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的物理治疗进展
2021-01-06何金梅李成龙刘云华黄平何梦李莉叶君金娟娟高琳
何金梅,李成龙,刘云华,黄平,何梦,李莉,叶君,金娟娟,高琳
(1.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美容中心整形外科专业,湖北 荆门 448000; 2.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眼科眼科专业,湖北 荆门 448000)
0 引言
黑眼圈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1],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眼睑和面部皮肤周围的颜色不同,这与个人的种族血统、遗传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也不排除生活方式的影响[2-7],如过度疲劳、睡眠严重不足等。然其病因复杂,与之相关的内、外因素众多。如疾病、感染、过敏、压力、激素变化、眼部慢性刺激,眼睛劳损、紫外线照射、脱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过度饮酒和吸烟等等均是影响其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非甾体抗炎药和化疗药物也被怀疑会引发黑眼圈的发生[7-11]。眼睛区域极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例如,眼眶下皮下脂肪极少,易出现血瘀和水肿。另外,眼睑是面部最薄的皮肤,眼窝的骨骼结构和轮廓会导致眼睛周围产生阴影效应[1,12,13]。鉴于上述种种原因,黑眼圈很难被准确描述和测量。目前,虽然许多文章详细介绍了黑眼圈的起源和触发因素,但评估和描述黑眼圈特征的文章占少数[14-15]。最新研究发现,黑眼圈不仅是黑色素性疾病,也可能是光老化疾病[5]。临床治疗黑眼圈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漂白霜、局部维甲酸、化学去皮、激光治疗、自体脂肪移植-可注射填充物、手术(眼睑成形术)、术的发展,化学剥脱疗法、光电疗法,对于黑眼圈的治疗疗效显著,故本研究对黑眼圈的物理治疗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及美容医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化学剥脱疗法
化学剥皮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化学制剂,使皮肤受到控制性破坏,从而清除位于表皮或上真皮的病变,是一种医疗程序,它构成控制皮肤损伤,促进组织再生和年轻化。根据损伤的组织学深度,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浅表性损伤(影响角质层和表皮的重要部分,直至基底层)、中等程度(影响真皮乳头状部分)或深部(可触及网状真皮)。化学剥皮广泛存在用于脱色与外用制剂或作为单一疗法[9-10]。应用于皮肤上的TCA会改变表皮并分散黑色素。它已用于不同浓度的表面,中等和深层化学剥皮。它使皮肤蛋白质凝固,破坏表皮和上真皮,然后表皮和真皮再生,产生新的胶原沉积,表皮和真皮体积增加。皮肤坏死的深度与TCA的浓度成正比。用低浓度的溶液涂在渗透性更强的表皮上,可以到达真皮。根据同一疗程中应用的层数、接触时间、先前进行的治疗疗程数、一次疗程与另一次疗程之间的时间间隔、患者的遗传种族特征、光照类型和皮肤类型,它可能成为中等深度的剥离。另外,眼眶下眼睑的皮肤非常薄(厚度约为0.5毫米)。LA是一种α-羟基酸(AHA),其作用机理与乙醇酸相似。它有助于表皮细胞的分离,促进脱皮,黑色素的分散,增加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的合成。肤美白效果和色素沉着的正常化可以部分解释为黑素小体的去除,这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去除(淡化黑色素)的结果,酪氨酸酶的抑制,以及表皮和真皮增厚(不太明显的血管)。
CharitomeniVavouli[11]将30例眼眶周围黑眼圈患者通过3.75%三氯乙酸三氯乙酸与15%乳酸联合应用对改善眶周色素沉着的疗效,皮肤类型为II、III或IV。每周进行化学剥皮,共4个疗程。效果用照片记录下来,并对患者和医生的总体评估进行评估。结果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美学改善。医生对93.3%的患者进行了公平、良好或极好的改善评估。患者的总体评估对96.7%的患者进行了公平、良好或极好的评估。手术本身只有轻微和暂时的副作用,如红斑、水肿、结霜、干燥和毛细血管扩张。在大多数有适当防晒措施的患者中,治疗效果至少维持4-6个月。结论3.75%三氯乙酸三氯乙酸与15%乳酸联合应用对改善眶周色素沉着有良好效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靠、安全、可在流动环境下进行,不仅能减轻黑眼圈,而且能逆转光老化和内在老化的后遗症,使皮肤更年轻。任何旨在减少色素沉着的治疗方法,当与减少暴露于导致色素沉着的因素结合使用时,将是最有效的[12]。
2 光电疗法
光电疗法指利用选择性光热分解,激光可以成功去除皮肤色素。近年来,Q开关激光作为一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色素性疾病的激光,已应用于黑眼圈的治疗[16]。Q开关激光主要为694nm红宝石激光及755nm翠绿宝石激光,偶有使用1 064nm Nd:YAG激光[17]。其中1 064nm的Q开关激光主要可以改善因皮肤过度菲薄而导致皮下血管网过度显现的黑眼圈情况,对于深肤色的患者更加安全,治疗后色素沉着发生率较低。目前,有个别文献报道将其应用于黑眼圈治疗的探索[18],但仅为单独激光治疗,能量0.71J/cm2,5Hz,脉冲数50~150,起效较慢,患者满意度较低[19]。本研究中笔者科室采用皮秒755nm激光,选择祛斑与嫩肤兼顾的治疗参数,具体为8mm固定光斑,能量0.4J/cm2,频率 5Hz,平镜模式和透镜模式局部治疗脉冲数≥400,共2~4遍,临床治疗终点为观察到轻中度红斑。将其联合外用5%氨甲环酸产品进行治疗,治疗后14d内黑素指数可观察到出现一过性升高,可能与术后红肿继发的短期色素沉着相关,但继续使用产品第28d起黑素指数下降并相较基线出现显著改善;红斑指数自第14d起出现显著改善,并随治疗次数增加而持续改善,患者满意度较高。以上结果提示联合皮秒激光及外用氨甲环酸治疗可减少激光治疗后色素沉着的发生,并较单独外用氨甲环酸治疗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不良反应方面,皮秒激光治疗后即刻可见较明显红斑,数小时内可消退,治疗过程中有轻至中度疼痛感,长期观察未见明显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3 多种疗法综合治疗
3.1 激光联合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其作用机制是一种抗纤溶,可逆地与纤溶酶原结合,从而阻止其转化为纤溶酶和随后的纤维蛋白分解。此外,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的表达,这也有助于减少出血和阻碍血管生成。抑制紫外线引起的色素沉着症[20]。通常,紫外光增强纤溶酶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前列腺素E2释放,进而刺激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21]。抗血管生成和抗黑素生成的特性都被认为有助于其治疗黑眼圈的疗效[22]。
苑辰等[23]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价单独使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及联合不同激光治疗以色素型为主的黑眼圈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发现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黑眼圈与抑制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中的Sc-uPA效应从而干扰角化细胞和黑素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酪氨酸酶活性,最终抑制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24]。曹学等[25]一项临床研究将32例黑眼圈患者分为两组,双侧上下眼睑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3个月,对照组同时在一侧下眼睑接受皮秒激光治疗,观察组另一侧下眼睑接受Q开关1 064nm激光治疗,结果发现单独使用含5%氨甲环酸护肤品后56d开始皮肤黑素指数、14d开始红斑指数比较,较使用前显著改善(P<0.05),且随使用时间延长效果更好。联合使用含5%氨甲环酸护肤品及Q开关1 064nm激光后28d开始黑素指数及红斑指数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随治疗次数增加效果更好。联合使用含5%氨甲环酸护肤品及755nm皮秒激光治疗后28d开始黑素指数、14d开始红斑指数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表明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可改善黑眼圈的颜色及范围,起效更快,并减少激光治疗后色素沉着的发生几率,安全性好。
3.2 海普林联合胶原贴敷料
海普林软膏主要含有低分子肝素、类肝素,主要配合玻璃酸钠、高级脂肪酸、角质软化剂等[26]。其中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抗血栓及抗炎症等生物活性,可改善微循环,分解色素。透明质酸钠能保留皮肤组织中的水分,月桂氮草酮和角质软化剂则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在角质软化剂和皮肤促透剂的协同作用下,低分子肝素更易透皮吸收,有效阻止炎症细胞在血管壁的附着,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量,使局部红肿消散[27,28]。胶原蛋白贴敷料体外应用可提高局部温度和湿度,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细胞更新,促进皮肤组织合成,加快组织再生与修复[29-30]。叶剑清[30]等通过一项试验,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外用海普林联合胶原贴敷料;对照组44例,外用氢醌霜联合胶原贴敷料,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海普林联合胶原蛋白敷料治疗血管型眶周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好,安全、副反应小。
3.3 皮下注射纳米脂肪联合注射颗粒脂肪
自体脂肪组织对机体具有极高的相容性,对黑眼圈的治疗在不断发展[31]。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是通过将抽吸得到的纯化颗粒脂肪注射至软组织缺损部位,已成为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常规技术,其手术适应症较窄,且具有一定的吸收率。而纳米脂肪中脂肪干细胞可分化为脂肪细胞,释放相应的细胞因子,促进胶原纤维的生成,弥补颗粒脂肪充填后的不平整[32]。王月等[33]通过一项研究,将102例下睑混合型黑眼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分别给予泪槽凹陷区域注射颗粒脂肪治疗,观察组51例分别在其基础上给予联合皮下注射纳米脂肪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 05) ; 术后 6 个月,两组 EI、MI 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L值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 a*值、b*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 观察组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临界及效果不满意等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 两组红肿、感染、脂肪结节、脂肪坏死、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皮下注射纳米脂肪联合泪槽凹陷区域注射颗粒脂肪确可有效改善下睑混合型黑眼圈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临床疗效,且还有利于皮肤色泽的改善。
4 总结
总之,黑眼圈的致病因素多样,需对因治疗。尤其是对于混合性黑眼圈,需要联合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改善黑眼圈的眼部美容效果[34]。但黑眼圈的治疗目前无具体统一的方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仍需针对个体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