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烈光教授四时养生经验
2021-01-06张弛
张弛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0 引言
恩师马烈光教授,从事《黄帝内经》研究及中医养生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载,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养生康复学院名誉院长、中医养生学科创始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养生健康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室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授课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养生杂志》主编,主编国家规划教材8种及专著40余部,公开发表文章200余篇。笔者有幸师承于马烈光教授麾下学习,每每研精覃思,受益良多。今谨以拙笔浅描恩师四时养生之经验,以飧同道。
1 不善养生,难为大医
20世纪50年代初,马烈光教授出生于四川灌县(现都江堰市),幼时家境贫寒,自幼习医,少时悬壶,目睹了许多患者因不善养护,以致小病拖大,最终无力回天的惨痛景象。亲身经历让马老深感“治已病”“治大病”不仅耗资费时,又不能尽遂人愿,遂潜心精研《黄帝内经》等医籍经典,悟其养生之道,发其养生之术,经年累月,终有建树,首创养生学科,建养生专业,编养生教材,育养生人才,引领中医养生可持续健康发展,泽被苍生大众。
投身医道者,无不欲成为杰出医家。然品德之厚薄决定术用之善恶[1]。古人有云:“德之不成,艺多何益?”若其失德,恃才傲物、挟技傲世,怎谈“苍生大医”!孙思邈亦言“大医”应“至精至诚”,即医理医术至深至精,医风医德至诚至善,缺一不可。然细细思之,孙氏之论,仍有可增补之处,医者无论是精于“艺”,还是诚于“德”,如若其不善养生,又何能遂其“大医”夙愿?医疗之基本目的是维护健康还是消灭疾病?医生这一职业最终目标是保健还是疗疾?马老在精研被后世奉为“医家之宗”“奉生之始”的养生巨著《黄帝内经》后,得出了“不善养生,难为大医”之结论。为医者不仅要自己善于养生,更要将养生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于医疗实践,指导患者和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养生素养,提高健康水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未现如何去“治”?唯有养生[2]!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养生曾也提出过:“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人类要主动掌控健康状态,而非被动地接受疾病。”[3]随着研究的深入,健康医学与时间医学是密不可分的,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就授予了时间医学的研究团队,证明了健康医学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医里的时间医学,早在《内经》时期,就有非常多的体现,比如其提出的“天人合一”,“法阴阳,和术数”等,这都是中医对于时间与人体健康的生动描述。
马老基于《黄帝内经》“顺应天时”的核心观念,推崇养生应该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在《黄帝内经》中对“顺应天时”的时间养生观表述最明确、最清晰的章节莫过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需要自我调节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注意适应四时气候、月相变化、昼夜寒温,才能因天时而调养气血,避免外邪侵袭,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达到养生目的[5]。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反应到人体上就有生、长、收、藏的规律,故养生之要即是“顺”其自然[6]。四时养生理论体系,对中医养生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牢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7],马老以此为据,结合自己经验,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养生学术思想。
2 四时养生之春
时令春季,天地之间的生发之气已经发动,万物欣欣向荣,此时应使人体尽量从自然界汲取生气[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一年之计在于春”,马老认为养生亦是如此,强调春季要“不负春光不负生”,如果逆春,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春季应该做好计划,用亲近自然、调试生活、舒畅情志等方法来保养生命。
春季马老最推崇的养生方法为“踏青”,踏青也叫探春、寻春,顾名思义就是去亲临其境的去体验春季的生机,十分契合养生之大道。人于自然之中,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吐故纳新,有助于肺之呼吸功能;春季生机旺盛,令人舒畅,能条达气血,有助于心气血之畅通。马老认为踏青还能达到春季养神之关键“使志生”,因春属木,与肝相应,在志为怒,喜条达恶抑郁,所以春季宜生发、畅达情志,是为与“春生相应”,乃养生之大道。在饮食上,春季阳气始生,宜适当食用辛甘发散之品,马老推荐宜食用洋葱、小麦等,少食酸味之物,因酸为收敛之味,入肝经,于阳气的生发及肝之疏泄不利。
3 四季养生之夏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9]。关于夏季,马老经常引用《水浒传》一句话:“赤热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来说明这一季节为暑邪当令,火热炽盛。这一季节酷暑难耐,万物生长,需要慎养。马老结合前人的诸多养生方法,针对暑热当令的特点,总结出夏日养生莫过于一个“清”字。
马老夏季养生着眼于“清”,乃是清暑、清凉、清洁之“清”。夏季养生首先需清暑降温,马老提出三个夏季养生方法,第一为少吃多餐,马老有句挂在嘴边的话“少食益寿,多食伤身”,食物乃生热量之品,食用越多,人体产热自然增多;第二温水沐浴全身,切忌贪凉用冷水,且在睡前适宜;第三运动得法,避开烈日,运动适量。其次为“清凉”,清凉首先强调心凉,正所谓“心静自然凉”,马老引用古人所言“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最后为“清洁”,夏季人体汗腺分泌增多,细菌滋生,清洁问题迫在眉睫。清洁包括食物的清洁以及个人卫生。多多食用新鲜食物,勤洗澡,换洗贴身物品及床上用品。夏季养生,言之“暑热当夏,清清为治本”。
4 四季养生之秋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由夏季的暑热当令转寒,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初长,为万物由阳转阴的关键时期。秋季养生,马老着眼于一个“养”字。
根据藏象学说描述,秋属金,与肺相应。肺在志为忧,所以秋季当使志宁,收敛神气,切勿焦躁抑郁,符合《黄帝内经》“容平”之说。秋季是马老认为最适合运动的季节,可以进行各种运动方式,在秋季各种运动方式中,马老推荐吐纳,此法可延年益寿。饮食上,秋季与春季正好相反,秋季不宜食用发散之品,而适合酸敛之物,行收敛补肺之法。对抗秋燥,可适量食用蜂蜜、琵琶、梨等润肺食物,以生津润肺,亦可酌情配用润肺滋阴之品,马老推荐沙参、麦冬等泡水服用。
5 四季养生之冬
冬主封藏,人体的阴阳消长开始缓慢,阳气蛰伏于体内,阴精开始闭藏,准备春季的生发,冬季养生,尤为重要,不仅是一年的收尾,更是要为下一年打下基础[10]。冬季养生,马老着眼于一个“藏”字。
因冬季“阴成形大于阳化气”,所以冬季要保持一种空灵悠然的心态,控制情绪及其欲望,保证阳气伏于内而不受扰。冬主水,内应肾,在志为恐,所以更要避免恐惧等情绪的发生。冬季运动要在保证充足的睡眠的前提下进行,但仍要持之以恒,还要避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雾霾等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时,可选择室内进行。冬季饮食,有一个法则——“秋冬养阴”“无扰乎阳”,饮食要避免生冷,也要避免燥热,需选滋阴潜阳之品,如羊肉、甲鱼等。值得一提的是,冬季食用羊肉在普通人群中比较普遍,所以马老对于食用羊肉,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马老说:“羊肉吃的对,则能温阳益气;吃不对,则火热内生,阴精受损”。马老推荐羊肉炖着吃,不仅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不宜食用烤羊肉。羊肉性温,容易上火之人,马老推荐搭配冬瓜、丝瓜等凉性蔬菜。总之冬季,莫过于封藏阳气,抵御严寒。
恩师马烈光教授,善保己身,正养生之心态,究养生之学术,行养生于毕生;同时精求医道,力行把中医养生推广于世界,实乃吾辈学习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