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利三焦法在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2021-01-06李婷陈志强张亚楠赵卓延小丽马赟

环球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焦三焦元气

李婷 陈志强 张亚楠 赵卓 延小丽 马赟

肾病综合征是一类肾脏疾病,主要是肾小球疾病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四大特征:(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大于3.5 g/天;(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 g/L;(3)水肿;(4)高脂血症。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由于感染、药物、肿瘤及某些代谢性或者系统性疾病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运用肾小球类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型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西医治疗主要是运用利尿、降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具有一定疗效,但是存在激素依赖、激素抵抗、毒副作用明显且容易复发等问题[1]。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

肾病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水肿的症状,故中医常将其归属于“水肿病”范畴。张景岳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现代医家也作出了相应的探讨,陈洪宇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以风湿扰肾为主,治疗时以祛风除湿、利水消肿并用活血化瘀为根本大法[2]。张宁教授认为本病虚实夹杂,以脾肾亏虚为本,肝失疏泄、湿热内阻、瘀血停滞为标,治以“固本泻浊法”,即健脾益肾,兼以调肝养血、清热化湿、活血化瘀[3]。何泽云教授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证主要以脾肾亏虚最为突出,同时结合现代人生活习惯,嗜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碍脾生湿,致水湿停聚,气机失调,再受风邪、水湿、热毒等病邪侵袭,故而发病,治疗应遵循“从肺治肾”的治疗理念[4]。然笔者认为本病的病机多为脾肾气阳不足,血瘀湿阻为患所致。在治疗时并非只拘泥于补虚泻实之法,还应注重疏利三焦,以恢复人体气机、津液以及血液升降出入的正常运行。故本文将阐述疏利三焦法在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上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新的治疗思路。

1 三焦为气、血、水的重要通路

《难经·六十六难》言:“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即三焦为元气升降出入的通路。《灵枢·决气篇》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因而血液的生成与三焦密切相关[5]。《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即体现了上焦宣发,中焦运化,下焦气化,三焦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作用。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源于先天,充养于后天,与脾肾相关,具有推动、温煦、防御、气化等作用,通过三焦输送至身体的五脏六腑及形体官窍,进而调控各脏器组织的生理活动和功能。元气化生与充养亦是通过三焦气化——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而完成的[6]。若三焦不利,则元气的化生与充养受阻。在水液代谢中,水液从脾到肺,再到其他脏腑组织,甚至肾与膀胱,无论是生理的津液还是病理的水湿,均是以三焦为通路,因而三焦的畅通对于津液的代谢异常重要[7]。《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入于脉,化以为血。”可见血液是由津液及营气所构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畅则血行,气壅则血瘀,因而人体的气、血、津液,三者关系极其密切,且均与三焦功能密不可分,若三焦壅塞不通,元气壅滞,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失常,血液运行不畅,血瘀不行,且血不利则为水,故血瘀与湿浊水饮内生而为患[8]。

2 三焦气化不利为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肾病综合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气阳不足为本,血瘀湿阻为标,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且与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三焦正常情况下,转利枢机,传化输泻,迭相负竭,以司其职,若出现三焦不通,“三焦不归其部”,则会出现相应病证[9]。肾病综合征患者,脾肾功能失调,元气生成不足,脏腑功能不利,通调、转输、开阖失司,致湿浊水饮内生。湿浊水饮内盛,壅塞三焦,三焦不通,若元气生成和输送均受到影响,导致患者体内元气的生理功能,如推动或温煦等功能障碍,则会出现如畏寒肢冷、乏力、腰膝酸软等临床表现。若津液代谢受阻,运行不畅,一方面可加重湿浊水饮等病理因素的产生,另一方面又可导致水液潴留发为水肿。漫于上焦,影响于肺,则出现头面部水肿,卫表易受邪袭,易于感冒等症状;溢于中焦,易于出现四肢水肿、不思饮食、腹胀、便溏等症状;渗于下焦,则出现双下肢水肿、尿频、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患者同时亦会出现血瘀的情况,故患者常具有面色或肤色黧黑,舌暗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等瘀血之象。临床上本病患者三焦之症常同时兼见,且湿性重浊粘滞,不宜祛除,故致病邪胶着难祛,病情迁延难愈。因而治疗上,常三焦同治,以疏利为主,祛湿利水,以恢复元气、津液及血液的运行。正如《类经·藏象类》所云:“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而为本病的辨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3 三焦宜疏

3.1 治上焦,宜宣宜散

肾病综合征患者,湿浊弥漫,困于上焦,常易出现头面部浮肿,容易感冒等临床表现,治疗应因势利导,采用辛香宣散之品,以助肺气之宣降,常用藿香、佩兰、香薷等芳香辛散药物。藿香气微温,味辛甘,入肺脾经,气味俱升,属阳,可散风邪、祛湿毒;香薷气微温,味辛,气味俱升,温能行气,辛可解湿热,味辛润肺,所以主散水肿[10];佩兰味辛平,主利水道。此类药质轻以入上焦,芳香以化湿邪,味辛能散行水气,以助水之上源[11]。应用宣上之品,既有散湿邪水气之意,又蕴有提壶揭盖之法,以便上下相呼,把握全局。

3.2 治中焦,宜燥宜化

中焦为脾胃之所居,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肾病综合征患者,脾失运化酿生湿浊水饮,湿邪阻遏中焦,易于出现肤肿、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治疗宜燥宜化,升降并用,以促转运,恢复脾胃之功能,常用药物如:陈皮、半夏、白豆蔻、草豆蔻、苍术等。陈皮气温味苦辛,辛能散,苦能泻,气味升多于降,以调畅气机;半夏辛平,气平味升,辛能开,平能降,亦消痰祛湿;白豆蔻气大温,气味俱升,暖胃消谷;草豆蔻味辛气温入脾胃经,调和脾胃,温燥寒湿,运行郁浊,性气颇烈[12];苍术味甘微辛入脾胃经,善行,走而不守,泻水开郁。此类药物药性偏温为脾胃所喜,味多苦燥为湿浊所惧,施以此类药物,以恢复中焦健运之功,中焦得健,则水精布,五经行,元气通,血行畅。

3.3 治下焦,宜泄宜利

下焦为肾与膀胱之所在,膀胱者,州都之官;肾者,主水之脏。肾与膀胱同司二便,亦主水道之开阖。本病患者下焦不利,则出现足肿、尿频、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治疗宜用甘淡苦寒之品,利湿泄水,常用茯苓、薏苡仁、积雪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淡渗利湿或苦寒泄浊之品。茯苓气平味和,降中有升,甘平淡渗,燥脾伐水清金,以通水道,下输膀胱,水道通,小便利;薏苡仁气微寒味甘,气降味和,甘以行,寒以清;土茯苓味甘气平,入肾经,利水泄湿;积雪草与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均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甘淡渗湿以利小便,苦寒降泄以通大便,开水闸,利水气,使湿邪从二便而解。下焦水脏宜泄利相合,以通水道,去湿浊,复元气。

在临床上治疗肾病综合征时还应注意:(1)除应用疏利三焦法以除湿浊、利水气,畅通三焦,恢复元气及津液的输布外,为增强祛湿之效还可配伍羌活、独活等祛风胜湿之品,以期共同祛除体内顽固之湿邪;(2)针对患者元气的不足,应用固本培元之品如黄芪、党参、白术、仙茅、仙灵脾等药物,以培补脾肾,扶助正气,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3)临床上根据患者的血瘀情况,常加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当归、红花、鸡血藤以活血化瘀,同时适时运用虫类药如地龙、水蛭、土鳖虫等药物,取其搜剔之性,通达经络,增强化瘀通络之力,以改善患者血瘀状态;(4)与时俱进,正确看待中药的药理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如:青风藤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13];鬼箭羽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14];积雪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脏纤维化的程度[15]等,组方时根据其性味特点适当配伍,亦可增加治疗效果。

4 结语

《医学真理》:“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腑,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可见三焦的重要作用。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时,采用疏利三焦的方法,三焦同治以祛除弥漫三焦之邪,但根据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特点,以及三焦受邪情况,采用相应的药物及组方原则,因势利导,即所谓“审查表里,三焦别焉”。正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所言:“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在临床中还应注重患者病情情况,把握整体,辨证施治,即用此法而非拘泥于此方,同时正确看待中药的药理研究,合理配伍,以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中焦三焦元气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