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四重虚无
2021-01-06陈晨
陈 晨
(淮阴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唯心史观,否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妄图从自身的意图和诉求出发,通过有针对性地“裁剪历史”和“编排历史”,制造和宣扬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抽象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严重侵害。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丰富性、曲折性,为我们探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批驳其危害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必须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批判的武器,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坚决斗争,阐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从历史运动的规律性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体虚无
西方哲学传统认为,本体问题即存在问题。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存在这一哲学范畴有不同定义,因此它们在本体论问题上亦有不同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它通常也被称作唯物主义哲学。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无疑是相对的”[2]。因此,本文在认识论领域内探讨社会历史的本体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形成和实现于人的社会活动之中,其表现形式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我们方可探寻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全部规律,找出掩盖在目的和意识背后的物质根源,才不至于抽象地理解人和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关键所在,也是科学定位历史本体论的关键所在。置身社会历史领域,在考察人类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人之所以会形成迥异的历史观,根源之一就在于他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前提、内容和运动规律等历史本体问题存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缘起,正是源于其对历史本体的认识虚无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抽象的人”出发,否定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其实质是通过虚无历史本体的方式来达成虚无历史的目的。
(一)以“抽象的人”代替“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认为,我们要了解社会历史,应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探索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实现过程。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则是在特定社会物质条件下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抛开人的现实生活和真实历史,一味地从抽象视角探寻“人自身”,对历史人物实行违背当时具体历史条件的评价,美化、吹捧或拔高早有定论的汉奸、反动派和卖国贼,同时恶意揣度、诋毁甚至攻击历史上的爱国志士,用所谓的“价值中立”或超阶级、超民族、超时空的“普世价值”为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无视人所存在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使人成为和现实历史相脱离的“抽象的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意图旨在歪曲、否定和攻击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之路,实则暴露了其抽象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谓超阶级的或纯自然状态的人只能是抽象的人,是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加以批判和克服的形而上学。
(二) 以“历史碎片”掩盖历史整体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这要求我们必须辩证看待“追求着自己目的”的具体个人与“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类整体之间的关系,理清微观层面“人的活动”与人类整体视域中“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热衷于探究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动机本身,把人的目的、意识等主观动因解释为历史最终的决定力量,无视或故意隐藏历史背后更加深层的“物质动因”,执迷于捡拾历史的“只言片语”,甚至将未经考证的史料指认为历史的关键内容,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用历史中的偶然性遮蔽必然性,以历史中的片面性消解整体性。如利用一些正面人物的小过失来要求重新评价人物,甚至发展到片面评判人物所在的历史阶段;或攫取某个特定历史事件来篡改与事件相关的整段历史,进而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利用如此拙劣的手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开始,发展到否定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史,再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逐步瓦解了整个苏联共产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惯于用片面的历史现象掩盖历史的整体样貌,以主观层面的“思想斗争”掩盖历史发展客观层面的“利益斗争”。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沉渣泛起,正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妄图用片面的历史现象掩盖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三) 以“剪裁历史”解构历史规律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张“一切真历史都是现代史”等西方实用主义的历史观点,将历史视为可以任意裁剪拼凑的画布,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否认历史的实质就是否认历史的客观性,而历史的客观性毋庸置疑!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历史时,无法摆脱客观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等条件的制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一切历史都只是当代史,所以我们只能进行价值判断,不可能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他们以此判定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直接关系,认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经济的腾飞亦毫无关系,标榜“历史终结论”,妄图否定改革开放、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夸大历史过程中的偶然性而忽视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归结为偶然发生的历史现象,甚至通过污蔑或神化前人,而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视为特定人物主观意志的结果。毋庸置疑,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会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使历史呈现出多样姿态,但这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总体方向和潮流。偶然性的背后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贯穿着一定的必然性。无视必然性,历史必将成为通向主观虚构和臆测的“虚无”。三是否认历史发展决定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因果性与必然性,认为人类可以随意选择历史的发展道路。他们否认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认为欧洲才是“文明缘起”和现代化的本源,甚至宣称鸦片战争为中国打开了发展之门。他们只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血腥的压迫剥削之路”的“成功”,却没有看到所谓的“资本主义改良之路”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走不通。这三种错误论断的根源在于对历史本体认识的虚无,他们否认历史发展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否定历史选择的既定前提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妄图让中国走资本主义之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事实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试图变革和发展国家的努力从未停歇。中国最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历史的“应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二、以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阶级虚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到现在为止的全部有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都是不断更替地由一些社会阶级统治和战胜另一些社会阶级的历史”[5]等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阶级立场,它既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也为我们认识当前社会中各种复杂现象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线索。
当前,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不是单纯的学术争端,而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政治斗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联姻,以“告别革命”“侵略有功”“历史终结论”“价值中立”等主张否定和歪曲历史,虚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及开展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妄图用抽象的人类道德取代人的阶级性,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实质是通过阶级虚无来掩盖其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本性。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态势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明确政治意图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好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这把“金钥匙”,以此拨开思想迷雾,揭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一) 以“告别革命”“侵略有功”论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史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告别革命”“反思历史”的旗号,妄图重新评判中国革命史。一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将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近代未走“西化”道路。他们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将辛亥革命描述为“激进主义”的结果,认为五四运动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否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二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倡导“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肯定清末新政,大肆歌颂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功”,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助”中国引进了现代“西方文明”,否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而这种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先进阶级反抗压迫阶级、推动社会形态不断发展的实践方式。因此,在阶级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到:“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7]。如果不用阶级的观点和方法来剖析,我们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客观状况,也无法科学阐明掩盖在种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本质。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反对暴力”的旗号,否定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谴责新民主主义革命,宣扬“资本主义才是中国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这些言论明显源自脱离中国历史实际的抽象分析,这种超阶级的观点实质上是在为“西式民主”提供伪善面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待政治制度模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8]我们认为,任何人一旦脱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定然不可能看清和理解变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要求,其思想极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
(二) 以“历史终结”“全盘西化”论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9]。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常将改革开放的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人为地拆分开来进行诋毁,要么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发展道路,倡导“全盘西化”论;要么诋毁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道路,宣扬“历史终结”论;要么对两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道路均全盘否定,宣扬中国在经济上要实行“私有化”,在政治上要实行“美国化”(即“民主宪政”模式),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上要推行“普世价值化”,其意图虚无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否定改革开放的险恶政治目的昭然若揭。
改革和革命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虽然社会主义社会以外的阶级社会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也会实行某些改革,如王安石变法、奥巴马医改等,但其实质上只能缓解社会基本矛盾,而不能真正解决基本矛盾。与此不同,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无法比拟的重大意义,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总结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分析法来认识和剖析各种社会形态,创造性地作出的科学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创新实践,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如果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历史终结论”重点在否定当下,那么“全盘西化论”则是其开出的“毒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之路由人民自主选择和鼎力创造。
三、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人民虚无
对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向来存在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两大根本对立的观点,这也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重大区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人民群众的作用整体虚无,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以英雄史观为理论基础,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将人民群众看作愚昧、无知的群体。历史虚无主义者蔑视人民力量,完全丧失了人民立场,将自身利益诉求凌驾于人民群众利益之上,披着“普世价值”的外衣,打着“为人民代言”“还人民历史的真相”等旗号,为早有历史定论的反动人物大作翻案文章,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中华民族史上的英雄人物,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史观为基础,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人民虚无进行有力反击。
(一) 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变革中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时说道:“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因此,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历史并不是完全虚无,而是从自身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意图出发,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作为英雄史观的忠实拥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味地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依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裁剪拼贴”历史,妄图遮蔽真实历史,以实现政治阴谋。形成这种行为的根源在于:历史活动的直接主观动因总是与个别人物相联系,引人注目的常常是在历史活动中被打上特殊烙印的少数人物,而历史发展背后的物质动因却隐而不显,这造成体现历史必然性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容易被忽视。倘若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则少数杰出人物的作用极易被夸大,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欺瞒人民群众的惯用伎俩。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并不抹杀个人的历史作用。英雄人物都是由普通个体成长起来的,而这无数个体又汇集成了人民群众,共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检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学术领域和网络上的种种言论,如以“重写历史”的名义抹去慈禧、袁世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封建统治者的本质,赞美他们的“政治智慧”和“爱国情怀”,评价他们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实因“不得已而为之”,却只字不提他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血腥镇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无了他们的“过”,但无中生有或片面夸大了他们的“功”。如此颠倒是非,其意图正是妄图否定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我们认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心所向体现了时代的变革要求,代表了历史的主流。当人民群众不能再忍受落后的生产方式,而决意创造新生活时,即表明社会矛盾已被严重激化,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将随之而来。
(二) 歪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历史人物一般指在历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给历史事件打上深刻个人烙印的人物。历史人物可分为进步人物和反动人物(正面和反面人物)。从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前者推动或加快历史发展过程,后者阻挠或延缓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事件呈现出的多样性同历史人物的个体特性紧密相关。少数历史杰出人物作为进步人物代表,代表了先进生产方式和阶级集团的利益,对群众具有探索、领导和表率作用,其诉求亦是群众愿望的集中展现,其主张要依靠群众力量来完成。时势锻造英雄,它将英雄人物推到历史舞台中央。自近代以来,在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过程中,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最终,以毛泽东等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走向了缔造新中国的历史前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为资本主义制度加油助威。他们一方面否定国史和党史中的英雄和进步人物(最突出的就是否定和诋毁毛泽东),恶搞英雄人物,如用无厘头的故事或伪科学对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进行否定和诋毁。另一方面,他们用华丽辞藻歌颂帝国主义侵略者、剥削阶级或汉奸反动派,如赞美中国的地主阶级是“农村的改革家”,认为汪精卫与日本人合作是“牺牲自己”以换取国人安全等等。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站定人民立场,揭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剥削阶级本质,替人民发声。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人物皆从属于特定阶级,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要运用阶级分析、历史分析和辩证分析的科学方法。阶级的、历史的分析能够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社会坐标和历史坐标,由此我们可以对历史人物作出准确定位,而辩证分析能让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避免犯抽象化、简单化和脸谱化等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1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与科学的评价方法背道而驰,他们站在剥削阶级立场,用虚无阶级、抽象化历史的手段去糟蹋、篡改、颠覆历史史实,以抽象的人性论对历史人物进行有目的地评价,无视历史的客观性和人民性,这是对历史和人民的背叛。
(三) 否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必须被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将历史不断推向前进。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发挥其创造作用,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路线,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它便不配拥有这种称号”[14]。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只有处理好群众与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历史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跃升,它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看作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是当下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揭示了历史客观规律是在回答现实重大问题中通过实践显现的,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但它也不是毫无联系的历史碎片,而是透过具体实践方式展示出的历史逻辑。”[15]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种种行径清楚地告诉我们,它绝不是探讨学术的思潮,而是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的错误思潮。它打着“为了人民”的旗号,实则崇尚“个人主义”,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用各种历史碎片和抽象的人性论歪曲历史人物及其作用,抹黑、污蔑党的领袖,其终极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和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政权。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应对的是这一错误思潮背后那虎视眈眈的敌对势力,须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痼疾的症候入手揭示其背离人民的真相。
四、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道德虚无
唯物史观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存在,而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联。人类的道德生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物质动因,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它不仅决定道德的本质,而且影响道德的发展进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脱离人类道德生活的物质动因,倡导超阶级的、抽象的道德哲学,大肆宣扬绝对权利和无限自由的虚幻“道德天国”,摒弃合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价值主体,把人仅仅看作工具和手段,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以主观好恶来解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彻头彻尾的道德虚无。
(一) 否定社会主义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总纲和最基本的规范,不同的道德原则反映了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要求。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原则“必须体现道德准则体系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16]。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和公正原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道德上的集中体现,其归根结底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使人的世界与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7],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扬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道德原则,他们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串联,主张和宣传“经济主体非国有化、私有化”“资产阶级多党制”等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张,认为人类奋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人和社会只是逐利过程中的工具或手段。正如费尔巴哈说的那样,“这种利己主义和我的头一样是这样紧密地附着于我,以至如果不杀害我,是不可能使他脱离我的。”[1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称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适用于全人类,他们的“普世价值”倡导的正是“西方宪政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学术探讨无禁区的幌子,企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渗透到我国,进而搞垮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否定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完全虚无。它们宣扬的“自由”实质上只是资本家榨取更多剩余价值的自由;它们宣扬的“平等”实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法律下的人人平等。质言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注定不可能给予人民群众真正的人权,让全社会实现真正的民主,而只能让民主流于形式、陷于抽象。我们承认并尊重自由、平等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普遍性原则,这也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之一。但是,道德原则必须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不存在任何超阶级的或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普世价值”。
(二) 颠倒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
马克思认为,善恶标准是人们评价道德行为的普遍标准,而善恶标准又必须建基于生产力标准和历史标准,并与动机效果论有机统一方能科学地进行道德评价。善恶标准的客观性,即无论何种道德行为,不管人们如何标榜其道德性,只有当其有利于人类整体利益时才能被判定为是道德的、善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恶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颠倒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以其背后利益集团的政治目的为标准来评判历史事件和人物,有选择性地强调动机或效果,恣意歪曲或颠覆历史真相,故意回避或无力对事件、行为进行客观评价。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资本主义对外输出意识形态、煽动“颜色革命”的手段之一,它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和险恶动机出发,借助各种舆论宣传平台,常常通过颠倒善恶的评价手段以赞美卑劣,贬低高尚。如将高尚行为庸俗化、低俗行为完美化,将正面人物反面化、反面人物正面化。历史虚无主义者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烈士英雄,却用褒扬的辞藻歌颂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剥削阶级,企图引导社会舆论偏离正确的价值导向,诱导人们作出错误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评价是弃恶扬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道德评价标准,守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妄图颠倒的价值世界。
(三) 歪曲道德价值的辩证统一性
道德价值作为哲学上的一般价值在道德领域的体现,本质上是人类以实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体现和结晶。我们对道德价值的理解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辩证理解道德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是客观认识道德价值的理论关键;另一方面,正确把握道德价值的多重取向与一元导向的辩证关系则是科学理解道德价值的实践落脚点。
道德价值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道德价值的普遍性具有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特征,源于道德赖以产生的群体间的共同利益基础。比如对于公正、正义等概念,不同的阶级和利益群体有不同理解。因此,道德价值的普遍性是相对而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西方价值观遥相呼应,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妄图用资本主义道德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9]。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只有当道德价值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时,它才能发挥作用并具有客观真理性,反之则丧失客观真理性。因此,没有永恒不变、适用于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道德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倡导资本主义道德价值观必然是“开历史的倒车”,是万万行不通的。
道德价值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健全合理的社会道德观不仅应满足人们对道德价值的不同需求,而且必须确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来引领全社会的道德价值追求,这是道德价值的多重取向与一元导向两者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一元导向与多重取向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各种不同形态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全民族的精神追求,能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和整合。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丑化、篡改和糟蹋历史,颠覆道德价值的客观真理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构,否定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精神,昭示了其险恶的政治居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不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