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免疫及抗体注射预防雏鹅小鹅瘟效果比较
2021-01-06徐小艳董永毅蒋彩霞朱水明胡圣林
邱 冬,吴 坤,徐小艳,董永毅,蒋彩霞,朱水明,杨 杨,胡圣林
(1.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0036;2.镇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镇江 212000;3.句容市畜牧兽医站,江苏句容 212400)
小鹅瘟(gosling plague)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病雏鹅临诊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病死率高。本病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0%~100%,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2]。本病最早由方定一等[1]于1956年在扬州发现,截至目前,国内大多数养鹅地区均有发生。为了更好地防控小鹅瘟的发生,本研究针对水禽养殖场免疫程序,采用了3 种预防方案进行雏鹅小鹅瘟防控,通过免疫抗体监测,筛选出最佳的小鹅瘟防控方法,从而指导养殖户科学防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与卵黄抗体
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雏鹅),购买自国药集团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0 718059;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稳康宁),购买自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空港经济区分公司,生产批号20190317。
1.2 试验动物
200 只1 日龄健康雏鹅,由江苏省句容市马里农业生态园基地提供。试验鹅在试验前均未进行小鹅瘟疫苗免疫。
1.3 琼扩试剂
优质琼脂粉,购自OXIDE 分装;小鹅瘟琼扩试验用抗原及阳性血清国家参考品,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4 试验分组
试验鹅(1 日龄)随机分成4 组,每组50 只。A 组为疫苗组,采用疫苗免疫,分别于1 日龄首免,7 日龄二免,其中首免0.1 mL/只,二免0.1 mL/只,皮下注射。B 组为卵黄抗体+疫苗组,即先注射卵黄抗体1 次,再免疫疫苗1 次,其中1 日龄肌内注射GPV 卵黄抗体,0.5 mL/只,7 日龄皮下注射疫苗,0.1 mL/只。C 组为卵黄抗体组,分别于1 日龄、7 日龄注射卵黄抗体1 次,其中1 日龄0.5 mL/只,7 日龄1 mL/只,肌内注射。D 组(对照组),既不免疫,也不注射卵黄抗体。
1.5 采样方案
各组分别于免疫或注射抗体前和首免后第7、14、21、28 天采集血清,每组随机采集10 只。同时每组在免疫前全部采集咽肛拭子样品40 份。
1.6 检测方法
1.6.1 琼脂板配制 在100 mL 8% 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 优质琼脂糖,加热溶化后,再加入0.01%的硫柳汞,浇制凝胶板(约3 mm 厚,15~18 mL)。按六角形打孔,孔径为5.0 mm,孔距为3.0 mm。
1.6.2 血清稀释 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进行2倍系列稀释,最高稀释度为1:64。
1.6.3 加样 中央孔加入小鹅瘟琼脂扩散试验抗原,周围孔分别依次加入各稀释度抗体、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加量以孔满为度。加样后置35~37 ℃湿盒中孵育,24、48 h 各观察1 次,并于48 h 判定结果。
1.6.4 抗体检测结果判定 采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待检血清的效价,判定标准为:待阳性血清与抗原孔之间出现明显沉淀线,阴性血清与抗原孔之间无沉淀线,待检血清与抗原孔之间出现沉淀线的最大稀释倍数即为抗体效价。小鹅瘟琼扩抗体效价不低于1:4 判为免疫合格[4]。
1.6.5 病原检测 应用荧光定量PCR 对拭子样品进行GPV 检测。反应体系为: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 12.5 μL、上游引物1 μL、下游引物1 μL、模板1 μL,最后加去离子水补至25 μL。反应程序为:95 ℃预变性3 min;94 ℃变性15 s,53 ℃退火15 s,72 ℃延伸15 s,共40 个循环。当Ct ≤40 时,判为阳性,反之为阴性[3]。
2 结果
2.1 抗体效价检测
琼扩抗体效价显示:3 个实验组在免疫后第7 天,抗体效价阳性率均≥70%,平均效价(log2)≥2.2,且B 组和C 组的抗体平均效价均高于A 组。在免疫后第14 天,B 组抗体平均效价出现明显下降,均低于A 组和C 组,且A 组和C 组平均抗体效价较第7 天稳步上升。在第21~28 天,A 组和B 组保持较高的平均抗体水平,而C 组抗体效价下降较快,平均效价(log2)降为1.1。整体来看,第7~28 天,A 组抗体平均效价逐渐上升,后期阳性率维持在100%。B 组抗体平均效价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在第14 天出现低谷,阳性率降为40%。C 组抗体平均效价先逐步上升后直线下降,在第28 天达到最低,阳性率降为30%。对照组抗体平均效价无变化,基本为0。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雏鹅抗体检测结果
2.2 GPV 检测
免疫前40 份拭子样品经小鹅瘟荧光PCR 检测均为阴性,表明试验鹅无GPV 感染。
3 讨论
免疫小鹅瘟疫苗和注射卵黄抗体7 天后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滴度,均可对雏鹅产生保护性,但是从试验结果来看,卵黄抗体维持的高水平时间较短,需要连续多次注射,随着雏鹅生长日龄增加,其自身抵抗力增强,小鹅瘟发病率显著降低[5]。使用小鹅瘟疫苗两免与卵黄抗体+疫 苗联合免疫相比,疫苗两免可以保护雏鹅产生持续的较高浓度的抗体,而注射卵黄抗体后再注射疫苗,中间会出现窗口期,若雏鹅此时感染GPV,则不能产生有效抗体保护。其原因可能是卵黄抗体对疫苗的干扰作用,使其不能快速产生抗体。连续两次注射卵黄抗体,虽然可以对雏鹅产生有效保护,但需要多次注射,会增加鹅群的应激反应等。同时在给雏鹅进行疫苗免疫注射时,要充分考虑鹅体内的母源抗体干扰,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通过母源抗体监测来确定首免时间。
本研究选择200 只1 日龄雏鹅进行小鹅瘟疫苗免疫程序试验,发现小鹅瘟疫苗免疫和卵黄抗体注射均可对雏鹅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但先注射抗体再注射疫苗,在第14 天免疫鹅的抗体水平出现下降,表明1 次注射不能维持足够时间的保护,需要进行2 次注射。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对于小鹅瘟预防提出如下建议:在没有母源抗体保护的情况下,对于雏鹅小鹅瘟多发高发的地区和场群,建议采用1 日龄、7 日龄分别注射卵黄抗体加以预防,这样可以保证雏鹅产生高水平抗体,使其在较小日龄能获得充分保护,然后可结合抗体水平检测,合理开展后续免疫。对于雏鹅发病日龄明显增加,超过20日龄仍有发病的地区和场群,建议采用1日龄、7 日龄分别注射小鹅瘟疫苗加以防控,这样小鹅能获得长时间的高水平抗体,能充分保护其生长阶段免受GPV 感染。同时还要看到,注射卵黄抗体后再接种疫苗,卵黄抗体会对疫苗产生较强的干扰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须谨慎,以免造成免疫失败。
实践证明[5],利用小鹅瘟活疫苗给成年母鹅进行预防注射是预防本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于产蛋前15 d 肌内注射小鹅瘟种鹅用活疫苗1 mL(1羽份),母鹅于免疫后15~90 d 内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在30 日龄之内能抵抗GPV 强毒的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