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泉青瓷的辉煌在于工匠精神

2021-01-06王军港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哥窑龙泉窑制瓷

王军港

对于龙泉窑的发展,朱伯谦先生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将其归纳为了四个阶段:1、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期,瓷窑较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2、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3、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发展迅速,龙泉青瓷畅销国内外;4、明清是衰落期,从明代中期起,瓷窑不断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

龙泉窑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国家重视。新中国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恩来总理下达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从1957年起至今,龙泉青瓷逐渐恢复,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是全球第一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一、史料摘录

明·陆深·《春风堂随笔》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明·郎瑛·《七修类稿续稿》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为章窑,为国初先正章溢,乃期裔云。”

《处州府志》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青莹,纯粹不暇,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

由史料可知,人们常说的龙泉青瓷,实指章生二所主的龙泉窑烧制的瓷器。

二、龙泉青瓷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创新,呈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

1、南北朝时期,龙泉窑的制瓷匠人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烧制青瓷,但规模不太,制作比较粗糙。

2、北宋时期,龙泉窑的制瓷匠人借鉴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等浙江青瓷窑系的烧制技艺,烧制出了与越窑釉色相近的青瓷,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宋太宗曾派官员兼理龙泉窑务,龙泉窑由此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宋徽宗审美情趣的影响下,龙泉窑迎合上流社会的审美需求,烧制的青瓷釉色越来越漂亮,种类越来越丰富,做工越来越精细。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工艺特点是胎厚釉薄。原因是:1、采用高硅、高铁的瓷土制胎,但由于氧化硅含量较高,在高温下容易变形,只能以加厚瓷胎的方式增加强度,减少变形。2、采用石灰釉装饰瓷器,然石灰釉存在高温粘度小、易流动的缺陷,只能施薄釉,降低产生流釉的几率。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色灰白,釉色淡青,流行刻花、划花、贴花、印花装饰。我们来看一件“龙泉青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龙泉窑五管瓶》。

《北宋龙泉窑五管瓶》总高42厘米,瓶身高31.2厘米、口径8.2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釉色淡青,装饰手法以堆贴和刻划花为主。

“盖饰分三层,上层捏塑呈出水荷叶状的钮座;中层为半浮雕状覆莲瓣纹,莲角外翘,蒂部呈池塘形,塘内堆塑四只水鸭作悠悠戏水状;下层为盖口,收作圆筒形。瓶的肩腹交接处,堆贴有皱折状泥条印捺纹,形似水波;肩部安六面体荷茎状五管,管端呈四齿,与器口平行,管间饰变形如意云纹;上腹部的半浮雕状五层复蕉叶纹清晰可见,瓣内填以叶脉纹,下腹部饰六条直棱双线,线间各饰一朵变形如意云纹。”

3、南宋,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由于北方窑系遭到战争的破坏,有着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制瓷艺人向南方迁徙。有一批制瓷艺人选择了在龙泉安家,并参与到龙泉青瓷的生产之中,南北制瓷技艺的高度融合之后,龙泉青瓷开始突飞猛进,不仅瓷器质量得到迅速提高,而且窑业规模也日益扩大,龙泉窑逐渐进入鼎盛。

南宋青瓷的最大突破点在于改进了瓷土和釉的配方:1、在瓷土中添加含高铝、高铁的紫金土,使瓷胎在高温下烧结不易形变。2、以紫金土作为着色剂入釉,研制出了石灰碱釉,降低了釉料的流动性,不仅让烧制厚釉青瓷成为可能,同时也成就了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等不同的釉色,其中粉青、梅子青最佳,豆青次之。“粉青釉外观柔和淡雅,犹如青玉,梅子青釉外观青翠欲滴,可与翡翠媲美”。

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薄釉厚。在釉层增厚,釉面不再透明的情况下,北宋时期盛行的刻花、划花装饰不再使用,堆塑、浮雕技法应运而生。

给大家介绍两件南宋龙泉窑青瓷:

1)、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代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洗釉色青翠,高6厘米、口径23.5厘米、足径13厘米,敞口、折沿、圈足,口沿处有对称的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的穿孔,内底塑贴两条游鱼,外壁浮雕菊瓣纹一周。

2)、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南宋代龙泉窑青釉凸龙纹盘》:盘釉色青翠,高7.3厘米、口径37.3厘米,敞口、折沿、圈足,盘心塑贴两条相向的翼龙。

4、元代的龙泉青瓷,胎色白中带灰或淡黄,釉色为粉青带黄绿,釉层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光泽较强。装饰手法有胎色装饰、贴塑、模印、镂空、点彩等。胎色装饰为元代新创,为的是让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图案的装饰效果可以兼得;贴花分有釉、无釉两种,无釉的为元代新创,多在器物(碗、盘、洗)内心贴飞龙、兔、鱼、荔枝,绿色的器物内心上凸起红褐色纹饰,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点彩也为元代新创,一般是在青白瓷釉面上随意点染含铁量高的釉料,经高温烧成带褐色斑点器物。

5、明代的龙泉青瓷,没有创新,与元代基本相同,且趋于粗糙,并出现衰迹。

三、当代龙泉制瓷艺人,承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让龙泉青瓷焕发新春

以我个人的创作实践为例。

1、以传统为根基进行创新,走上仿古之路。

我认为创新是要有根基的,而传统就是创新的根基,所以选择了仿古之路。

我曾潜心研究龙泉瓷和德清瓷,深入挖掘它们的技术和文化精髓。德清瓷,器形庄重自然,张扬含蓄;纹饰刚中带柔,优美流畅;釉色青中泛黄,浓淡相宜。德清瓷虽然在釉色和造型方面不及龙泉瓷,但其装饰纹饰丰富、漂亮,对于从事仿古瓷创作的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借鉴吸收。我曾带着一支42人的制瓷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和配方研制,使失传千年之久的德清青瓷重现光彩。

我现在的一些作品就是集龙泉瓷和德清瓷两家之长的,既十分受市场欢迎,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新路。我创作的《兽耳樽》,釉水是龙泉的,釉面是哥窑招牌——金丝铁线,但造型和纹饰用的是德清瓷,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很好。

2、以中华文化为根基进行创新,用当代制瓷技艺再现古代文明。

我认为艺术要有文化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根基,所以我选择了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创作之路。

龙泉瓷有“声如磬”之特色,如何将其发挥到极致呢?我想到了集中华文化和艺术之大成的古代打击乐器——编钟。

“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1957年,考古学者们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了第一套古代编钟13枚,当代音乐家用其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1978年,考古学者们在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由65枚编钟组合的青铜乐器,它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010年10月31日晚,中国科技大学研制的以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磁悬浮编钟,在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上演奏出了典雅华美的乐章。

我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工匠精神心存敬意,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功烧制出了中国史上第一套能演奏乐曲的龙泉青瓷乐器,包括瓷编钟、瓷管钟、瓷罄、瓷磬四种打击类乐器以及埙、笛、箫等吹奏乐器共128件,不仅填补了龙泉青瓷在乐器制作领域的空白,也是对龙泉青瓷技艺的全面创新,为龙泉青瓷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013年,我的《瓷乐》作品入选了法国卢浮宫的中国艺术邀请展。

龙泉窑的古今辉煌,在于一代又一代龙泉青瓷制瓷艺人有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哥窑龙泉窑制瓷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以碎为美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宿迁出土明龙泉窑青瓷人物故事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