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磐安江南药镇发展调研报告
2021-01-06磐安县统计局课题组
□磐安县统计局课题组
浙江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中药材产业是磐安最重要的富民产业,也是磐安最具基础、最具潜力、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2015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的重大决策。同年6 月,磐安县江南药镇作为全省唯一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列入省首批创建名单。经过5 年努力,江南药镇从首次考核黄牌警告到成功逆袭,连续4 年获得省级考核优秀,并于2020 年10 月获得省政府正式命名。2021 年4 月,成功入围省首批大花园耀眼明珠,8 月,入选2021“科创中国”浙江创新基地。
|江南药镇发展现状分析
从建设规模和投资看,小镇规划建设面积3.9 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1.06 平方千米。截至2020 年底,江南药镇建设用地面积达1.87平方千米,其中已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达1.5 平方千米,已建成使用面积1.24 平方千米;当年建设用地供地面积304.41 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 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2.80亿元。
从产业经济看,创建以来,截至2021 年6 月底,小镇完成总投资38.47 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71.59%,民间投资占89.13%;总产出95.92 亿元,总税收6.14 亿元,入驻企业共397 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 家、总部企业11 家、世界500 强企业1 家、上市公司5 家、特色产业企业数129 家;入驻个体户1148户;创业团队9 个;旅游经营单位129 家;镇区从业人员达到6977 人。2020 年,小镇工业总产出18.89 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达11.70 亿元;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达7.96 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达7.17 亿元;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出0.65 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0.45 亿元;服务业总产出1.84 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1.37 亿元;税收收入1.05 亿元。
从科技创新看,小镇共拥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7 个,其中省级众创空间3 个;孵化器2 个;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筑面积达15630 平方米;拥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5 人,国千人才20 人,国家级大师20 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 人;拥有各类专利210件;科研相关投入达0.40亿元,其中研究开发费用0.35 亿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23 项。
从文旅产业发展看,小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4.86万平方米,其中特色小镇客厅建筑面积达0.98万平方米;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 项;国家级大师20 人;创建以来游客接待人数达403.46 万人次;宾馆和民宿床位数达715 个。
|小镇发展优势明显
从第一产业看,小镇是中药材种植规模全省最大区县中医药健康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磐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47 万亩,占全省的11%。以磐安为中心,通过技术转移,辐射带动形成了浙产道地药材集聚区,种植面积30 万亩,约占浙江省中药材总面积的一半。贝母、元胡等“磐五味”主导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0%-60%。建设有全省最大的无公害白术、元胡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玄参、浙贝母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GAP 基地。
从第二产业看,中药企业GMP认证全省最多。“江南药镇”范围内已引进以康恩贝等为龙头的中药制药、配方颗粒、饮片加工企业129家,其中GMP 认证企业6 家。形成了集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康养产品等为一体的中药制造体系,具备打造百亿产业的良好基础。
从第三产业看,中药流通集散能力全省最强。“浙八味”市场是长三角地区设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入驻中药经营户775 家,90%以上的浙产道地药材从这里走向全国和世界,年交易额达到41 亿元以上。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代仓储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浙产药材集散与交易中心已初步形成。
从要素集聚看,承担中药科研项目全省最多。建成省级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进了45 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建成全国首个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中药研发平台10个。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3 项,发布实施中药材团体标准14道,拥有各类专利210 项,是全省承担中药科研专项最多的县市。
从品牌建设看,中药产业价值效应全省最高。拥有“磐安中药材”原产地标志和 “磐五味”区域公共品牌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到了12 亿元;连续承办13届中国磐安中药材博览会,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小镇发展成效显著
5 年创建,江南药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特,从特到精,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空间布局高层次优化。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在产城融合上做足文章。以诸永高速磐安出口为中心,以杭温高铁、金台铁路为两翼,全面打通江南药镇核心区交通道路,基本形成“三横两纵”的路网框架,成功打造药镇核心区“十分钟”交通圈、1 平方公里“千亩百亿”产业圈、3.9 平方公里蓝绿交织生态圈。先后启动15 个城中村拆迁改造,累计拆除旧房1611 户234137 平方米,累计征用土地5475.78 亩,实际开发约2250 亩,已建成使用面积1860 亩。
基础配套高标准提升。提升改造总占地面积约315 亩、建筑面积约28.8 万平方米的浙八味药材城,建成可容纳10000 人居住的高端住宅小区2 个、中高级商务配套酒店4 家、占地110 亩的大型中级以上学校1 所、幼儿园2 所、小学1 所、县级污水处理厂1 所,即将建成3级乙等以上中医院1 所、中型职业技术高等学校1 所,形成集“教育、卫生、医疗”各方资源统筹配套和“餐饮、住宿、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新型特色药镇;开展智慧化改革行动,通过大数据平台,创新实行小镇智能门禁、停车、智慧安防等智能化管理方式,实现小镇范围内WIFI 全覆盖;创建后新增城镇就业1.9 万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约4.8 亿元。江南药镇所在区域街道2020 年常住人口达3.14 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17.7%。
生态文旅高品质融合。以中药文化为魂,深挖中医养生文化内涵,美化药镇全域环境,建立了含中药材文化展示馆、党群活动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小镇客厅和药镇服务中心;相继建成参茸保健品一条街、药膳一条街、悬壶济世广场、中药文化风情街、智慧小镇、樱花主题公园、中药养生大道等17 个主题旅游景点和软硬件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串点连线、连线成片”“药在景中、景在镇中”的整体效应;2018 年12 月,江南药镇被成功评定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成为游客“磐安购”的最大基地,2020 年游客人数突破97 万人次以上。
品牌影响辐射全国。围绕江南药镇1.06 平方公里核心区,依托省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大盘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建成1 个省级中药材产业示范区,3 个中药材规范化基地,新建10000 亩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新建2000 亩以“磐五味”为主的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打响“磐五味”道地药材品牌和“江南药镇”地域品牌。2016 年12 月“磐五味”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2017 年6 月“磐五味”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中药材产业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高端要素创新驱动。全面建成省级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创建全省数字化试点园区;先后成立国千专家大健康研究院、省中医药研究院磐安分院、省中药材研究所磐安分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中药研发平台10 个、科普科研基地6个、产业发展平台2 个,引进技术合作的高校、院所20 个;建成全省一流的中药材品质监测机构,多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3 项,发布实施药材团体标准14 道,是全省承担中药材科研专项最多的县市,拥有各类专利210 项,成为全省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传承文化助力发展。成立名中医文化馆,收集各类民间中医偏方300 余个;权威发布浙江省首个16道地药膳制作标准,建成4 家江南药镇药膳定制中心,引进药膳制作大师8 名,成功荣获“浙江省药膳之乡”称号;建成江南药镇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中医药教学研讨中心,促进中医药文化传帮带,推动中医药产业长足发展。
人才集聚增创优势。加强与国家领军人才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以上高端人才45 人,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30 人。建立中药产业创新服务专家库,首期入库成员71 人;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建立中药材特派员团队2 个,服务中药产业省市科技特派员19 人,形成支撑中药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建成大师工作室20 个。与5 个省级及以上文化艺术团体开展合作,着力弘扬中药文化。
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引进以一方制药、康恩贝等为龙头的中药制药、配方颗粒、饮片加工企业129 家,中药营销保健企业775 家,实现了江南药镇世界500 强企业从无到有、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从无到有,其中通过GMP 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4 家;康恩贝全国首个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饮片生产一体化完成试点,一方制药“肺炎一号”中药配方成功推广并广泛应用;培育悦达冷链、天地网、九州通等大型互联网企业7 家,打造华东地区“线上线下”最大的浙八味药材城、浙产道地药材集散与交易中心。2020 年度,浙八味药材城交易额达41 亿元以上。
固定投资后劲充足。建成“千亩百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围绕中药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做好扩张提升,浙产药材综合流通中心、俞同春、济百川等65 个特色产业项目相继投产达效;围绕以中药为核心的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开展招大引强,国药文化城、浙中影创城等10 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围绕以中药材“产供销”一体化建设和大健康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腾笼换鸟,34 家“低散乱”企业完成整改提升。
产出效益与日俱增。抢抓“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这一历史性机遇,全力实现中医药产品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化提升,推动江南药镇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成倍增长。2020 年度,小镇实现总产出29.34 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出18.89 亿元、批发零售7.96 亿元、住宿餐饮0.65 亿元、服务业1.84 亿元),完成税收1.05 亿元,分别比创建前增加11.84 亿元、1 亿元。
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浙八味”中“磐五味”占了五席,白术(占比75%)、元胡(占比20%)、芍药(占比25%)、贝母(占比80%)、玄参(占比35%)等“老磐五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0%-80%,灵芝、铁皮石斛、三叶青、天麻、玉竹“新磐五味”规模稳步扩大,药镇中药产业产值在全省、全市的占比达到了9.5%和59.4%。2020 年,药镇内中药材种植户8032 户、从业人员11400 人、药农年均收入6.4 万元,比创建前分别增加3406 户、4715 人、2.4 万元。
|发展短板
(一)规模企业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基本持平,产值年均增长14.9%。在19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里只有2 家是中医药产业企业,特色产业的规模企业明显不足;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9%,但总量偏小;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家数仅仅实现“零突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和产值都实现了倍数增长,但总量偏小。
(二)人才招引与创新有待进一步突破
通过几年的努力,国千人才招引有了较大的成效,但“高精尖”人才依然很少,省千人才依然是空白;近两年专利量增长趋缓。
(三)特色产业投资有待进一步加大
特色产业投资是特色产业产出的潜在源泉。江南药镇五年来投资呈现逐年下滑态势,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及特色产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显“倒V”型,2018 年占比达到了顶峰,超过九成,2020 年占比已回落至63%。
(四)功能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
宜居、宜业、宜游是对特色小镇功能融合的重要评价标准。小镇范围内药材加工、旅游养老、高科技产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小镇的环境美化程度还不够高,建筑风格缺少特色。作为小镇宜居宜游重要支撑的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住宿、餐饮的档次较低,白金宿级、银宿级民宿数量很少。
|相关建议
积极打造特色小镇2.0 版,全力创建全国精品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地、浙产道地优质药材集散地、全国中药产业技术研发新高地、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康养目的地。
(一)加强研究谋划,完善体制机制
要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体系振兴与发展,从理顺体制机制上做文章,明确部门职责与协同配合,加大对药镇建设工作的考核力度。尝试以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集团”的可行性研究推动药镇建设,明确项目投资主体。
(二)要落实配套政策,加快吸引人才集聚
深入开展人才培育计划,充分发挥本地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带动牵引作用,在人才择业和产业发展之间搭建桥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筑巢引凤之效。积极招引中华中医老字号、民间绝活老中医、药膳加盟店,让高端中医药人才资源集聚江南药镇。
(三)要全力建设特色研学基地
充分利用江南药镇特有的地理风貌和“天然氧吧”的生态优势,积极引进国内最佳的康养康复机构,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与药膳养生相结合的独特康体养生度假基地。同时,通过与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引进专业团队公司化运作,打造国家级的中医药文化研学基地。
(四)要实施科技成果提升转化
充分发挥“国千”人才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省级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服务体和省级数字化示范园区三大创新平台作用,提升中药材产业附加值。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企业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企业应继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差异化程度,以技术创新创造规模经济,从而克服零散化。
(五)要做好药镇品牌建设再提升
通过举办各类中医药健康论坛,“药博会”“特色推介”等活动,进一步加大对“磐五味”“磐安药膳”“磐安黄精”等磐安中医药公共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辐射力。同时,加快千年古刹金仙寺开发、养心湖公园等新景点建设,建成“中药养生大道”和药文化创意主题公园,打造游客中药材“浙江购”最大基地。
(六)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促进
要加大对中医药产业及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浙江一方、国药文化城、中医药博览馆等龙头企业和项目建设,加大对药膳、药妆、生物细胞等科技前沿企业的招引力度,着力把江南药镇打造成现代特色中药产业集聚的发展平台,逐步形成产值超千亿的中医药产业集群。
(七)要做好药镇产业体系建设
要制定规范标准的磐安道地药材等级体系,推进优质优价体系建设。要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推进食、药、医、养、游全面融合发展。要着力提升小镇周边农家乐、民宿的环境和服务水平,提升农家乐特色化水平,积极培育白金宿级、银宿级民宿,不断推进中药材、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八)扩大种植面积,保障药材品质
要进一步拓展中药材种植空间,推行科学生态种植,大力推广林药、果药、粮药等种植模式。重视对磐安传统道地药材的种源保护和产业恢复。对当前影响药材质量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和解决,着力推广共享加工模式,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