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现状分析

2021-01-06朱恒满王华伟苏真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3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场所暴力

朱恒满,王华伟,苏真芳

(1 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9 级研究生,云南 昆明;2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云南 昆明)

0 引言

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 WPV)是指在工作场所对个人施加有意的生理和心理力量和压力,使其受到伤害、威胁或侮辱。WPV 可分为生理暴力和心理暴力两大类。生理暴力是对他人或群体使用身体力量,从而导致身体、性或心理伤害,它包括打、踢、刺、射、推、咬及捏等;心理暴力是故意对他人或群体使用权力,包括身体力量的威胁,可能导致对身体、精神、道德或社会发展的损害,它包括口头虐待、欺负/暴动、骚扰及威胁等。虽然人们一直认识到工作场所存在个人身体暴力,但由于心理暴力不直接造成身体伤害而一直被低估,近期才受到应有的关注。医院工作场所护士是遭受心理暴力的高发人群,其心理暴力的来源较为广泛,本文主要阐述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流行特征,以及护士对心理暴力的认知及态度,为管理者制定相应预防及培训措施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1 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流行特征

1.1 国内外研究均提示医院环境存在护士心理暴力事件

研究显示医院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发生率(41.3%)排在职业伤害的第3 位,仅次于前两位的失眠(54.2%)和皮肤黏膜暴露(41.9%)[1]。医院心理暴力是医院WPV 的最常见形式,且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基于尼日利亚东南部州一家三级医疗机构工作的雇员中心WPV 的患病率研究显示,心理暴力的发生率为49.7%,其中言语虐待是心理暴力的最主要形式,为40.8%,其次是欺凌为7.0%;而对韩国护士在工作场所的心理暴力调查结果表明,将近70%的护士经历过至少一种语言虐待。临床工作中,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时间最多,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较高。

1.2 不同国家,不同级别的医院,不同科室的护士遭受心理暴力存在显著差异

有研究显示美国医护人员遭受身体暴力和性骚扰发生率最高,而亚洲的心理暴力和欺凌率最高。国内一项研究显示,二级医院护士语言暴力发生频次显著高于三级医院,这可能与三级医院护士更加重视服务态度和沟通技巧有关[2]。发生暴力事件最多的科室为精神科和急诊科,其次是儿科、重症监护室,这估计与精神科患者疾病特殊性和急诊科收治的病人病情危重,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波动,被激怒有关[3,4]。患者和患者的家人、朋友是WPV 最常见的肇事者。当然,来自同事间的心理暴力不容忽视。

2 发生心理暴力的原因

2.1 护士自身原因分析

实际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繁忙,工作时间长,人员人数不足导致精疲力竭,难免出现共情疲劳,对患者人文关怀不足,这是心理暴力发生的原因之一。其次,与护士自身技术水平,如穿刺技术差导致患者不满;沟通能力,如沟通不良、沟通不足、沟通错误导致误解;服务态度有关,如,语言上生硬、冷漠、对患者的询问爱答不理。

2.2 患方原因

酗酒和吸毒,等待时间长,精神疾病以及对医疗保健或通讯问题的不满被认为是对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施加暴力的原因。其次,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的时候,或多或少存在焦虑、无助的心理,当这些心理没有很快得到满足时,容易迁怒于医护人员,往往心理暴力是开始。

2.3 其他原因

由于一些媒体对医务人员行为偏见的报道,导致患者就医行为发生前就对医护缺乏信任,提前介入对护理标准不佳的看法,这往往是心理暴力的危险因素。其次,虽然我国在不断医改,但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问题,患者来医院看病,他们认为钱都进了医生和护士的“腰包”,拿了钱就应该替他们办事,这种想法促使他们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拒时,很容易对护士产生心理暴力。再次,与文化差异及护患之间的信息需求失衡有关。

3 心理暴力的危害

不管心理暴力是来源于患者、患者家属还是同事之间,都会给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生理伤害。有研究显示,所遭暴力频率越高,护士的心理恐惧程度也越高,工作能力呈递减趋势[5]。一项对急诊科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研究表明,遭受心理暴力后焦虑、抑郁症状明显,同时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精力下降、头痛、不能集中注意、容易哭泣等症状。心理暴力还会导致护士离职率的增加,一项香港的研究显示,经历过口头辱骂后护士的离职意向更加明显。

4 护士对心理暴力的认知及态度

4.1 认知水平

目前国内外研究调查均显示,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相关知识认知存在不足。蔡建政等对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况研究显示,二级医院护士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等4 个条目认知率显著低下[2]。在国外约旦精神病院的研究显示,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类型和严重程度知之甚少,对导致暴力的因素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估计与医院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心理暴力的危害有关。

4.2 护士遭受心理暴力后态度

遭受心理暴力的护士中有89.0%的护士采取默默忍受的态度,91.4%的护士并未上报,未上报排名前3 的原因依次为只能靠自己排解、报告了也无法解决问题及没有地方上报[6]。但采取默默忍受或先讲理后反攻者遭受心理暴力的发生率更高[7],这形成了恶性循环。有的护士未报告来自患者的心理暴力事件,是因为他们认为患者本身有躯体或心理疾病,需要被照顾,需要被理解。

5 建议的预防措施

5.1 改变护士自身对心理暴力的认知和态度

护士应该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加强沟通能力;提高个人心理弹性能力,即个体面对逆境、创伤等生理和心理压力时的调节、适应能力[8]。加强与同事间的合作,尽量减少单独面对患者的机会。如若心理暴力事件发生后,应主动寻求帮助,上报领导,找同事或家人倾诉,减少心理暴力事件给自身带来的影响。其次,积极反思,对所见所闻的心理暴力事件反思,识别高危险因素。

5.2 改变管理者对心理暴力的态度

护士管理者是医疗系统的领导者,可以通过执行零容忍政策、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行为教育以及了解医院的护理人员行为,在打击心理暴力方面进行风险识别。其次,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完善相关应急报警硬件设备,保障员工的安全,心理暴力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安抚员工,在科室内组织回顾性分析心理暴力事件,就事件的发展经过和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供护士学习,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再次,重视医患关系,让患者投诉有门,发泄负面情绪;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而减少心理暴力的发生率及医疗纠纷。

5.3 医院加强心理暴力的防护措施

Li, P 等研究显示,大约47.62%的护士表示他们的工作场所没有举报心理暴力的程序,所以医院制定及完善上报程序势在必行;其次,优化就医流程,解决人满为患的就医环境。医院应组织培训护士对心理暴力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掌握一定防范技巧,并强调全员参与、定期培训和考核,建立完善的心理暴力检举机制,鼓励上报并及时处理,同时提供适当的工作场所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以促进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在心理暴力的高发地点,如护士站、分诊台等的桌子底部安装报警装置,一键呼出即可通知医院保卫处或公安部门。

5.4 国家对心理暴力的法律支持

有55.63%的全科医生和62.64%的护士报告说施暴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且在中国对遭受心理暴力的护士缺乏法律补救,从而导致护士抱怨管理部门不支持他们,所以国家应针对心理暴力立法并明确对施暴者的惩罚。

综上所述,国内护士遭受多种来源多种形式的心理暴力,患病率高,造成了护理人员严重的身心问题,引起了职业倦怠,离职率增加,而护士对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认知状态及处理态度不容乐观。研究显示,合理的工作需求和可信赖的公正工作环境可以减少对护士的暴力行为。所以呼吁护士自己、管理者、医院、社会及国家共同为减少医院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而努力,为护士提供一个安全的执业环境,而良好的医院组织氛围能感化护士,进一步影响护士的行为,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提升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长期以来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场所暴力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暴力”女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