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1-06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输液分级静脉

骆 颖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甘肃 兰州 730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治疗途径之一,其中以静脉渗出并发症最为常见,即是患儿在输液治疗过程中发生药液渗出情况,该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呈日益上升趋势,与患儿自我保护能力差、好动、血管细小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联系,药液一旦渗出,轻则引起局部疼痛及肿胀、重则导致周围组织坏死及诱发静脉炎等,均可给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与此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满意度,为此在临床上寻找合适护理干预措施十分重要,对降低渗出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3];我院为了探讨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选取2017年04月~2018年07月收治的110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110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04月~2018年07月,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各55例,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渗透、发热反应、血管损伤、感染、液体滴空)及静脉渗出情况。

观察组中男性患儿共27例、女性患儿共28例;平均年龄值(4.25±1.05)岁,年龄范围2个月~10岁。

对照组中男性患儿共28例、女性患儿共27例;平均年龄值(4.27±1.09)岁,年龄范围3个月~10岁。

110例患儿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存在可比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常规静脉护理,如通过针管固定避免脱出情况的发生。

观察组方法--给予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如下叙述。

(1)成立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且进行渗出分级护理相关知识培训,随后分类总结患儿渗出部位、程度、时间、用药情况及补救措施等,再结合文献资料根据渗出程度分级制定相应干预计划。

(2)完善静脉输液制度:对于患儿输注的高危药品需加强管理,即在皮试后无不良反应出现才允许为患儿配药,配药期间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待患儿家属确定无误、签字后才能用药;与此同时制定输液风险应急方案,如渗出程度为Ⅰ、Ⅱ级则需立即拔出针管,采用热毛巾湿敷后再重新选择穿刺部位;若渗出程度为Ⅱ、Ⅲ级则需立即拔出针管,查找渗出原因后再重新更换输液装置及穿刺部位,与此同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缓解紧张、不安等情绪,渗出事件的发生需记录于护理本上,且交接班时需重点讲解,提高接班护士的重视程度,对避免再次渗出情况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若是患儿为深静脉留置管所引起的渗液,应先检查血管情况,且查看留置针应用时间及应用前是否严格消毒、应用后是否采用肝素封管及弹力胶带是否充分固定;对于2岁以下患儿建议选择头皮静脉穿刺,且需格外注意药物滴注浓度及输液速度,通过加强迅速力度与次数,达到避免风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3)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主动向患儿家属介绍静脉输液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让其充分掌握,随后介绍静脉穿刺的优点,有利于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为患儿穿刺前运用安抚手段减轻应激反应,对于年龄较小患儿可通过拥抱、抚摸等肢体动作缓解不安感,对于年龄较大患儿则通过鼓励性语言及播放动画片转移注意力;输液过程中需固定患儿手臂,以免动作太大导致针头脱出,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于哭闹不止患儿需提高警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评估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渗透、发热反应、血管损伤、感染、液体滴空)及静脉渗出情况。

1.4 统计学标准

本次实验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癌因性疲乏情况计数数据(%)显示,x2检验,计量结果以“±s”表示,t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率

见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2 静脉渗出情况观察

见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Ⅲ级渗出所占比例、Ⅳ级渗出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临床治疗疾病常用手段在于静脉输液,但是由于年龄较小患儿而言存在一定挑战,不仅免疫力低下,且服药依从性差,病情往往比成年人更加严重,稍微不谨慎,易引起严重不良事件,加上患儿血管细小及身性好动,非常容易在输液治疗过程中发生静脉渗出等情况,继而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溃烂、静脉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并且还会进一步降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为此在临床上加强防范措施及制定分级护理方案十分重要,对降低输液风险及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4]。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看出观察组经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王瑞等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即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0%,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90%,两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证明实施静脉渗出分级护理意义重大,有利于保证输液安全。

表2 两组患者的静脉渗出情况比较[n(%)]

传统的输液管理较为简单,以流程管理为和谐,通过分配护理人员接诊、穿刺及巡视,但是人力资源有限[5],无法覆盖所有患儿及满足患儿个体化需求,加上不同患儿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不尽相同与不同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存在差异,为此我院建议实施分级管理,继而在最大限度下起到全面控制风险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6],对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引起静脉渗出主要原因在于五方面,即为针头固定不牢靠、家长尚未固定好患儿、静脉滴注速度过快、药物浓度达及外力牵拉等,为此针对以上情况临床上需将护理不配合、特殊输注部位、输注高渗药液等患儿纳入高风险管理范围[7],通过给予经验丰富护理照看,且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从而起到降低渗出发生率的目的;于表2中可看出观察组Ⅲ级渗出所占比例、Ⅳ级渗出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P<0.05);证实以上说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总而言之,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的应用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减少静脉渗出情况的发生。

猜你喜欢

输液分级静脉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