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肾主骨”理论浅谈中医补肾治法

2021-01-06何沛霖岳辰刘前华陈俊名刘又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1期
关键词:肾虚骨细胞成骨细胞

何沛霖,岳辰,刘前华,陈俊名,刘又文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00;2.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髋部疾病研究治疗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2;3.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0 引言

“肾主骨”理论最早记载于《内经》,“肾主骨”包含肾充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能的联属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古人已指出骨髓由肾精所化生,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医源资料库》中描述有:肾主骨,出自《素问·宣明五气》,肾主骨和髓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功能有关,肾藏精,精生骨髓,骨髓充实,骨骼强壮,运动捷健。肾的精气盛衰,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营养、功能等,故称之。因此,补肾在骨伤科广泛运用,骨髓充盈才能使骨质坚硬,肾精充盈骨髓才能更好的营养筋骨,否则容易出现骨折、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等疾病[1]。

1 现代医学解释中医“肾”的本质

近年来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中医讲的“肾”,与人体的肾脏、内分泌腺体、免疫机制、体液等有着相关的联系。有研究提出:中医的肾虚,其本质指向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相关研究表明:肾虚证主要的形成机制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部分或全部变化紊乱有关系[2]。有学者认识到肾阳虚证涵盖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研究表明:肾阳虚患者普遍有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简称尿17羟)值低下的现象,而经中医理论指导下补肾治疗,尿17羟含量有所上升[3]。还有学者指出中医肾虚的外象意味着下丘脑-垂体及其某个靶腺轴上有一定程度的先衰,比如有研究显示肾虚证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环节功能不同程度紊乱有密切联系[4]。还有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大量实验证实: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内在联系[5]。以上表明中医讲的“肾虚”,在现代医学研究上主要定位病变在下丘脑,下丘脑功能失调引起一些中医“肾虚”的外象表现,还有一些腺体的萎缩或者神经内分泌失调都有相关。

2 肾脏和骨骼的密切关系

2.1 肾脏和骨骼的发育

从现代医学上阐述肾脏的功能机制和骨骼的之间的关系,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在人体生长发育的初始阶段,肾脏和骨骼都是发育自中胚层,哺乳动物的肾脏发育源于间叶中胚层体节外侧的生肾索,而人体最大的骨骼,脊椎和四肢骨也是轴旁中胚层、侧板中胚层细胞分化过来[6]。这些研究表明肾脏和骨骼在起源发育上是有关联的。

2.2 肾脏的代谢与骨骼

骨骼中的钙对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钙的吸收与利用,需要的存在1、25-二羟维生素D3,是维生素D3的一种最重要的活性代谢产物,这种代谢物通常在肾脏内形成,如果肾功能出现异常,维生素D3无法转化成1、25-二羟维生素D3,则会导致钙无法吸收利用。钙、磷的代谢的稳定度在细胞中对骨的正常代谢起着重要作用,钙离子和磷离子也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对骨骼的强度坚固度影响重大[7]。此外,肾脏会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其参与了骨骼的修复和生长发育,它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是重要参与者。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促进红细胞生长分化,促进骨髓网织红细胞释放和骨髓对铁的吸收,有利于红细胞的产生和骨骼的生长发育[8]。此外,肾脏也影响骨形成蛋白,骨形成蛋白能刺激DNA的合成和细胞的复制,从而促进间充质细胞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这是体内诱导骨和软骨形成的主要因子,并在肢体生长、软骨内骨化、骨折早期、软骨修复时表达,对骨骼的胚胎发育和再生修复起重要作用。而骨形成蛋白与肾脏关系密切,其不仅是肾脏胚胎发育、形态维持所必需的,还对延缓多种肾脏疾病的进展极为重要[9]。此外,肾脏还影响激素的分泌,现有研究发现雌激素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破骨细胞,ER对破骨细胞具有调节作用,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并促进成骨细胞凋亡。此外雌激素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凋亡,调节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肾脏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某些性激素,从而间接对骨骼产生影响,雄激素也会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矿化,男性骨密度与血中睾酮水平关系密切,睾酮缺乏是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内雄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吸收增多,骨组织形成减少,骨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最终导致骨密度降低[10]。而在成年后的阶段,雄激素通过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来维持骨量和调节骨代谢,对男性骨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中老年男子在雄激素水平下降的同时,会伴随骨密度降低,降钙素是参与钙剂骨质代谢的一种多肽类激素,由肾脏代谢,哺乳动物的降钙素来源于甲状腺,降钙素是参与钙剂骨质代谢的一种激素,降钙素对破骨细胞有急性的抑制作用,能减少体内钙由骨向血液当中的迁移量。降钙素可以抑制肾脏肾小管对钙、磷、钠的重吸收,增加尿中的排泄,这些主要是由肾脏代谢,降钙素也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11]。

3 补肾疗法的机制研究

中医补肾通过使用一些补肾的中药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我们从一些肾阳虚、肾阴虚等动物模型中用补肾法和补肾的中药去干预,能够发现模型动物的肾虚症状有所改善,这为中医补肾疗法提供了现代医学的证实。股骨头坏死等骨坏死疾病,中医病机多由于肾虚血瘀所致,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多是由于创伤后微小血栓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供血不足导致骨坏死,有学者研究了不同中医证型的股骨头坏死和血流的影响关系,有研究表明肾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升高最明显[12]。补肾活血法能够降低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容,改变血液粘稠状态,改善局部微循环。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变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患者血液黏度,提高髋关节功能。谭旭仪等[13]观察股骨头坏死愈胶囊能够改善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作用机制仍然与改变血液高凝状态,降低患者血液黏度等有关。其研究表明:股骨头坏死愈胶囊能够改善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对骨细胞的分化、增殖有重要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使BMP-2的表达增加,使股骨头的骨质得到修复,改善坏死骨局部区域的微环境。有学者研究补肾活血汤的作用机制,发现在大鼠身上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14]。有学者研究发现补肾中药也有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高璐等[15]在肾虚型大鼠身上观察补肾类中药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及何首乌作用,观察到其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明显提高,并且促进了成骨分化。还有研究表明淫羊藿能够促进骨折修复,其原理是淫羊藿能通过调节BMP-7的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从而产生软骨细胞和骨细胞,修复骨组织[16]。徐西林等[17]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法对股骨头坏死模型兔用冠心宁注射液联合活骨注射液注射,发现股骨头坏死模型兔的骨细胞凋亡指标减少,说明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可减少骨细胞的凋亡。MC3T3-E1细胞是一种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可以在一些诱导刺激下进一步成长为成熟的成骨细胞,有学者用补肾中药制剂来研究该细胞,以补肾中药制剂干预前成骨细胞MC3T3-E1以促进骨组织再生修复。徐忠坤等[18]研究表明,淫羊藿提取物或胶囊中有效成分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也有学者认为补肾中药是通过促进OPG和RANKL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使MC3T3-E1细胞成骨活性增加[19]。

不只是补肾治法,或者补肾方药,研究发现补肾草药的提取物,如一些单体化合物,也被发现对骨骼修复和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如异补骨脂素是从补肾草药补骨脂素中提取的单体化合物。有研究发现异补骨脂素可以诱导骨钙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中钙盐沉积量,并促进BMSCs分化成熟[20]。还有研究补肾中药如巴戟天提取物巴戟天多糖,研究表明巴戟天多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提高了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并且能抑制细胞凋亡[21]。

因此不管是中医补肾疗法还是补肾的中药以及补肾中药的提取物都有大量的研究能够证明在肾主骨理论基础上,补肾法、补肾的中药或者中药提取物对骨骼的生长、修复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肾主骨理论运用到临床上在治疗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折后期的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症、肾性骨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以补肾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骨折后期的康复,选用杜仲、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桑寄生等补肝肾、填精髓的中药能够促进损伤筋骨快速修复,促进骨痂的生长,促进骨折线愈合[22]。还有研究发现二仙汤温补肾阳法能够调节人体内雌激素水平,减缓骨组织溶解从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研究表明补肾益骨方能够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水平[23]。

4 总结

综上所述,从现代医学的研究中多方面已经证实中医讲的“肾”,与我们生理上的肾脏有着联系,而肾脏与骨骼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肾主骨理论有了更多的科学理论支撑,也证实了中医肾主骨理论及补肾疗法的科学性,丰富了其内涵。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研究并不能完全揭露其本质,但是一叶知秋,我们从目前的这些研究已经能找到很多科学依据,在今后指导临床也有一定意义。

猜你喜欢

肾虚骨细胞成骨细胞
LncRNA在骨质疏松中对破骨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破骨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1205沉默Cullin-RING泛素E3连接酶4A激活AMPK信号传导保护人成骨细胞免受地塞米松损伤的研究
微纳米分级形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wnt经典信号通路在酸性pH抑制成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成骨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机制及途径研究进展
透视“肾虚综合征”
骨细胞在正畸牙移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测是否肾虚你中招了吗?
补肾八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