级的解放,而是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使命。

2.哲学在实现自身中消灭自身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摆脱资产阶级宣扬的资本主义逻辑体系、摆脱资产阶级的语言俗套,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全方位的,不仅要用物质武器实现生产结构的革新,还要用精神武器对抗笼罩在被压迫阶级头上的意识形态。处于被压迫地位的阶级并非具有斗争性,有斗争性的阶级并非具有革命性。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工人引导和教育,使得工人知晓自身革命斗争的正义性。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超越个体、民族乃至国家,形成一种普遍的关于人类解放的主体意识,无产阶级也在哲学的指导下武装头脑,形成革命洪流,在消灭资产阶级的同时也消灭自身。“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三、人类解放在实践中展开

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能使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创造性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被动性地接受外界的“设定”,人则能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逐渐改变自己的受动地位,不断展现自身创造性并在创造过程中实现人的可能性。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增进对外部对象及其本质的认识,与此同时其本质力量也通过实践作用于外部对象,使人在自身意志的实现中强化自身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建立在统治与被统治之上。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化、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若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对待自然,就会将属人的自然性与动物纯粹的自然性混淆,人也就成为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基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不再是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对人生存方式的把握推进人本质的复归。人具有理性,但过分强调理性而抛弃实践,则会触发某种非理性的精神霸权,人也会成为元价值统治下的人。人的本质体现在人对自然的改造及其感性实践活动上,但这并非单个人实践活动的简单相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单纯将社会关系理解为狭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忽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重要方面,将具体的人的本质等同于人的类本质,人也就不能够实现普遍意义上的自由和解放。

实践本质上是辩证法,使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辩证否定,达到对历史和现实的超越。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不过是某种固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某种人而不是人本身。以现实为基础的实践,使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和自我否定以及社会的自我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扬弃中、在否定之否定的进程中,不斷赋予人更多的可能性,使得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人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实践推动人自由本性的实现,最终形成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罗克全.可能生活的敞开——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的社

会正义观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9(2):59-65.

[4]罗克全,刘秀.“人类解放”的前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再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4):15-24.

[5]刘友田,陈玉斌.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审视——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考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0(1):14-22.

[6]王虎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学术研究,2018(11):7-12.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人的本质实践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