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1-06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杨卫可郭新军田致忠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髋臼移位入路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杨卫可 郭新军 田致忠

髋臼骨折发生率在全身骨折中相对较低,一般以间接暴力、挤压暴力为主要致伤因素。髋臼处于髂骨、坐骨和耻骨移行处,承担负重、维持关节功能的基本作用,骨折后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1]。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通过手术方式进行髋臼骨折治疗。有学者分析发现,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对于单一前侧入路可以完成复位固定的患者,常规行前路髂腹股沟入路治疗,患者预后不完全理想,给予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出血、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均可得到改善[2]。目前,针对该疗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为获取客观结果、服务后续疾病治疗工作,我院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的52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髋臼骨折患者中,选取行髂腹股沟入路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35~64岁,平均(48.4±4.7)岁;髋臼前柱骨折9例、髋臼前壁骨折4例、前柱伴有前壁骨折2例、横行伴前壁骨折1例、后柱无移位或较小移位横行骨折例9例、高位双柱骨折1例。观察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34~70岁,平均(50.2±4.8)岁;髋臼前柱骨折8例、髋臼前壁骨折2例、前柱伴有前壁骨折4例、后柱无移位或较小移位横行骨折9例、横行伴前壁骨折3例。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全身支持治疗、患肢消肿、牵引等对症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并做气管插管,患者取仰卧位,术中透视辅助定位,结合定位结果选取切口长度,从耻骨联合上方1.5cm处沿腹股沟走形到髂前上棘或髂骨结节,切口为弧形,长度15cm~20cm。锐性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暴露血管神经窗,显露骨折区域,用骨钩牵引、顶棒、复位钳复位的方式进行骨折复位,之后常规预弯并置入钢板螺钉进行固定,合并后柱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稳定情况,如需固定则在C型壁引导下后柱螺钉固定,术中C臂机做多角度透视,明确骨折复位良好,螺钉位置准确后,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规术后护理。

观察组行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体位和麻醉方式等准备工作同对照组。术中透视结合术前影像资料获取患者病患区域信息,并做体表位置标记;选取患者髂前上嵴稍偏后侧位置做切口,切口长度约3cm,沿骨面向腹股沟方向钝性分离,在耻骨联合上缘1.5cm左右向患侧做另一切口,切口长度约4cm,分离患者皮肤和肌肉等组织,保护神经、血管、精索或子宫圆韧带,显露髂耻结节,沿骨面与另一侧切口贯通,清理骨折区域,骨钩、复位钳辅助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取较长重建钢板,稍过预弯,沿骨面放入,两侧螺钉固定,通过钢板应力对骨折区域加压,去除克氏针;合并后柱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稳定情况,如需固定则在C臂机引导下通过髂骨侧切口行后柱螺钉固定,借助C臂机多角度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钢板螺钉位置准确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规术后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前后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Harris评分、QLQ-c3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rris评分与QLQ-c30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Harris评分(91.3±4.6)高于对照组的(84.5±5.3),QLQ-c30评分(7 1.5±5.0)低于对照组的(80.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54%(3/26)低于对照组的26.92%(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和骨骼组织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52.3±10.8)m l、(2.5±0.6)均优于对照组的(163.5±21.6)ml、(3.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骼组织愈合时间比较,(72.5±6.8)d VS(72.3±7.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一般因间接暴力导致,属于关节内骨折,移位超过2mm需接受手术治疗。现有研究表明,髋臼解剖学结构较为特殊,有耻骨、髂骨、坐骨融合而成,在机体运动、躯干和下肢的相互生物力学的传导方面起重要作用[3]。当受到的间接暴力沿股骨传导至股骨头,使股骨头对髋臼产生撞击,因髋臼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其所受外力难以得到有效疏散,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更高[4]。因受伤时股骨头与髋臼位置不同,往往造成不同类型的髋臼骨折,以及耻骨上下支骨折,如人员自高处坠落,骨骼组织直接受到地面反作用力影响,髋臼可见无移位骨折;交通事故中,因撞击位置、座位等动态因素影响,患者多见后壁骨折、粉碎性骨折;直接挤压暴力则可造成骨裂、组织损伤等症状[5]。

3.2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髋臼骨折无移位或轻微移位时,可行保守治疗;移位较大时,一般主张给予手术治疗,以求实现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6]。常规开放性治疗强调以较大切口暴露病患区域,给予骨折复位,该术式下疗效尚可,但较大的切口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中出血量,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在20%~30%[7]。患者术后疼痛问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也不完全理想[8]。我院研究结果与此结果相似,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92%,其他指标也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强调以较小的切口作为入路,借助设备进行精细化手术、骨折复位。该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以小切口进行手术,减少软组织损伤,控制了出血量和疼痛问题,较小的切口也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如组织损伤和感染等。同时,相对微创模式下,患者骨折复位以及内固定效果没有下降,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快速重建,是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9]。以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骨折实现复位,软组织损伤较小,血供保留较好[10]。良好的血供使损伤区域的自修复能力、代偿能力以及机体恢复的总体速度增加。常规治疗模式下,手术区域组织受到手术切口较大影响,无法实现早期功能锻炼,导致患者关节功能、生活质量恢复较慢。

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接近,并未因手术方式的不同出现差异。这是由于髋臼骨折患者的病情往往偏重,无论采用何种疗法均不能从病理变化的角度改变患者机体的恢复方式,骨骼组织仍需要较长时间完成骨折的愈合。该情况也为后续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尝试通过多样的护理方式,为患者组织复健提供支持[11-14]。

综上所述,髋臼骨折患者接受相对微创有限切开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减小损伤、减少出血量;优化预后,减少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可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髋臼移位入路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Σ(X)上权移位算子的不变分布混沌性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