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供水企业统计管理信息化改革探索
2021-01-06王滢
王 滢
(天津泰达水业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0 引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是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为提高统计的科学性,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统计法》规定了3项要求:一是要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即加强对统计调查、资料管理、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提高统计科学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为统计工作实践服务;二是要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三是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降低调查成本,提高调查效率,减轻统计调查对象负担,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等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等环节实现电子化、自动化。在统计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于提高统计效率,减少中间环节干扰,深度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统计信息共享技术、统计数据库体系,提高统计资料的利用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推进统计信息化改革,为“十四五”时期供水企业统计工作接续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标定了新坐标。
1 供水企业统计工作现状
1.1 缺乏统计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统计信息化技术运用水平不高
很多供水企业对统计工作不重视。供水企业一般只有一名专职统计人员,各部门只是设置兼职统计员,并且流动性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在专兼职统计人员中,了解统计专业知识的较少,对于现代信息知识的接受度比较低,统计员对于统计信息的发展变化并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1.2 没有建立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不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供水企业统计数据存在缺乏统一的指标解释、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中,原有的统计指标已不能适应供水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1.3 统计分析报告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大量的统计数据都是由统计人员逐一进行人工取数,手工统计,然后按照各上级部门要求准确及时地填报大量报表。繁琐的统计数据收集整理上报工作,使统计人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统计分析,导致统计分析报告往往拘泥于形式,只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解释说明,不能真正起到预警的作用。
2 供水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由于当前供水企业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统计数据的信息、分析、预警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这就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统计发展的“时”和“势”,科学应对统计工作面临的“危”与“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作为、善于作为、顺势而为,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化改革。
2.1 提升统计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统计工作信息化使统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取数、人工统计中解脱出来;统计信息平台使统计人员能够迅速地获取大量原始数据。统计信息平台也会有统计指标计算和汇总的功能,供水量和售水量会第一时间上传到大数据平台,同时根据需要,可以直接汇总出每周数据、每月数据及每年数据,提高基础统计工作的效率。
2.2 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增强统计保障能力
所有统计数据在生成的瞬间就已被记录下来,信息的实时发布使得每个部门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工作需要的数据。统计工作由数据搜集、整理职能向数据分析、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转变,统计工作将更加关注数据的深度分析和综合利用。
3 信息化平台在供水企业统计工作中的构建
“十四五”时期,统计工作将不再停留在数据收集、整理、上报这些繁琐的工作上,而是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管理平台,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切实发挥统计的作用与优势,将企业的统计工作纳入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之下。
3.1 构建能够全面准确反映供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
供水企业统计工作必须以供水行业状况和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为基础,规范和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去除没有价值的旧统计指标。在统计指标设计上,应遵循全面性、规范性、可比性以及客观性原则。同时,还要完善企业外部各项指标,如供水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通过统计外部信息数据,可以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信息。
3.2 制定规范的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每一个统计数据的来源及数据解释要在相关制度中详细予以体现,每一张报表的报送程序也要有严格规定,每一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中要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制定完善的数据安全制度,切实保障统计数据安全。可对统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提高数据库中存储信息的安全性[2]。此外,统计人员要做好统计数据的备份存档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妥善保管,减少由于系统故障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信息丢失。
3.3 建立供水企业统计管理信息化平台
统计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包括调研、设计、试运行和正式运行几个阶段。首先,要梳理供水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报表,统计指标及供水企业决策层需要的各种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统计报表制度及工作流程,构建原水统计、生产运行统计、能源消耗统计、供售水统计、财务状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统计、管网统计、水质合格率统计等为一体的数据采集体系,使统计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采集和处理数据,从而使统计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统计调查、挖掘数据价值和统计分析工作。搭建统计报表框架、编制与报表相对应的统计台账。各部门专兼职统计员及负责人根据岗位职责,查询、填报、审核、修改、输入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会自动生成所需的图表、报表、实现关键信息和重大事项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各层次的管理者,依权限查询统计数据,实时监控企业的运营。统计信息平台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在存储、统计方面的功能要远超于手工统计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统计数据采集和计算工作,从而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准确地与智慧水务的海量数据进行准确对接,及时准确地采集原始数据。
4 结 语
“十四五”时期,供水企业统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增强统计保障能力,加快建立与供水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统计体系。统计信息化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储存及数据处理能力,极大提高了统计工作效率,保证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还能使公司的决策层获得信息和洞察力,并作出更有价值的决策[3]。统计人员要积极创新传统的统计方法,使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统计工作质量,提高预测和对供水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帮助企业做出科学决策,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