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对策探析
2021-01-06刘同旭
刘同旭
(盘锦市水利服务中心,辽宁 盘锦 124000)
农村水系是指分布于农村或者农田的河流、塘坝、湖泊等所构成的水网系统,一般存在景观、养殖、供水及行洪排涝的功能,也是建设新农村、振兴乡村以及乡村自然生态的核心。2018年9月,关于振兴乡村有关部门给出了阶段性的谋划,并提出要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加强河塘清淤及水系连通整治的目标。农村水系整治是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区域环境的关键举措,是振兴乡村水利的切入点,事关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水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1-3]。
1 农村水系治理现状
1.1 基本情况
农村水系与农村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发展等密切相关,属于记忆、乡愁和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素。水利普查显示,全国各地建有塘坝456万处,湖泊2865个(面积<1km2),3.4万条河流(面积<200km2)。
1.2 现存问题
近年来,通过河湖水系连通、小型农田水利、灌区节水改造、流域水土保持、农村河道治理试点等项目,中央财政整治了部分农村水系,然而受缺乏投入、点多面广等条件限制,农村水系尚未实施系统整治,生态退化、缺水断流、河流萎缩、水体污染、围垦侵占、泥沙淤积等问题仍普遍存在,这主要体现在:
1)河塘淤塞萎缩。滩地减少、湿地萎缩、河流泥沙淤积等问题较为常见,部分地区甚至存在河流阻断或填埋、水力联系被隔断、断头河等问题。
2)水域岸线被侵占。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沿河种植、围湖造田的现象,河滩湿地、水域岸线被挤占严重影响行洪,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河网水系自然形态[4]。
3)河湖水污染问题。调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中小企业排放的废水、规模化养殖和生活污水等大多直接排入河流,农村污水处理率低于10%,对河湖水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
4)河流防洪标准低。农村中小河流大多处于未设防状态,部分河流低于5a一遇防洪标准,并成为农村水利的薄弱环节和基础设施短板。
5)生态流量保证率低。由于城市供水压力大、水资源短缺,北方地区生态用水被挤占严重,枯水期河水断流、水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提出。
2 农村水系的综合整治
2.1 功能作用
水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农村生活和水安全等直接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失信。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更加希望能够保留住心中的记忆、更加的向往乡野风光和自然景色。水生态属于农村水安全的根本要求,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条件及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的强大驱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具有重大意义[5]。
1)是改善人居环境、恢复自然水系的根本要求。农产品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与农村河湖水环境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是农村生产生活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现农村自然风光的关键。2018年2月,我国提出以恢复水生态为目标、以河塘沟渠综合治理为重点,通过实施清淤疏浚、生态治理等改善人居环境。恢复水生态以及实施河网水系治理,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优美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
2)是引导农民致富、助力农村发展的动力。良性循环的河湖水系属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和农村生活供水的主要支撑。良好的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有利于改善农村河湖自然面貌及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对打通经济、生态循环圈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与绿色产业的基础,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生产力,助推农村产业兴旺、增进农民福祉、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美丽乡村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驱动力。
3)是实现乡风文明、美丽乡村的基础。河流水系作为水资源载体和人水关系的媒介,以水系为依托做足水文章,按照“记得住乡愁、望得见水、看得见山”的要求,结合区域文化特点深挖水文化基因和乡村背后故事,强化地域水文化元素和乡村文化特色,促进水生态与乡村文明的融合,让乡愁成为没来过乡村人的最美畅想和离开乡村人的最美守望。
4)是配套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确保农村水安全的基本途径。农村水系存在点多面广的特征,并承担着养殖、生态、纳污净化、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的多项任务,也是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然而因存在滩地萎缩、防洪薄弱、河道淤积、生态退化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因此,农村水系整治有利于提高防洪标准、改善水体环境及其生态功能,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和水安全[6]。
2.2 总体思路与关键环节
从解决农村水问题、促进绿色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系统治理思想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此外,长期历史累积形成的农村水系生态环境问题,其治理难度大、覆盖范围广、涉及因素多,因此必须重点围绕“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贯彻执行“水利行业强监督、水利工程齐短板”的基调,坚持统筹兼顾、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强化管护、创新机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水域岸线并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水系为脉络、以乡镇为单元营造生态安全、依据美丽的河湖水系[7]。
2.2.1 解决好“盆”与“水”的问题
健康的农村河湖水系属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标志,河湖包括河流、湖泊中的水体及其水域岸线和空间,简而言之就是“水”和“盆”。通过系统全面的综合整治做好“水”与“盆”的保护,实现河湖功能的永续利用以及河湖生态环境的改善。
农村水系整治应包括河流空间、河道功能、水体环境三大方面,应采取“显内涵、护好水、管好盆、涵水源”等方法,加强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加大水源涵养力度切实提升河湖内在品质。
1)聚焦功能、恢复河湖功能。采取岸坡整治、水系连通、堤防加固、清淤疏浚等工程措施提高农村河湖灌溉供水、防洪排涝、生态自然等功能。
2)聚焦形态、修复空间形态。充分考虑河湖长制彻底解决农村水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清四乱”修复河流水域岸线及其空间形态。
3)聚焦水体、改善水体质量。通过实施陆域控污、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系连通、清淤疏浚等措施恢复河湖生态健康、改善水环境质量以及优化水系布局。
2.2.2 处理好五方面关系
做到以下五个“统筹”综合整治农村水系,具体如下:
1)“四水”统筹。协调解决好河流开发与保护间的关系,有效处理好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问题,推进空间管控与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关系。
2)“城乡”统筹。科学处理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间的关系,统筹乡村与城镇河段、农村与城市河流的关系,协调农村河流与大型河流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治理关系,全方位切实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3)“水陆域”统筹。从源头上加强水污染治理,协调处理治本与治标、陆域与水域间的关系。
4)“地表与地下水”统筹。统筹地表与地下协治理处理好水系统相互转化关系,实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综合保护。
5)“治水与兴水”统筹。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协调好各类自然生态要素关系,以兴水和治水推动乡村振兴,以山水林田湖草协调关系支持农村绿色产业发展。
2.2.3 抓好六个关键环节
1)尊重自然。着力解决水环境恶化、水域岸线侵占、河湖功能衰减等问题,突出整治的绿色化与生态化,最大限度的保留原自然弯曲的河道,降低水生态环境受污染转移的干扰,并对生态保护红线妥善的处理。
2)找准症结。紧紧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根源在陆域、表象在水体”的原则,聚焦“盆中的水”与“盛水的盆”,对农村河塘沟渠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为采取合理的措施、明确合理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3)设定目标。统筹近期与远景目标、当前与长远利益、实际与可能需求,遵循聚焦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优先实施一批基层积极性高、需求迫切、问题突出的项目,借鉴“万村示范、千村整治”等经验逐步形成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治理模式。
4)全面整治。全面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以及山林水湖草田治理之间的关系,以水系为脉络对农村水系采实施多措施并举治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门协作等衔接,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5)分类施策。充分考虑区域特色、地域特点,结合各地区经济条件合理区分河网水系、降雨状况、水资源条件,考虑不同地区的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合理的设计整治措施。
6)创新机制。完善农村水系多元投资机制,通过多渠道落实资金及引导各利益方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社会资助、部分配合、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的机制,不断探索“以奖代补”、资金投入与成效挂垢机制。通过设置河湖保洁的公益岗位等,确保综合整治成效的长久性。
3 农村水资综合整治对策分析
3.1 清淤疏浚与河道清障工程
根据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的有关要求和相关标准,为解决河道乱建、乱堆、乱采、乱占问题贯彻落实“清四乱”行动,退还河湖原生态。清除河内的砂石、淤积、垃圾等恢复河流基本功能,增强水体流动性和行洪排涝能力,采取环保的方式无害化处理底泥污染问题,改善水环境以防二次污染的产生。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生物栖息地和关键河口的保护,从而增加水生物的多样性,逐步实现河湖生物多样化、河湖岸线生态化、河湖空间整洁化的目标。
3.2 生态护坡工程
通过生态护坡、滩地修复、林草植被等措施实施生态治理,将渠化河道进行因势利导的改造,营造自然洪泛漫滩、深滩浅滩以及生态健康的河岸弯曲线。对于河岸严重破坏、防洪不足、渠系硬化的河段,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生态护坡;对于工业开发区、人口密集区等有防护要求的河段,按照护岸工程便民性、轻水性要求和防洪标准建设生态堤防,为防止河道直线化和人为侵占河道,应尽量避免裁弯取直以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针对流经零星农田、村庄的河段,遵循一定的原则实施生态护岸;对于硬质直立式堤防采取重建、绿化、软化等生态措施,从而增强其生态型;针对没有防护要求,如无人居住区、高低、山地、凸岸的河段,要尽量降低不利干扰,保留河流原有的形态,从而建成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的堤岸。
3.3 农村水系连通工程
为有效解决水力联系不断减弱、水体流动性差、河湖水系割裂等问题,对农村水系连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全面考虑环境、经济、技术等因素优选连通线路,制定科学可行的水系连通方案。通过连接枢纽、新建通道、打通断头河滨等方式逐步恢复水体的连通,通过优化、恢复、重建水系布局增强水体流通性。东、中部以优化水系格局和增强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为重点,相继实现了城乡协同水网格局的建设以及水系联系的修复,西部地区以修复与保护水生态为核心解决了水污染、水短缺的问题。
3.4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工程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及水土保持现状,在水源涵养区、河湖集水区划定保护范围,通过补植人工抚育、封育保护等措施扩大林草覆盖范围,对与水源涵养无关的行为要加以限制或禁止,加强保护和修复涵养区生态环境;针对严重土壤侵蚀区,因地制宜的实施林草、坡改梯、谷坊、拦砂坝、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切实降低水土流失危害。
3.5 传承与弘扬文化内涵
通过充分挖掘与河湖治理有关的治水精神、现代治水成效、民俗风情、历史典故与事件等,提升河湖水系品位和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唤起农村居民的乡愁与记忆,让其充分体验河湖的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3.6 完善河湖管理机制
①考虑农村河湖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设并积极推行河湖长制,贯彻落实河湖管理责任,加快建设河道管理队伍和机构。②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良性的农村水利运行管理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多元化、渠道化整治资金的筹措途径,鼓励新型主体(如用水协会、合作组织等)参与运行管理。③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办法,切实落实农村水系管护责任,因地制宜的制定生态整治目标。
4 结 语
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振兴乡村水利的切入点,事关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水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对此,文章结合农村水系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考虑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不同地区水系情况,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农村水系整治对策,为实现振兴乡村水利、改善人居环境和加快水生态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