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与历史地位

2021-01-06赵德友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建设

赵德友 曹 雷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 郑州 450008)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过渡,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进程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不断思考,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论述了新中国的性质、国内各阶级的地位和关系等基本问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由此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匪患,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权;打赢了与投机资本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统一了全国财经,稳定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土地,“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镇压反革命,进行“三反”“五反”运动,打退不法资本家的进攻;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清除旧社会痼疾,树立健康社会风气。在美国第七舰队公然入侵台湾海峡,美国飞机多次轰炸东北边境,直接威胁新中国国家安全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1953年,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党中央适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开始兴办,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相继问世,迈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1952年下半年,党中央开始有序推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改造,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稳步进行。对手工业的改造,主要采取合作化的形式,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逐步过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和平赎买”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到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加强国家政治、法律领域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积极探索。1956年,毛泽东分别向中央政治局和最高国务会议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认识。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描绘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

苏共二十大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巨大波折和思想混乱,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深刻而重大的课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讲话,第一次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针对“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工业战线,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逐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1964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并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务院在乱局中抢抓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73年下半年,“四五”计划主要指标超额完成。1975年初,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以整顿铁路部门为突破口,对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推动全国经济形势日益好转,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逐步回升。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虽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但仍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根本上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初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过30年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许多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52年的679.1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67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GDP是1952年的4.747倍,1953—1978年年均增长6.2%。根据1952—1957年国民收入与GDP数据关系,推算出1949—1951年GDP总量和增速。1949年GDP为4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GDP是1949年的7.876倍,1950—1978年年均增长7.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长3%左右的水平。1978年,钢、原煤、发电量、原油产量分别达3178万吨、6.18亿吨、2566亿千瓦时、10405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01倍、19倍、60倍、867倍,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制造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65年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1972年成功提取新型抗疟疾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为水稻大幅增产开辟了新途径。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作为独立的、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登上世界舞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到1978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15个,极大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遭受的重大挫折

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经验不足,对国情的认识和对形势的判断有偏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遭受了重大挫折,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训极其深刻。

“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极大鼓舞了党和人民的建设热情。尤其是在苏联喊出“15年内超过美国,共产主义已经不再遥远”的口号后,我们党提出要使中国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超过英国、美国。

1957年,全国掀起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口号,号召全民炼钢,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535万吨达到1070万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1958年粮食产量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在不切实际目标的刺激下,造成农作物产量严重虚报浮夸,“卫星”放得一个比一个高。在“大跃进”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消费和积累之间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粮食产量从1958年的3953亿斤下降到1961年的2730亿斤。

1966年,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三五”计划时,由于错误地估计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从夸大国际帝、修、反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力量发展到混淆敌我界限,把人民内部矛盾夸大为敌我矛盾,继续沿用了过去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方法,一场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机关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全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十年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1967—1976年GDP年均增长4.7%,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明显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978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仅为1.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仅224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4%,在世界188个国家(地区)中排第175位,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只有343元、134元,1958—1978年年均分别实际增长0.8%、2.3%。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97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

四、准确把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准确把握其历史地位,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无偿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1954年宪法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些举措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坚实基础。

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一个个五年计划,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形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基本行业,GDP从1952年的679.1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678.7亿元。通过兴修水利、培育良种,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人均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418斤增加到1978年的638斤。实现“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些都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独创性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范本,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找不到参考案例。基于中国实际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提出并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人民普遍拥护的条件下,通过和平方式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经设想并试图实现而没有实现的社会主义改造梦想。提出统筹兼顾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表《论十大关系》,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首次提出利用马克思主义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深刻研究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又对当时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准确的判断。丰富并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当前,在全国上下意气风发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准确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走好关键“五步” 加强自身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抓好“五化”建设 促进代表履职
规范组织建设强化为民服务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