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肺与膀胱相通”理论治疗咳嗽探析

2021-01-06孔维鑫张立山

环球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腠理水液素问

孔维鑫 张立山

明代医家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中转引《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提出了与脏腑相合理论有所不同的脏腑关联方式,为后世医家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肺与膀胱相通”一句,李梴就其治法加以注释曰:“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清利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笔者通过临床发现,基于”肺与膀胱相通“理论治疗咳嗽往往能收获不错的疗效,故将通过肺与膀胱相关理论提出、生理病理、临床总结、验案举隅等方面进行论述。

1 肺与膀胱相关理论的提出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反映“肺与膀胱”关系的文字被记述下来,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提出“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开鬼门、洁净府”是治疗水肿的大法;《素问·经脉别论篇》提到了肺与膀胱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应用方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用利尿清热之猪苓汤治疗咳嗽的记载。明清医家应用更广,但多以从肺治膀胱病,如李用粹[1]以清金降气及清金润燥之法治癃闭、以清肺泻火之法治淋;唐容川[2]以补肺、润肺之法治尿血;张志聪[3]用疏风宣肺之法治疗水肿;尤怡[4]认为尿浊与肺气虚弱相关等。后世熟知的“提壶揭盖法”也可以理解为是从肺治膀胱病。相较而言,从膀胱治肺病的记载则颇为寥寥,所受关注也相差甚远。在为数不多的相关记述中,《症因脉治》曰“古人有清肺则小便自利,此则利小便而肺自清也”,用通苓散利湿清肺治疗伤湿咳嗽[5],是对从膀胱治肺的直接印证。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则发现,叶氏无论外感内伤之咳皆好用薏苡仁,除化痰排脓、健脾利湿之外,亦有取其淡渗下行,通利膀胱,引邪外出,助肺肃降之意[6]。

2 肺与膀胱生理相关

2.1 从肌表而论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了肺与“皮毛”的关系,如“肺生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咳论篇》)、“肺主身之皮毛”(《素问·痿论篇》)等,故形成了“肺主皮毛”之说。肺又有宣通发散之功,借宣发卫气,调节皮毛腠理之开阖,从而起到护卫肌表、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而关于膀胱(经)与“表”的关系则有更直接的记述,如《灵枢·营卫生会》曰“太阳主外”《灵枢·本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素问·热论篇》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等,后世也将膀胱经称之为“六经之藩篱”。陈修园曾直言二者联系,曰“太阳之气与肺金合而主皮毛”[7];吴鞠通也对二者的联系进行了类比,曰:“足太阳如人家大门,由外以统内,主营卫阴阳;手太阴为华盖,三才之天,由上以统下,亦由外以包内,亦主营卫阴阳,故大略相同也。”[8]由此可见二者皆与“表”关系密切,同为卫外之屏障。

2.2 从气化而论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在人体而言,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疏布,精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废物的排泄等都属于气化[9]。《素问·灵兰秘典论篇》首次提到了膀胱的气化,即“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张景岳注云:“津液之入者为水,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10]肺主一身之气,参与气的生成,调节气的运动,故叶天士提出过“肺主一身之气化”[11]的观点。膀胱气化是脏腑气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与肺主气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膀胱气化有赖于肺宣发肃降功能的正常运转。

2.3 从水液而论

《素问·经脉别论篇》记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明言肺与膀胱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性。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宣发,水液向上向外输布,一方面润泽充养,若雾露之溉,另一方面将多余的水液通过汗的形式排出,此其一也;肺气肃降,使水液不断下输膀胱,形成尿液,再由膀胱气化,将多余的水液以尿的形式排出,此其二也。

膀胱为州都之官,《内经》《难经》多处明言其为藏津液之腑(《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灵枢·本枢》《难经·三十五难》),可见膀胱并非单纯为贮藏和排泄尿液之腑。《灵枢·五癃津液别》有云“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 天热衣厚则为汗”“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膀胱所藏津液实有尿与汗两条出路。唐容川[2]也认为“气化则能出矣,此指汗出,非指小便”。

因此,肺与膀胱均可通过汗与尿两条途径来代谢人体内多余的水液。

2.4 从开阖枢而论

《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太阴同属“开”。太阳主阳分之开,可宣发卫阳之气,布散腠理;太阴主在里为开,可宣散精微、布散津液于体表[12]。二者配合,津液才能疏布正常、肌表才能开泄得当。若太阳失司,肌表郁闭,邪不得出,津不得布;或肌表开泄无度,以致表气虚弱,损伤津液。若太阴虚弱不得开,则水液不能正常代谢疏布而形成痰饮水湿等病邪,供应肌表的津液亦可不足。

3 肺与膀胱病理相联

3.1 肺及膀胱

若外感内伤等因素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肺宣发肃降失常,不能正常的调节腠理、通调水道则易影响膀胱。肺气不宣可致卫气郁滞,不得散越,腠理闭塞而无汗;肺气虚损可致卫阳虚弱,“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汗出[13];肺失清肃可致通条水道失职,水液不能下输膀胱而出现尿少;也可致“肤腠闭塞,荣卫不利,气不宣泄”而水肿[13]。若久咳不已,肺肾两虚,也可能导致膀胱失约,出现遗溺,如《素问·咳论篇》云:“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灵枢·经脉》曰:“(肺经)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肩背为膀胱经所过,小便为膀胱腑所主,就经络角度而论,肺与膀胱病理上也有所关联。

3.2 膀胱及肺

若因肾气不固、肾阳虚损等因素累及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可能进一步导致肺主治节失常。气化无力,水液内停,不能下行,可导致肺宣降失司,从而出现咳喘气急等肺气上逆之症,诚如秦伯未所言:“膀胱不洁,则肺气不达。”[14]水液滞留体内,输布失常,可能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可诱发咳嗽[13]。

若足太阳膀胱经所行卫气不足,抵御外邪无力,则可导致邪气郁闭肌表,“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13],影响肺之宣肃,从而引起气逆而咳。

综上所述,肺与膀胱病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卫阳不固和汗、尿排泄异常两方面,因其关系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则包括咳、喘、汗出异常、小便短少、遗溺、水肿等。

4 临证总结

基于“肺与膀胱相通”理论治疗咳嗽时,往往格外关注小便、汗出、是否有口干口渴等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症状,可将小便淋漓涩痛、量少、夜尿频多等不同的表现皆归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以此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时,主要遵循李梴“肺病宜清利膀胱水”的原则,同时考虑是否有宣透发表的需要。总结常见病机及方药如下。

4.1 水饮作祟苓桂剂,温阳化气又解表

苓桂剂是仲景治疗水饮证的经典方剂群,其核心药物是茯苓及桂枝。茯苓,《本经》中直言其能“利小便”,且仲景方后加减法也多用茯苓治疗小便不利之症,通过利小便而给饮邪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出路;桂枝性温,可通阳化气,同时亦有解表之功,化饮的同时可使水饮之邪从肌表而走,有开太阳之意。由此可见,苓桂剂通利温化兼而有之,使邪从汗、从小便而走,充分体现了“从膀胱治肺”。苓桂剂群方剂众多,后世也多有变方,临床应用五苓散及叶氏苓桂杏苡汤取得了较好疗效。

4.1.1 五苓散 五苓散在苓桂的基础上加入了猪苓、泽泻、白术;猪苓、泽泻同为淡渗利湿之要药,增加通利膀胱之效;白术燥湿健脾,《本草备要》[15]云“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起到入土运中以治水的功效。诸药相合,通阳化气,渗湿利尿,益气补中,治疗水饮结蓄或挟有水饮之咳嗽,症见咳嗽,口渴,小便不利,可伴有水肿,有时兼有表证,舌淡胖苔薄白有齿痕,脉沉紧。

4.1.2 苓桂杏苡汤 苓桂杏苡汤见于叶氏《未刻本叶氏医案》,除苓桂外还有杏仁、薏苡仁、生姜、甘草组成,治疗饮邪作咳,症见“形凛背痛”,认为此乃“饮阻阳郁”所致[16]。刘渡舟常用此方治疗水气挟湿所致咳嗽,认为除原文记述之外,此方还可见头重胸满、不欲饮食等症[17]。临床见咳嗽,咳较多稀白泡沫样痰,伴有畏寒、背痛等饮阻阳郁之症时可选用,小便利或不利均可见。

4.2 水热互结阴血亏,猪苓汤用校验灵

猪苓汤方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利水渗湿,泽泻、滑石兼以清热,阿胶滋阴养血,《伤寒论》第319条明言其能治咳,临床多用治水热互结而阴血不足之咳嗽,症见咳嗽、痰粘、小便不利、口渴、心烦、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舌面水滑、脉细濡。本方虽利水、清热、滋阴并用,但从方药构成来看以利水为主,用之治疗咳嗽,可以说是“从膀胱治肺”的又一体现。

4.3 血虚热郁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金匮》妇人篇,本为治疗妊娠小便难所设,临床用治血虚热郁兼有阴伤之咳嗽效果亦佳。方中当归养血润燥治血虚之本,又能“主咳逆上气”,止咳治标;苦参治“溺有余沥”,利尿兼能清泄肺热;贝母主“淋沥邪气”,又有清热化痰利尿之功;三药合方,补不足,除伏热,疗郁结,清水源。首都国医名师武维屏教授便常用本方治疗痰热阴伤之咳嗽[18]。临证多治疗咳嗽兼有阴血不足而有热之人,症见:咳嗽、痰粘量少难咯出,小便涩痛色黄,大便偏干,舌偏红、苔薄黄略燥。

5 验案举隅

患者,女,32岁,肺结核、支扩、肺气肿、肺大泡病史,2014年2月24日因咳嗽就诊于张立山教授专家门诊。主诉:咳嗽一周。一周前感冒,咳嗽,背酸痛,痰多色白呈泡沫样,大便不成形,小便不利,口和。舌黯红,苔薄黄,脉细滑。中医诊断:咳嗽(水饮内阻)。治法:温阳化饮。方药:苓桂杏苡汤加味。处方:茯苓12 g、桂枝10 g、杏仁10 g、炒薏苡仁15 g、浙贝10 g、桔梗10 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患者一周后就诊,诉咳嗽明显减轻,日咳1~2声,痰量明显减少,大便渐成形,小便正常,背痛已。前方去桔梗、浙贝母,加苍术10 g,7剂善后。

按 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十余年,平素畏寒、乏力、纳差、便溏,阳虚是其根本的体质状态。本次因感冒后咳嗽就诊,症见咳嗽伴白色泡沫样痰、后背酸痛、大便不成形、小便不利等症,故诊断咳嗽,水饮内阻证。患者素体阳气不足,运化、蒸腾、输布水液无力,聚而成饮,水饮内阻,气机不利,肺气上逆故见咳嗽伴大量白色泡沫样痰;水湿壅盛,水道不通,故见小便不利;水饮为患,饮阻阳郁,故见背酸痛。除此之外,患者因外感诱发咳嗽、背痛,背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所,亦不能排除尚有未解之表邪。故选叶氏苓桂杏苡汤,方中茯苓健脾利湿,桂枝解表通阳,二者配伍,通利温化;杏仁下气利肺,苡仁利水渗湿,合用可开上畅下;又加用浙贝母化痰、桔梗宣肺,与杏仁共用,一升一将使气机调畅,如此则诸症自除。从辨证来说,本案以水饮为抓点;在治疗方面,一方面“利膀胱水”,一方面兼顾解表,体现了从膀胱治咳的思路。

猜你喜欢

腠理水液素问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背后七颠百病消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小穴位 大健康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