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工艺对BTi-421111钛合金厚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021-01-06供稿雷挺高飞苗阳王勤波
供稿|雷挺,高飞,苗阳,王勤波
内容导读
BTi-421111是一种新型研制的中等强度塑性良好的钛合金。本文通过研究BTi-421111钛合金8.0 mm厚板在热态R、750 ℃/1 h、780 ℃/1 h、810 ℃/1 h、840 ℃/1 h不同状态下的显微组织与性能,优选出合适的热处理温度范围为780~840 ℃;并对840 ℃/1 h与940 ℃/1 h WQ+760 ℃/4 h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板材的显微组织与性能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板材经780~840 ℃温度热处理后呈均匀的两相区,达到良好的组织与性能的匹配;840 ℃/1 h热处理后板材横向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冲击性能,而940 ℃/1 h WQ+760 ℃/4 h热处理后板材具有良好的塑性。
BTi-421111钛合金由铝、锆、锡、钼、钒、铬按4∶2∶1∶1∶1∶1的质量比组成,是自主开发研究的中等强度塑性良好的钛合金[1]。铝元素在合金中起固溶强化提高强度的作用,其他合金元素的添加可提高钛合金的加工性能。BTi-421111合金属于两相钛合金,强度与Gr.5钛合金相当,加工性能优异。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钛合金薄板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研究[2],而对BTi-421111钛合金中厚板组织及性能的研究相对缺少。
本文对BTi-421111钛合金8.0 mm厚板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及性能进行研究。
实验方法
采用EB熔炼炉得到的BTi-421111钛合金板坯,相变温度为985 ℃,化学成分见表1。实验中通过修磨、下料等工序,在α+β两相区经过二三火轧制成8.0 mm厚成品板材。对钛合金板材分别取样进行热态R(A)、750 ℃/1 h(B)、780 ℃/1 h(C)、810 ℃/1 h(D)、840 ℃/1 h(E)检测,选出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并与固溶时效态940 ℃/1 h WQ+760 ℃/4 h(F)的性能进行对比。
表1 BTi-421111钛合金铸锭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结果与讨论
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板材显微组织的影响
BTi-421111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微观组织如图1所示。从图1(a)看出板材存在加工过程中的长条α,等轴α,整体呈纤维状;经750 ℃/1 h退火后大部分组织发生了回复和再结晶,但仍存在拉长的组织(图1(b));经780 ℃/1 h退火后板材长条组织发生断开,没有明显的长条组织(图1(c));经810 ℃/1 h和840 ℃/1 h退火后板材组织无长条α存在,长条组织被均匀断开(图1(d)和图1(e));经940 ℃/1 h WQ+760 ℃/4 h热处理完组织在β基体上存在明显的等轴α和片状α,为典型的双态组织[3-6]。
图1 BTi-421111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微观组织:(a) 热态;(b) 750 ℃/1 h;(c) 780 ℃/1 h;(d) 810 ℃/1 h;(e) 840 ℃/1 h;(f) 940 ℃/1 h WQ+760 ℃/4 h
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图2 为板材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横向拉伸性能。从图中可以看到,板材的抗拉强度Rm和屈服强度Rp0.2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延伸率A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780 ℃/1 h工艺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在热轧态的板材中存在一定的畸变能,板材发生了回复和再结晶;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发现在780~840 ℃之间热处理后板材再结晶完全,晶粒大小均匀,组织与性能匹配良好。
对板材在780 ℃/1 h与固溶时效态工艺下的拉伸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图3)发现780 ℃/1 h 工艺下的抗拉强度Rm和屈服强度Rp0.2均优于固溶时效态工艺,但固溶时效态的延伸率A较高,表明固溶时效态下板材存在一定的纵、横向性能差异,而固溶时效热处理后板材组织更加均匀一致,强度下降,塑性升高。
图4为板材在780 ℃/1 h与固溶时效态工艺下的冲击性能和晶粒尺寸对比分析图。从图中可以看到,780 ℃/1 h工艺下的板材冲击性能明显优于固溶时效态工艺,但平均晶粒尺寸基本一致,表明固溶时效态可以降低横向冲击性能。
图2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板材横向拉伸性能对比
图3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板材横向拉伸性能对比
图4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板材横向冲击性能和晶粒尺寸对比
结束语
(1) 板材经在780~840 ℃温度之间热处理后呈均匀的两相区,达到良好的组织与性能的匹配。
(2) 840 ℃/1 h热处理后板材横向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冲击性能,而940 ℃/1 h WQ+760 ℃/4 h热处理后板材具有良好的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