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玲教授从虚论治老年人眩晕经验浅谈

2021-01-06谢瑞亮陈柳伊刘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9期
关键词:刘玲肾阴头晕

谢瑞亮,陈柳伊,刘玲,2*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0 引言

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亦可见于青少年,该病发作反复,每年影响约15%~20%以上的成年人[1]。对于老年人,考虑到跌倒的风险及其并发症,有必要进行专门评估[2]。日常谓之眩晕在西医中包括头晕和眩晕,头晕无旋转性的感觉,眩晕则涵盖了虚假的旋转感觉(旋转性眩晕)[3]。中医学认为眩晕是一类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眩即眼花,晕为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刘玲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批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现任湖北省中医院脑病一科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学术研究20余年,经验丰富。笔者跟诊期间,见刘师对眩晕诊治临床疗效显著,故对刘师诊治眩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各位同仁学习参考。

1 理论探讨

1.1 病因病机

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就有了关于眩晕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然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却颇有差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出眩晕一病与肝风关系密切。《灵枢》曰“上虚则眩”“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指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提出“无痰不作眩”一理论体系。而《景岳全书·眩运论》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对下虚致眩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上深入了对眩晕的认知与治法。明代医家秦景明《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乃眩晕一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于《古今医统·眩晕宜申三虚》中指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廋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晚清民国医家范文甫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眩晕多虚,六位通用”一说。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可谓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主肝风、主痰湿、主虚、主火等观点。

刘师博采众议之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眩晕一病的病因虽在发病时各种因素常相互影响,互相转化,难以绝对界分,但对于老年患者,刘玲教授认为“虚”才是各种病因之本。如因痰致眩则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不无关联,肝阳上亢作眩,亦常与肝肾亏虚互为因果。其病机多为脾胃虚弱、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及肝阳上亢,老年患者尤以肝肾阴虚和脾胃虚弱为主;刘师指出老年患者年岁已高,脏腑功能开始衰竭,如《内经》中所言“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男子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七八,肝气衰……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脾虚则无力运化水谷,导致痰浊内生,阻遏气机,淤塞脉络,以至清气无法上营头目,痰瘀互结蒙蔽神窍,终而作眩;肝气衰,肝本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则易阳亢生风,上扰清窍而作眩;肾气衰,天癸竭,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亦可致肝阳偏亢,生风作眩。部分老年患者亦因日常工作压力、日常琐事及生活作息习惯,损耗其气血,气血亏虚则无法充盈脑窍,故而作眩。

1.2 治法方药

刘玲教授治疗老年患者的眩晕喜溯本求源,结合典籍,在典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加减化裁,具体的思辨及治法如下。

1.2.1 滋补肾阴,柔肝潜阳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失充则脑转耳鸣,胫酸冒眩。临床上患者以头晕目眩为主诉,伴有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烦躁耳鸣,舌红少苔脉细等症侯,刘玲教授指出肾阴为五脏阴之本,此类患者虽可见多脏阴虚之侯,但其本质上仍为肾阴不足所致,故应抓住肾阴亏虚为本,治疗重点在于滋补肾阴,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加减化裁,《吴医汇讲》中述有:“六味地黄丸为补阴之主方,补五藏之阴以纳于肾也”。肝肾同源,肾阴不足,临证上刘玲教授还常常在主方的基础上加用当归、白芍、枸杞子柔肝阴以养肾阴;除此外,刘玲教授还指为人老者肾精亏虚,天癸竭,肾阴不足则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可加重患者眩晕症状,故还常在主方基础上加用平肝潜阳一类的药物,如天麻、钩藤、野菊花等。如遇肾阴亏虚导致肾阳不足证候的患者,刘教授常选用熟地黄、五味子等性味厚重、酸收入肾之品,在此基础上上加入少量制附子、淫羊藿等辛温之品,以阴中求阳,诸药共用,以调和阴阳。

1.2.2 培元固本,辛开苦降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无不依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正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既伤,生化无源,清气不充,发为眩晕。临床上除为主诉眩晕外,可见头重昏蒙,气短,纳差乏力,口吐痰涎,便溏,舌胖苔厚腻,脉濡弱等证候,《脾胃论》指出:“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思,劳逸过度,而耗伤元气。”故刘玲教授对于此类患者,提出其疾病之本在于脾气虚弱,元气不足,治疗重点在于固本培元,临证喜用黄芪、柴胡等补气升阳药物,黄芪健脾“乃补气之圣药”,柴胡引清阳上行,相辅相成,常以为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主方化裁;刘玲教授还指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胃虚弱则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水湿停聚中焦,中焦斡旋气机功能失调,清不升浊不降,可加重眩晕表现,因此刘玲教授在主方基础上喜加用黄连、半夏二药,黄连苦寒清热,半夏辛温燥湿,药物升降使得中焦痞满自除,气机得通,清升浊降则眩晕可愈。

1.2.3 补血益气,活血化瘀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精华之血皆上注于脑。血虚则五脏六腑精华之血无法上荣于脑,发为眩晕。临床上患者以头晕,动则加剧,遇劳更甚为主诉,还有神疲少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等证候,对于此类患者,刘玲教授指出血虚为疾病之本,治疗上以补血为主,常用熟地、当归等补血之品,以四物汤为主方,除单用补血药物外,刘玲教授还喜用黄芪,补气以生血,正如《本草纲目》中所提及“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气虚可致血液生成和运行受阻,血行不畅,瘀阻脑窍,血虚无物生气载气,气无所则加重瘀血,两者相互作用而加重眩晕,因此刘玲教授在着重于补血益气的基础上,亦兼用活血、行气、化瘀之品,如丹参、川芎、石菖蒲等,标本同治。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4岁,头晕10余年,逐渐加重,不敢头部活动,动则加剧,无耳鸣,听力可,无恶心呕吐,偶有视物旋转发作,约1次/日,四肢活动正常,MRI示:(1)腔隙性脑梗死;2.脑萎缩;睡眠尚可,大便正常,小便刺痛;有高血压病史,服药治疗,具体不详,无糖尿病史;NS(-),BP:162/90mmHg,舌质稍绛,苔白略厚,脉细。诊断:西医诊断:眩晕;中医诊断:眩晕病,肾阴不足证。处理:1.继续检测血压;(2)予以癃清片,每日两次,一次6片;(3)中医治疗:治法:滋补肝肾,补益气血,予以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化裁,具体方药如下:熟地12g,山药 10g,山茱萸 10g,茯苓 15g,泽泻 10g,丹参 12g,肉桂 3g,五味子 10g,天麻 10g,石菖蒲 10g,远志 10g,郁金 10g,黄柏 10g,当归 15g,川芎 10g,赤芍 10g。7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一周后,二诊,病史同前,头晕症状缓解,NS(-),BP:170/86mmHg,舌白苔厚腻,脉濡。处理:(1)建议行眼震电图完善检查;(2)氨氯地平 每日一次 每次一片(早);(3)西比灵每日一次 每次一片(晚);(4)中药同前。

3 按语

林佩琴于《类证治裁》著:“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结合临证及舌脉,诊断以肾阴不足证为主,兼有气血不足证;肾阴不足,髓海失充,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冲头目,发为持续性头晕,兼见高血压,阴虚则阳相对偏盛,故见小便刺痛,舌质稍绛;气血不足,无力上荣头目,故见头晕活动后加重。方以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以滋肾阴,合用四物汤养血补血,加用天麻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芎、郁金疏理气机,患者热像较重,改白芍为赤芍,加黄柏清下焦之热。

4 讨论

眩晕多以老年为主,且老年人多以虚证为主,因其生理特点,临床上少见单一证型,常多证并存,辨证选方时应注意灵活运用。刘师在用药的同时,常叮嘱患者要注意适当加强体格锻炼,调整生活习惯,饮食有节,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如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控制基础疾病,完善日常检测,减少眩晕的发生。

猜你喜欢

刘玲肾阴头晕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梳走头晕
我们爱老师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
森林里的怪婆婆
如何描述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