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逻辑及历史经验
2021-01-06潘剑瑛
潘剑瑛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一、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建设成为时代议题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1]。这一胜利表明,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解放为建立新生政权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对新中国建设的领导与设计带来全新的挑战。这一时期,建立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推行适宜发展的经济政策成为重中之重,但若没有统一思想的指导和引领,则很难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共识,从而发挥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且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思想繁多冗杂,各种意识形态并存争鸣,思想领域的混乱不利于政权巩固与国家稳定。由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肃清各种错误思潮与反动思想的负面影响,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的建设适应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使其在百废待兴的国家发挥统筹协调的思想引领作用,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史中的重要节点,建国初期,如何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在其夺取政权与掌握政权的不同条件下,对自己的意识形态在内容和形式之间相统一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为了夺取政权,它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同其他剥削阶级利益的冲突性,以便更充分地动员更广泛群体的投入。然而,自己成为执政党后,应该逐步表达自己所代表利益在现实上的普遍性,以使自己不断巩固并扩大长期执政的合法性资源[3]。执政党要把指导其行动的思想确立为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民众接受、认同这种指导思想,并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其指导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在百废待兴的国家推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于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巩固其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国初期,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基本现实与根本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人民充分了解和支持马克思主义,拥护和认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形成中国化的形式和理论,利用其指导实践,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思想动力。
二、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逻辑特征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用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缓进,要用十年到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4]这充分说明最高领导人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其传播和教育方式及进程已然具备一定的理解和设想。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推进体现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构、建设与改造并举的逻辑特征,其渗透性与渐进性表现在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思想文化的建设与改造等方方面面。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构
建国初,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和经济发展工作往往协同相伴,形成相互构建的互动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宣传报道来向群众解释说明,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历史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学习和宣传的文件不仅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和计划做出说明,也在观念与意识上奠定了该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使重视生产力发展成为历史主旋律,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1.经济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基础。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的、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从指导思想上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做出说明,一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规划形成有迹可循的明确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是观念和思想的集合,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其建设与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讨论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不能忽略该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只有率先在经济层面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保障社会生产力的稳步提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才能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从而形成配套的上层建筑以服务社会发展。另外,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使民众认识其合理性与科学性,更要从物质层面为人民带来实惠与便宜,使其从根本上支持与拥护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指导思想,从而自觉增强意识形态认同。因此,经济发展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无产阶级政党巩固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项前无古人的重要整治工程,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新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消除人们对新生国家政权问题上的种种疑虑和错误判断,批判民族资产阶级右翼人士鼓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反动立场,驳斥国内外阶级敌人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恶毒攻击,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深刻总结我党28年的历史经验,分析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的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民主与专政的关系等主要问题。这一论断在意识形态层面明确了我国国家制度的合理性,使广大人民群众形成理论自觉与制度自醒。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新闻宣传、重要著作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政治制度进行解释说明,这一思想层面的厘清与界定不仅重新明确了新中国政治制度、国家体系的合理性,也为经济领域的改造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此外,最高领导人发表的一些言论也发挥了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如毛泽东提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5],其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历史必然,能够使民众深刻理解并认同建国初实行经济改造的必要性,这也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发挥推动作用的重要表现。
(二) 建设与改造并举
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破”与“立”相结合,既重视通过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理论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又对现存的不利于思想统一和主流意识形态团结的反动思潮进行批判,在建设与改造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
1.重视理论宣传。
建国初期,为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和政府专门设立了文化宣传机构负责理论宣传工作。1949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中央政府成立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问题的指示》,明确中央政府成立后全国文化教育行政工作的运转程序,理清对中央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及相关单位职能分工,以确保“党的中央宣传和各级宣传部能够摆脱行政事务,集中注意于党内外的思想斗争,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领导和党的文化教育政策的制定”[6],这一举措为党和政府开展宣传教育和思想斗争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此外,全国上下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理论界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他有关读物,195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后又重新发表了《矛盾论》,“两论”的重新发表,是建国初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事件,把群众性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运动推向高潮[7]。1951 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的明确指示;195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自上而下确立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这些举措均极大地推进了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进程。
2.开展思想教育。
建国初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和政府重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知识分子、教师、文艺工作者等群体进行思想改造,并由点至面向全国推广。1950年,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8]知识分子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对象,对其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51年9月至11月,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对大、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改造工作并提出在文艺界开展整风学习运动,1552年初,中央提出组织各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工商界人士、宗教界人士参加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9]。仅据郭沫若在1950年6月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关于文化教育工作的报告》中的统计:在建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参加政治学习、政治训练班学习的人数达47万,参加工人夜校、工人业余文化学校学习的人数约50万;参加市民业余补习学校学习的人数为70万;参加农民冬学学习的为1000万人。另有全国大众学校师生100多万人参加了政治学习。”[10]“最初,执政党主要是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提倡和鼓励学习马列主义,但尚没有‘任务’的刚性。”“进入1951年后,情况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此时,新政权在全国已获初步巩固,革故鼎新的各项实际工作已步入轨道。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开始落实。”[11]可见,从特定群体入手,逐步发展至全国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3.批判反动思潮。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毛泽东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随后在学术、文艺、思想文化界席卷开来。知识分子、文化艺术工作者对于社会思想的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其思想动态的把控和过滤在建国初期显得尤为重要。1954年到1955年间,中共中央接连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对胡风的批判,以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作为对资产阶级思想展开批判的切入口,其后在文学艺术领域掀开批判反动思潮的总序幕,继而又在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术领域开展了有组织的批判,旨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学术界应将把马克思主义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其批判的范围逐渐深入,批判的程度和强度也不断扩大,批判后产生的效果也日益增强[12]。自此,文学艺术、学术理论的多元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所统一,该领域中存在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等反动思想被肃清。事实上,文学艺术、学术理论对社会思想的培育和建设具有关键的风向标作用,对这些领域不同意见与声音的批判具有历史合理性,能够在建国初期有效整合思想,统一观念。但总体而言,建国初对反动思潮的批判具有盲目绝对的倾向,对文艺和学术领域的过度禁锢不利于社会活力的培育,可能产生过犹不及的负面影响。
三、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反思
(一) 经验总结
1.抓住主要矛盾——发挥关键群体作用。
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并存的局面,如何在诸多思想观念中辨别和厘清正误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通过有力的论证和生动的阐释传播出去,是该历史时期的首要工作。新中国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与文化素养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发挥关键群体的重要作用,即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这是解决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知识分子是社会系统中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往往通过思辨的方式吸收和输出思想和理论,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建构和完善贡献力量。因此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对知识分子进行教育改造,继而通过获得他们的认同与支持来向社会多数群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配合党中央的理论指导,纷纷撰写相关的通俗著作或文章,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来宣传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艾思奇的《从头学起》《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李达的《〈矛盾论〉解说》和《〈实践论〉解说》等。这些著作和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的教化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遭遇风险和挑战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充分重视知识分子和意识形态工作者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确保该群体的思想纯洁性和理论正统性,培育政治素质过硬,理论能力卓越的意识形态工作者,指导知识分子在社会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
2.重视现实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则容易陷入空谈的虚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十分重视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毛泽东对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他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因此建国初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在具体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时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让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样可以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农村结合土地改革让广大农民真切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在城市结合“三反”“五反”运动让广大市民对资产阶级的丑恶行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使阶级斗争、剥削、剩余价值这些基本理论概念可以直观地被解读,使大众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从而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必须坚持的意识形态建设基本工作方法。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的理论上,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的教化中,而是应该使教育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通过真实可感的社会实践与现实经历,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真正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主动拥护党的领导。
(二) 教训反思
1.理顺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关系。
尽管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各有侧重,但务必理顺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关系,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根本原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的思想意识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非常必要,该阶段在思想领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批判反动思潮都具有历史合理性。但要注意工作的分寸,不可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建设,将思想领域的批判和斗争当作社会最主要的工作来抓。建国后意识形态工作的阶级对立性和思想斗争性不断被扩大,逐渐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最终为党和国家建设带来了深重的打击。事实上,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核心和根本的任务,要集中力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完善国家制度和培育思想意识引领,这样的发展逻辑才是健康有序的。良性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需要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充分重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颠扑不破的真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同样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原理,在确保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的前提下,思想文化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对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反作用。
2.厘清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作用边界。
意识形态是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思想和观念的系统,它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对于维护阶级统治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一个共同体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的文明的表现形式,它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与意识形态均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观念部分,却不能一概而论,二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对二者发挥作用的边界进行厘清对于社会发展十分必要。新中国成立最初六年在对旧意识形态的改造中,中共中央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关系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一方面,党隐隐约约地存在着对封建主义残余批判不足,而将本应充分利用的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性成果视为革命对象这一错位化倾向[13]。事实上,建立在落后国情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重构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资产阶级文化的积极性成果来抵制和消除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为下一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14];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与文艺工作应坚持“差别性”,即对政治性、强挑战性的社会意识采取彻底地批判和反击,而对学术性、弱挑战性的社会意识一定程度上则可实行包容和引导[15],而非盲目地对所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思想观念一边倒的否认和打击。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应该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内生动力,允许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以增进社会活力,释放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合理部分的正能量,增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弹性和韧性,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