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党史视域下广东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路径与启示

2021-01-06舒建华

探求 2021年4期
关键词:广东马克思主义党组织

□舒建华

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出现了多重矛盾,它既包含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和阶级矛盾,也体现为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资本输出国家与资本输入国家的矛盾,甚至还呈现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多年来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学习社会政治制度并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中国需要一场最彻底的社会革命。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的传播扫清了障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思想条件。

广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是东西方交流的前沿地带,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发展较早,也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重镇,引领时代社会革命的潮流。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就取得了卓越成效,为广东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条件;中共广东党组织成立后,党组织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领导和组织支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在此过程中,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形成了自身的传播经验和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总结党成立前后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验,对于开拓新时代广东乃至全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新局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格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社会条件

与北京、上海相呼应,广东成为中国南方较早较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区,这与广东独特的自然及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一)帝国主义侵略激起广东人民普遍的民族独立和反抗意识

19世纪上半叶,为了扩大世界市场,转移国内剩余生产力和社会矛盾,扩大资本积累,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看中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市场。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列强不惜以战争的方式强取豪夺。位于沿海地区的广东是西方各国势力进入中国的南大门,帝国主义纷纷将矛头对准广东。1839年的“虎门销烟”显示了广东人民反抗外国侵害的决心,英国随后挑起鸦片战争,广东人民遭受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冲击。广东人民在帝国主义侵略中积极反抗,英勇奋战,开展虎门保卫战,并自发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群众反侵略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乡民奋起反抗,使英国侵略军仓皇逃窜。随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东人民再次进行激烈反抗斗争。

西方帝国主义以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广州等地被迫成为通商口岸,西方各国划分势力范围,享有特权剥削广东人民,广东与西方经贸摩擦不断,广东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持续不断。从1846年广州人民火烧投降派官员的官邸反抗英国人入城,到1904年广东绅、商、学各界人士联合反抗美国掠夺铁路建筑权,广东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不断觉醒。与此同时,广东人民目睹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看清了清政府对外懦弱和对内铁拳镇压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符合广东人民反抗帝国主义、追求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府的愿望。

(二)历经多次重大社会变革,形成优良的革命传统

广东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革命的前沿阵地,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革新革命运动中,广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革命活动包括农民运动、封建地主强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力量寻求社会变革的尝试。辛亥革命虽在武昌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此前发生的多次武装起义中,有60%发生在广东。1917年至1925年,孙中山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及其在广州建立的革命政权在广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革命运动虽然最终失败或果实旁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变革思想及运动的发展。处于社会革命中心地带的广东,历经革命的洗礼,积极探索去旧立新、创建新社会的革命道路,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革命传统。五四运动在广东的发展进一步将社会矛盾推到顶端,形成激情澎湃的革命氛围。马克思主义符合广东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要求。随着广东较早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传播找到了组织依托。

(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奠定了相对成熟的阶级基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敲开中国大门后,首先在广州等通商口岸进行经商贸易,并擅自开设船舶等企业进行生产。1845年,英国人不顾中国主权,在广州设立船坞公司。此后,外国人在广州、香港等地相继开设多家船坞公司,招纳中国工人。至1920年,仅香港地区的海员就多达2.5万人,加上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的海员总共近4万人[1](P57—58)。随着外商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企业逐步向金融、加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矿产开采等各个行业扩展。

广东自身也创建了一批官僚资本企业。1873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创办机器局,后又创办军火局。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将机器局和军火局合并为制造东局,另又创办制造西局。1887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东钱局,到20世纪20年代,该厂工人规模达到1000余人。

广东华侨众多,对外经济联系紧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较早、发展较快。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元在其家乡南海县西樵乡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之一。随后几年,南海、顺德等地相继建立多家相关企业。到1910年,全省的机器缫丝厂有100多家,招收工人10多万人[2](P957)。

在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的共同推动下,广东的缫丝厂、机器厂、船厂、电厂、航运业等各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1912年,全国共363家使用机器的工厂,广东占136家[3](P69)。广东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工业的发展直接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形成初步的工人团体。至1921年,广东、香港、澳门的工人规模超过50万人,其中近代工业工人超过30万人[4]。一些行业工人自发成立行业工会,如理发工会、茶居工会等。据统计,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广州的工会多达62个[5](P432)。工人阶级和工会的成立为广东工人阶级反抗压迫和剥削提供了阶级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客观基础和重要载体,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早期起就在很大程度上跟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四)社会风气开明,造就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文化氛围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广东成为中国被迫开放的重要出入口,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汇的重要地带。因此,广东也是睁眼看世界比较早的省份,人们跟外界联系较多,思想较开放,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进步思想,各种理论思潮在这里交织,形成比较开放且包容的思想文化氛围,为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洋务运动期间,广东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加强与西方的交往。1864年两广总督毛鸿宾建立广州同文馆开展洋务教育,1880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广州创办广东实学馆(也称西学馆)学习西方知识技艺。与此同时,洋务运动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加强洋务人才的培养,据统计,从1872年至1875年,由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120人中,有84人是广东籍,仅一省就占据全国三分之二,足见广东社会风气之开明[3](P70)。

近代以来,广东产生了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朱执信等一批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革命家,对广东的社会风气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广东外出工作、留学的风气颇为盛行,不少青年前往日本、西欧等地留学。广东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人物杨匏安、彭湃等人就曾到海外留学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重要先驱。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主要路径

(一)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充分发挥了先锋主体作用

先进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的引进者、推动者和领导者,在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尤其是早期传播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其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就曾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及其思想作了简要介绍,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孙中山、朱执信、林修梅等开明国民党人也在不同程度上介绍过马克思主义: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高度赞扬了《共产党宣言》,称“马尔克[即马克思]之事功,此役为最”;林修梅《社会主义之我见》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最大的毒害,就是私产制度。我们想把这种毒害,设法扫除,只有社会主义是它的对症妙药”,称“我们相信马克斯派的共产主义在中国今日社会情形最为合适”[6](P40—41)。这些介绍对马克思主义进入广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杨匏安、陈独秀、谭平山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组织性的引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的全新局面。

1.以杨匏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系统性传播

与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简略提及相比,杨匏安所做的工作具有开创性,他最早在广东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阐述。

俄国十月革命后,杨匏安就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李宁[即列宁]胜利之原因》的短评,赞赏俄国布尔什维克“主张之共产主义,最得平民劳动者之欢心”。1919年7月至12月,杨匏安集中在《广东中华新报》的“世界学说”栏目发表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等41篇文章,分别介绍西方各种哲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内容涉及唯心论、唯物论、实证论、一元论、实用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等诸多方面。其中,《社会主义》连载7天,《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连载19天。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杨匏安将共产主义定义为:“于经济上反对私有财产制,而主张财产共有,于社会上反对个人的特权,而主张权利平等。”[6](P3—5)在《社会主义》中,杨匏安将社会主义区分为“纯正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集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国际社会主义”[7](P158—159)等不同派别,并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等。

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介绍对于广东人民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他成为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地位,也为后来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成立打下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2.以陈独秀为领袖的论战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

广东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划清其与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界限,在思想理论争锋中传播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陈独秀的主要活动区域虽然是上海和北京,但他对广东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和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成立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其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的争论,进一步辨析了何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纵深发展。

1921年1月16日,时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陈独秀在广东省公立法政学校作了题为《社会主义批评》的演讲,论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批判无政府主义是“走不通的路”,并于次日刊登在《广东群报》上。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区声白随后在1月22日的《广东群报》上发表回应文章《致陈独秀先生书》,阐述无政府主义的可行性。一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就此展开,双方就阶级斗争方式和革命后的社会组织形式等问题往来答复三个回合。无政府主义者号召摧毁一切政府和权威,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并声称要“自创一个无牧师、无皇帝、无总统、无法官、无狱吏、无警察管辖和无寄生虫之社会”[8](P30)。马克思主义虽反对强权,但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后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在个人自由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主张的绝对个人自由。后来陈独秀以《讨论无政府主义》为总标题将其与区声白论战往来3次共6封书信刊登在《新青年》第9卷第4号上,这使得这场发生在广东的论战的影响扩展到全国范围。这场论战及其引起的扩大化争论最终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出而告终,它不仅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更加清晰地向社会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精神,同时也促使一部分无政府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

3.以谭平山为典型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创建广东早期传播的组织基础

谭平山对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领导组织方面,而不是直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介绍和阐释。谭平山是中共广东党组织和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共广东党组织机关报《广东群报》的创办者之一,还是广东早期工人运动组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的创建者之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担任中央委员,推动双方合作。在整个广东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谭平山在党组织创建、报刊建设、工人运动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在谭平山的积极推动下,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从零星的介绍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结合社会实践的传播,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著名文字专家杜松寿曾说道:“当我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时候,我同时听到中共建党初期三个党的领袖:北方(北京)是李大钊,华中(上海)是陈独秀,南方(广东)是谭平山。”[9](P104)可见谭平山当时在全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组织建设中的地位。

(二)创建党团组织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组织保障

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围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队伍不断壮大,成立组织成为急迫需求。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党等马克思主义组织的成立,又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平台依托。除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的广州,广东各地也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活动。

1.成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促进马克思主义在进步青年中的传播

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前后,广东一些地区的进步青年已经开始自发成立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在西江地区,1922年1月,新会的37位青年发起成立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为宗旨的新会协作主义同志研究会,创办了《半月刊》作为宣传平台,成为该地区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南路地区,1922年8月,黄学增领导遂溪青年成立了广东南路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组织——雷州青年同志社,在青年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

1920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同年11月,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在广州响应,宣布成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谭平山为主要负责人。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思想不统一,既有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无政府主义等其他理论的信奉者,导致内部成员理论信仰和斗争目标不尽一致,团组织活动的开展十分困难,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几个月就基本陷于停顿状态。1921年10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组,旗帜鲜明地提出青年团将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思想,以此纯化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思想信仰。此后,谭平山也开始在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基础上着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和改组工作。1922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39周年之际,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东园召开成立大会,时有团员400多人。谭平山称,团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有改造社会的能力。随后,广东多地相继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进步青年中间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群团组织条件,吸收进步青年加入马克思主义队伍,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创建中共广东党组织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坚实的领导组织基础

在筹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之时,谭平山等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成立广东共产党组织。广东的党组织成立之前,陈独秀、谭平山等人进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举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开办书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培养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干部,陈独秀以广东省教育委员会的名义创办了宣讲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等培训班,谭平山等人任教员,向学员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宣讲员养成所更是将其宗旨确立为“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造就将来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学习内容包括国语常识、社会科学、共产主义知识、三民主义等课程,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成立培养了一批干部。

1921年3月,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共产党员与俄国共产主义者米诺尔、别斯林共9人正式成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任书记,将《广东群报》作为机关报,并以共产主义小组为依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中共广东支部于8月正式成立,谭平山任书记。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制定了基本规范。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心,开始逐渐向外辐射和扩散,形成外围组织,进一步扩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围。如1923年6月17日,中共广东区委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区委在广州领导成立广东新学生社,创办《新学生》半月刊,随后在汕头、大埔、新会、高明、鹤山、花县等地建立分社,积极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广东是全国较早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组织的省份,与北京、上海形成当时党团组织活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金三角。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和组织的成立,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十分有力的组织支撑,此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自发性地介绍宣传,而是有组织、有目标地传播,传播内容也开始更多地与中共的政治主张紧密联系,跟广东革命活动紧密联系。

(三)创办报刊书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大众化宣传载体

中共广东党组织成立前,广东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各类报刊书社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开始尝试建立专门性的马克思主义报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报刊书社等出版宣传工作,并对出版内容作了规定,要求“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均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中国共产党对出版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了报刊书社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阵地的发展,这些报刊书社立足于当时社会革命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境遇和要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由知识分子通达普通大众、由理论通达实践的重要渠道,大大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

1.创办以《广东群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报刊

在广东党组织和党报创立以前,马克思主义许多理论的宣传只能借助于当时比较进步的报刊,如杨匏安发表其马克思主义文章的《广东中华新报》。1920年10月,广州的无政府主义者创办《劳动者》周刊,由于早期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密切关系,这本杂志也时常发表一些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一个窗口。

广东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最早、最系统的宣传阵地是《广东群报》。1920年夏,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三位广东籍学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广州,决定在广州创办一家以宣传新文化为宗旨的报纸,即“担负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机关,去摧促新社会早日实现那个责任”[10](P19)。陈独秀还曾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广州青年》一文,希望广大青年切切实实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少些空谈阔论[11](P186—187)。创刊之初,《广东群报》是一份相对独立的激进民主主义报纸,以阐发人类的“群性”为己任,提出要“发展群的本能、铲除群的障碍,巩固群的堡垒,增进群的乐利”,以此来革除中国社会存在的自私、不团结、缺乏群体观念等弊病。但是该报的理论倾向很快就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1920年底陈独秀来到广州以后。在陈独秀的指导和影响下,《广东群报》将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主要任务。1921年中共广东党组织成立后,群报更是成为广东党组织的机关报,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设立“要闻”“中外电讯”“时评”“马克思研究”“工人消息”等专栏,发表《马克思的一生及其事业》《列宁传》《马克思的两大精神》(陈独秀)、《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瞿秋白)、《俄罗斯的新经济政策》(冯菊坡)、《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周佛海)、《中国历史上的社会革命》(陈公博)、《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施存统)、《万国庆祝声中我们中国劳动界的鏖战声》(谭平山)等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

除此之外,《广东群报》还积极转载《共产党》月刊、《觉悟》等国内其他进步刊物发表的马克思主义文章,刊登新青年丛书以及人民出版社的书目信息,其中包括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交相呼应,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影响。1921年6月1日,《新青年》第9卷第2号上刊登的广告称《广东群报》是“中国南部文化运动的总枢纽,是介绍世界劳动消息的总机关,是广州资本制度下奋斗的一个孤独子,是广东十年来恶浊沉霾空气里面的一线曙光”。

《广东群报》持续出版发行近两年时间,它作为广东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阵地,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进程。在《广东群报》的带动下,一批由共产党人、进步知识分子创办发展的报刊书社也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1921年2月13日,沈玄庐、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等人在广州创办《劳动与妇女》,宣传劳动解放和妇女解放,批驳对社会主义攻击的言论。1921年4月,琼籍旅沪旅穗学生徐成章等人创办《琼崖旬报》,第三期起在海口出版,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创办于上海的青年社和《新青年》杂志南迁至广州,进一步壮大了广东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1921年9月,彭湃指导创办海丰县学生联合会机关刊物《新海丰》,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文章《告同胞》,批驳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关于共产主义“共产共妻”的错误说法。1922年2月26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青年周刊》创刊,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彻底改造旧社会制度为宗旨”[12](P51),成为青年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2年春,彭湃与杨嗣震、李春涛等人秘密组织赤心小组,并出版《赤心周刊》,彭湃在周刊上发表《谁应当出来提倡社会主义?》《告农民的话》等文章。这些党刊党报不仅仅是中共党组织向人民群众输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也逐渐成为广东党组织内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政策的主要途径,承担起向党内同志输送马列主义和中共路线政策、统一思想的任务。

2.创建平民书社和国光书店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书籍

报刊宣传虽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是其存在篇幅短、主观性强等局限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传播,广东党组织积极创办书社书店出版马克思主义书籍。1923年底,中共广东党组织在广州成立平民书社,专门负责出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杂志及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中共政治主张的图书,如《共产党宣言》《陈独秀先生讲演录》《新社会观》等。1924年,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在平民书社的基础上成立了由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掌握的出版机构——国光书店,出版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政策的图书,品种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中国民族运动与劳动阶级》(赫莱尔著,东篱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马克思主义浅说》(中国青年社编)、《马克思学说》(陈独秀著)、《唯物史观浅释》(刘宜之著)、《资本制度浅说》([日]山川均著,施存统译)、《社会进化简史》(张伯简编)、《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于树德著)、《帝国主义浅说》(列宁著,李春蕃译)、《省港罢工概观》(邓中夏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著)等等。

早期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书籍很多是从北京、上海等地流传过来的。但是随着平民书社、国光书店等进步书社的创办,广东出版发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丛书,弥补了报刊所具有的不足,促使马克思主义以更加翔实、系统、准确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广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报刊传播可能导致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理解或一知半解。报刊和书社的创办,初步形成了广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工农革命实践相结合

广东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初具规模,尤其是中共广东党组织成立之后,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向工农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农实践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这是广东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具有的显著特征。与北京、上海等地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相比,广东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文本翻译、著作出版等理论方面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甚至广东传播的许多文本资料都来自北京、上海;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工农革命实践活动的结合方面,广东的经验和成就却脱颖而出。

1.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广州、香港两地的工人罢工多达17次,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以谭平山、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等为代表的广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他们积极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政治主张。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党组织积极在建筑、理发等各行各业工人中组建工会,向工人宣传阶级剥削、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工人与资本家作斗争,争取工人权益[6](P54—55)。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统一领导全国工人运动。随后,中共广东党组织在广州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后改为广东分部),主要工作由冯菊坡、刘尔崧等人负责,组织领导广东的工人运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的冯菊坡、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等人联合广东总工会、盐业工会、轮船工会、革履工会、机织工会等工人团体组织成立爱群通讯社,并出版工人内部刊物《星期报》,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张国焘、陈独秀分别发表了“无产阶级革命之必要”“劳动节的来由及意义”的演讲,会后十多万群众举行大游行,声势浩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3年2月,中共广东党组织成立广东工会联合会,进一步争取联合其他工会团体进行统一活动。1924年5月,广州工人代表会成立,下辖200多个工会组织。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会上通过了《工人阶级与政治斗争的决议案》。中华全国总工会创办机关刊物《工人之路》,创刊号刊登了邓中夏《中国劳动运动的继往开来》《工人阶级与革命政府》等文章。同年6月,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爆发,斗争时间长达16个月,20多万工人参与了罢工,广东因此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地带。中共广东党组织组成专门小组,在组织领导工人团体运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受众,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广东工人运动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社会革命的实践力量。

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农民运动相结合

在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彭湃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先驱。彭湃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其家乡广东海丰创办社会主义研究社和劳动者同情会,研究社成员70多人。1922年7月,彭湃与另外5个农民在得趣书室组成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六人农会。在此基础上,海陆丰等地掀起农民运动的高潮。1923年7月,广东省农会成立,全省农会会员多达13万余人。1927年11月,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建立,广东大地插起一面红色旗帜,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共的政治主张也在农民中建立起鲜明的印象。

马克思主义在工农群体中的传播脱离了书斋式的宣传方式,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从工农群体特定的阶级地位出发,结合工农的社会革命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融入到工农运动过程中,成为发动工农运动的引子。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体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东地方革命需求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路径的当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主体、组织、载体和内容上相统一并不断完善的传播体系,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进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和革命实践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们必须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形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时代宣传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框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先进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

时代的变革和发展总是呼唤一些先觉者、先行者,他们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引领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梁启超、孙中山、杨匏安、陈独秀、谭平山等进步知识分子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扮演着促进马克思主义通达社会大众、创建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引领者和中间纽带的角色。新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发挥进步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并充分激励知识分子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主体性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领导和组织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最重要的成果在于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组织,使理论转为革命政党力量。同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以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从理论走向革命实践,其最重要的因素也在于有政党组织的领导支撑。在广东党组织成立后,广东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党组织及广大共产党人的宣传统战活动为主线的,广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广东党组织的发展进程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传播使广东党组织源源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广东党组织为马克思主义的持续性扩大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支撑,两者共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党组织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领导和组织,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质的飞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必须强化党的领导作用,既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向,又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组织等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三)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符合自媒体时代要求的传播体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各种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和载体。广东党组织成立后,党组织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组织领导工农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有着清晰的传播对象和传播目的,构建了系统的传播体系,也形成了强烈的传播主体意识,构建起一支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的队伍,形成以党刊党报、出版社、书店等出版发行机构为主的传播载体。中共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革命组织和政党那里都是少见的,这也是中共从一个小的政党,迅速成长为一个领导解放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大党的重要原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构建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传播体系,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时代,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紧贴合网络信息化的特征和要求,构建符合信息化、网络化的传播体系,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

理论传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纵深力量和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广东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纵深传播,马克思主义与社会革命实践相结合,与工农运动相结合,逐渐从理论星火发展为社会革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乃至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传播,更是一种革命思想武器的扩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便转变为磅礴的社会革命力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必须基于时代的社会现实,结合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诉求,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的深度融合,才能在现实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根基。与此同时,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还必须结合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格局和世界形势,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开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更新、更宏大的格局。

猜你喜欢

广东马克思主义党组织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清华党组织公开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