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评价体系指标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21-01-05黄义晏
黄义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主要从理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出发,去研究适合高职会计专业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选用合适的人才评价指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从而保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得以提高。
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提到:“应该将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科学的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在整个人才培養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选择出合适的评价指标则成为了关键。
一、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财务机器人的面世,促使会计逐渐向管理会计转型,高职处于于本科和中专之间,其目标定位既需要高于中专又要略低于本科。一方面,当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仍旧没有摆脱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口号喊得有多响亮,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开设传统的管理会计课程的层面,加之近两年大数据与智能化对会计专业影响的加剧,更凸显了会计专业在转型时期存在的人才培养标准不具体,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社会严重脱节等,可以说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否可以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也亟需一个系统的评价标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职人才培养自身的特殊性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相比较,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特殊性。从培养目标上看,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主要是宽口径、厚基础的,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理论扎实,并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的专门职业人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就业教育”。在高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专业培养与就业需要的统一;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符合专业发展特色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突出实训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市场对接,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二)可满足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帮助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确定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突显出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本质,体现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构成单元。此外,这还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量化以及规范化,并能及时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帮助学校更加准确地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和质量控制的工作。
(三)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为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早日实现对会计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以及促进学生对岗位职责的深度认知与理解,而结合企业的会计部门对其进行工作环境的分析、工作任务的讲解、工作机制的探索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四)可满足企业用人保障的需求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会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有助于高职院校把握在培养过程中影响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要不断结合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持续地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会计技能人才。
三、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环境,还包含学生素质、心理状况等。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基础差异及其成长环境不同而导致的学生个体差异、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条件和培养方式等;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他们是学生成长与生存的环境,对于塑造学生也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条件、成员关系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修养方面的专注度;社会影响因素则更多,例如国家的政策导向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导致新专业的诞生或旧专业的淘汰等。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依旧要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会计人才,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至少需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人员素质方面来讲,为了让会计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公平地维护社会公众的集体利益,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水平,那么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其次,从企业层面来讲,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应当能快速地适应岗位要求,且满足企业对会计管理方面的需求;最后,从学生层面来讲,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要提升学生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提升就业率。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择
高职院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以及对学生个人的责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评估当前的教育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该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毕业标准以及能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等都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不同的学校对于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给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也带来了很大难度。但总体而言,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涵盖社会、企业、学校及学生个人等四个层面。
(一)社会层面的评价指标选择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了解和掌握各项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在社会层面指标的选择上,学校需要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思考,对会计专业人才要进行整体把握和做综合性评价。因此,社会层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应当包括毕业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学校的知名度、专业的影响力、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
(二)企业层面的评价指标选择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是需要会计人才最多的群体,也是会计人才毕业后,去向最多的地方。从企业层面进行考虑,会计人才的质量评价指标一般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思想修养。思想修养的内涵比较广,是一个大的概念,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來看,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了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精神、规章制度的遵守以及诚实守信等几个方面。
第二,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任务进行认知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对人才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评估。
第三,实战能力。任何一家企业,对待招聘的员工,都会特别看重实战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主要通过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的情况以及取得的专业技能证书等显性材料来进行评价的。
第四,综合素质。主要是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角度来对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主要是评价会计专业人才在完成企业各项工作任务时表现出的创新应用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第五,形象与个性。从企业层面来看,对会计专业人才形象以及个性的评价,应从能否促进团队发展和工作开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主要评价其职业形象、处事能力和生活能力等。
(三)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选择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责任方。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进而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进而推动企业、区域经济以及学校的发展。在学校层面,主要应当包括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的教学资源、会计专业教材内容的
实用性和适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等方面的指标,这些虽然都是较为常见的指标,但从很大程度会对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学生层面的评价指标选择
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是培养的主体,亦可以比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塑造出的一种特殊“产品”。站在第三方评价的角度进行分析,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五个方面:
第一,专业课程设置。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情况。
第二,专业师资团队。从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获得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完成过程的视角来看,应当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主要的评价,评价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态度。
第三,学风。学生主要是通过从学风建设情况的角度来对学风进行评价,不但会关注整体的校园学习环境的塑造和专业内对开展学习活动有利的整体情况,还会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等。
第四,培养过程管理。学生主要通过关注考试考核管理和日常管理两个方面对专业培养过程管理的进行评价。
第五,就业服务。从毕业生的角度看,主要是评估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来对就业服务进行评价。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评价,也就是对学校通过资料宣传、讲座、课程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校的就业信息服务进行评价,也就是对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渠道进行评价,包括学校所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实用性、及时性、覆盖率等因素。
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设定
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了解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所涉及的基本指标,还需要对各项基本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进行综合考虑。在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学校的教学策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层面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需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行考核。此外,学校还不能忽视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指标,因此,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构建过程中,为了建立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质量评价机制,必须要准确地分配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合理处理这四个层面指标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层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对各个四个层面的指标分配合理的权重。具体而言,社会层面指标的权重应占10%左右,企业层面占20%左右,而学校层面占40%左右,学生层面占30%左右,这样有助于对各项基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的控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进而发挥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作用,最终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从宏观方面进行考虑,从微观方面来讲,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至少应当包括目标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结果性评价体系三个部分。目标性评价应包括专业教学委员会、用人单位、毕业生本人对该专业的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训实习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等目标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括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结果评价、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结果评价、校内模拟实训结果评价和校外实习结果评价;结果性评价,应该是检验该专业学生经过整个流程的学习后,获得了哪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以及技能能否与该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这些评价体系所需的评价指标的构建也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程。
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出会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但是社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自身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果想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评价指标,就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不断地对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以确保该评价体系的保障地位,使其真正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