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1-01-06杨庆林郭卫红张潍平杜京斌严佳虞何乐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肉瘤本例结肠

杨庆林 郭卫红 张潍平 杜京斌 严佳虞 何乐建

婴儿型纤维肉瘤(infantile fibrosarcoma,IF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在儿童肿瘤中占比<1%,多发病于1岁以内,又称先天性纤维肉瘤[1]。与成人纤维肉瘤不同,IFS 恶性程度较低,90%以上的患者可以治愈[2]。大多数肿瘤位于四肢和躯干,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极少侵犯肠道。本文报道国内首例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治策略、病理特点及预后。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1个月13 天,因便血3 周入院。3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少量红色血便,进食后加重,当地医院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采用维生素K1止血治疗,患者大便转为暗红色。入院查体:口唇稍白,精神反应可,直肠指诊可见暗红色血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2 g/L(正常值>110 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9.9 ng/ml(正常值5 ~15 ng/ml),其它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腹部B 超提示右下腹部异常肿胀肠袢,肠腔内多发息肉样病变,肠壁及息肉血供丰富。因怀疑肿瘤病变,行腹部增强CT 提示右下腹部异常强化团块影,大小约18.5 mm×8.5 mm×8.9 mm,肠系膜下动脉分支供血,部分深入肠腔内,肿块局部与肠壁分界不清(图1)。入院诊断: ①消化道出血; ②消化道肿物性质待查;③中度贫血。入院后予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完善检查,拟行腹腔镜探查术。

图1 婴儿型纤维肉瘤患者术前腹部增强CT 图 注 右下腹异常强化包块影,部分伸入肠腔内,包块大小约18.5 mm×8.5 mm×8.9 mm,肠系膜下动脉分支供血Fig.1 Abdomen contrast-enhanced CT

二、手术方法

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后取仰卧位,建立气腹并放置Trocar 及腹腔镜器械。腹腔镜下先探查右下腹回盲部区域,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等常见出血性疾病(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血管瘤)好发部位均未见异常;转而探查左下腹区域,可见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交界处肠管增粗,触及肠腔内包块,腹腔内未见其他病灶及肿大淋巴结。扩大脐部切口将其提出,打开肠壁可见息肉样改变,较大者为1.0 cm×0.7 cm ×0.6 cm,周围肠壁存在腺瘤样改变,完整切除病变所在肠管(约6 cm)。端端吻合结肠并缝合系膜裂孔,查腹腔内无活动性出血,拔除Trocar 并关闭Trocar 口。

三、文献检索

通过PubMed 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国内外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的相关文献,因肠道病变位置不一,检索词为“infantile fibrosarcoma” “congenital fibrosarcoma”“ 婴儿型纤维肉瘤”,并从中筛选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的病例。

结 果

一、病理检查

肉眼见灰粉质软肠管一段,肠壁不规则增厚,增厚区旁可见息肉样隆起1 枚,大小为1.0 cm ×0.7 cm×0.6 cm(图2)。镜下见肿瘤主要位于肠壁黏膜下,局部浸润肌层至浆膜外,呈实性、弥漫分布,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局部排列呈束状或鲱鱼骨状,核浆比高,病理性核分裂像易见,间质中见扩张的不规则分支血管(图3)。免疫组化:Vimentin( +),SMA(局灶+),Catenin( +),CD99( +),Desmin( -),CD117( -),DOG1( -),CD34( -),ALK( -),INI-1( +),CK(AE1/AE3)( -),EMA( -),S-100( -),Ki-67(15% +),CD21( -),TLE1( +),Calponin( -),WT1( -),EBER( -),BcL-2( -),STAT6( - ),SOX10( -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染色体ETV6-NTRK3 基因位点无断裂易位。

二、随访结果

患者未予放疗或化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门诊复查,未出现便血等不适,复查血常规无贫血,复查腹部超声未见复发与转移,需进一步长期随访。

图2 婴儿型纤维肉瘤患者切除肿瘤及病变肠管Fig.2 Lesion resection and gross inspection

图3 婴儿型纤维肉瘤患者病理形态学结果 注 A:致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交错排列,呈“鲱鱼骨样”结构(HE染色,×200); B:核浆比高,易见病理性核分裂像(HE 染色,×200); C 和D:间质中见扩张的不规则分支血管(HE染色,×400)Fig.3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三、文献分析

表1 截至2019年9月文献报道的肠道IFS 临床资料Table 1 Clinical profiles of intestinal IFS reported in literature up until September 2019

文献检索发现截止2019年9月,仅有19例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病例报道,均为国外文献,结合本例共20例,临床资料见表1。其中12例肿瘤(12/20,60.0%)位于小肠(回肠8例,空肠3例,十二指肠1例),6例(6/20,30.0%)位于结肠(乙状结肠3例,结肠脾曲2例,结肠肝曲1例),2例(2/20,10.0%)位于回盲部。男童11例(55.0%),女童9例(45.0%)。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行开腹肠切除肠吻合术,3例行腹腔镜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行开腹肿瘤切除+肠造瘘术,1例行开腹手术切除+二次手术+辅助化疗。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的平均长径为35.4 mm,有2例长径不详。除1例远端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及1例未提及外,随访3 ~300个月后,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无转移复发。

讨论

婴儿型纤维肉瘤(infantile fibrosarcoma,IFS)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最早由Stout 于1962年报道,发病率约5/1000000[12,17]。世界卫生组织界定5岁以下的纤维肉瘤为IFS,约80%的患者在1岁内诊断,约40%的患者于出生时诊断[18]。回顾肠道IFS,通常于新生儿早期发病,出生后7 d 内发病者占80%(16/20),其中5例在出生时即发病。目前IFS 的病因尚不明确,有报道称与母亲孕期接触石油制品有关[20]。

婴儿型纤维肉瘤通常生长于皮下组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在四肢远端最为常见,其次是躯干中轴部位和头颈部,也有报道发病于腹膜后、肠系膜、口腔等部位[18,19]。发病于肠道的婴儿型纤维肉瘤非常少见,回顾本研究报道的肠道IFS,多位于小肠,其次为结肠、回盲部,临床表现以肠穿孔、肠梗阻为主,穿孔可能是肿瘤破裂和肠壁缺血所致,可引发胎粪性腹膜炎。瘤体巨大者,患者以腹胀为首发表现,多为不全梗阻。位于回盲部的IFS 需格外关注,Obayashi 等[8]报道一例回盲部IFS 引发肠套叠。Zeytun 等[7]报道一例体格检查发现的无症状回盲部IFS,肿瘤直径55 mm,远大于表现穿孔和梗阻的IFS(平均直径分别为17.4 mm 和20.7 mm),其阴性症状可能与回盲部的特殊位置有关。此外,Kim 等[6]报道一例结肠IFS,仅表现为气腹,考虑可能存在肠壁的微小穿孔。本例患者肿瘤长径10 mm,是首例以单纯便血为表现的肠道IFS,可能与肿瘤上皮受损有关。婴幼儿期便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扭转、牛奶过敏、梅克尔憩室炎、肠重复畸形等,以肿瘤发病的病例极少,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婴幼儿便血,需警惕肠道IFS[21]。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 和MRI,但其特异性差,诊断价值有限。IFS 的超声表现多为低回声或无回声的软组织包块,周围血流信号增加[22]。产检超声有一定的提示作用,Parmar 等[5]报道一例长径130 mm 的结肠IFS,产检超声发现羊水过多;Shima 等[14]报道一例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的空肠IFS,产检超声发现羊水过多和胎儿腹水。关于CT 的影像学特点描述较少,本例患者行增强CT 后发现肠腔肿物,不规则强化,由肠系膜下动脉分支供血。MRI 对软组织的成像较好,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Lee 等[22]报道四肢IFS 表现为T1 低信号和T2 高信号的软组织包块,周围可见血管信号,注射造影剂后呈不均匀强化。

病理检查是诊断婴儿型纤维肉瘤的金标准,需结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显微镜下可见致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形成“鲱鱼骨样”结构,有丝分裂程度高,周围血管丰富,可伴有出血、坏死等,与本例的组织学特征一致。IFS 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如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婴幼儿纤维瘤病、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胃肠道间质瘤等相鉴别。免疫组化结果中,IFS 通常表现为Vimentin( +),部分病例 表 现 为SMA( +)、H-caldesmon( +),其 余Desmin、Myogenin、S-100、CD117、CD34 等多为阴性,与本例患者相符[13]。分子诊断是IFS 的重要诊断工具,IFS 存在染色体易位(12;15)(p13; q25),可将转录调节因子(ETV6)的二聚结构域与膜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3)融合[24]。最近有报道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中也发现ETV6-NTRK3 异位,但其ALK 呈阴性,可综合判断[25]。本例患者未发现ETV6-NTRK3 异位,而回顾所有病例发现,ETV6-NTRK3 异位阳性率为46.1%(6/13)。Berrebi 等[13]指出存在一种发病于肠道的临床病理类型,其组织学与IFS 相似,但没有ETV6-NTRK3 异位。本例患者结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经3 家医院病理科联合会诊后,诊断为婴儿型纤维肉瘤。

婴儿型纤维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如果切缘病理为阴性,则无需化疗或放疗[20,26]。当影响重要器官或肿瘤因体积过大而不能完整切除时,可行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AVCP方案(阿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顺铂) 等。回顾肠道IFS 病例,大部分患者(14/20,70.0%)行开腹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其中1例因感染严重行肠切除后造瘘术,1例因肿瘤过大止血困难,行肠造瘘术并分期切除。1例首次手术肿物切缘阳性,残留灶继发肠梗阻而行二次手术,病理活检提示肠系膜远端淋巴结转移,予长春新碱、阿霉素和环磷酰胺化疗。2例有肠梗阻表现的患者行腹腔镜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结合患者病情及腹部情况综合考虑,如患者病情危重、瘤体过大、腹腔粘连严重,首选开腹手术,必要时行分期手术或肠造瘘术。如不能判定肿物边界,术中务必行冰冻病理检查以完整切除。本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物位于右下腹,因其性质未定而行腹腔镜手术,反复探查后确定病变位于左下腹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交界处,未见其他病灶,扩大切口将其提出并完整切除。术前与术中病变位置不一,可能与乙状结肠活动致位置改变有关,如盲目开腹手术会增加手术难度和对患者的创伤。因此,建议病情平稳且腹部粘连少的患者可先行腹腔镜探查。

与成人纤维肉瘤相比,婴儿型纤维肉恶性程度低,预后更好,5年生存率约为90%,转移以躯干IFS的轴向转移为主,转移率为5%,原位复发率为5%~40%[27,28]。20例肠道IF 患者随访3 ~300个月后,除1例发生肠系膜远端淋巴结转移予辅助化疗外,其余患者未行化疗或放疗,未发现复发和转移。本例患者未予放疗或化疗,预后良好,将继续随访监测病情。

综上所述,肠道的婴儿型纤维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本文报道了国内首例肠道婴儿型纤维肉瘤并回顾相关文献,旨在加深对于本病认识,以减少误诊。肠道IFS 多于新生儿早期发病,主要表现为肠穿孔和肠梗阻,可结合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必要时行辅助化疗。肠道IFS 恶性程度低,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复发和转移少。IFS常伴有ETV6-NTRK3 异位,但在肠道IFS 中ETV6-NTRK3 异位比例不高,因此需结合组织学、免疫组化、分子诊断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肉瘤本例结肠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1”的加减乘除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