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县茶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及对策
2021-01-05储安素
储安素
当前,我国对于茶的研究非常多,但对地方茶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关于地方茶产业的发展状况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传统产业都迎来了结构转变,很多企业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从而实现了产业升级。但也有些企业因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一定的壁垒。同样,地方茶企业也受到了互联网冲击的影响,发展遇到了阻碍。作为地方茶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紧跟时代的发展,快速实现产业升级,实行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茶现状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茶文化。因此,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的茶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呈现出产业集群效应;而一些地方茶企业的发展却非常缓慢。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茶产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发展势头一直非常迅速,从1940年开始到2000年期间,我国的茶叶产量增加了近十倍,以平均每年几乎20%的增长速度在增长。随着科技的发展,茶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尤其是在茶叶深加工上。但从2006年开始,茶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出缓慢状态,2006年以后茶叶产量的增速直接降了2%,这意味着,茶产业的发展迎来了瓶颈期,对于茶产业而言,就需要寻求新的突破,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潜山县茶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单产水平低,夏秋茶資源利用率不高
据统计,当前我国的茶园面积为全世界第一,但茶的单产量比较低,我国的茶叶单产量只有肯尼亚的50%。而且我国的茶园中,在夏秋季节,大约有30%的茶企业是停止采茶的,而潜山县的茶叶主要以春茶为主,夏秋茶几乎不采用,这就导致夏秋季,茶叶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且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二)无性系的种植比例不高
无性系品种的发展,让茶产业迎来了新的篇章,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化的茶产业发展和茶园建立,通过无性系品种的引入与种植,能够极大提高茶园的产量,并为茶园的机械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当前,无性系品种的种植已经被全球公认为茶产业新的发展方向,虽然我国也高度重视无性系种植,并且已经发展了近十多年时间,但仍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我国的茶产业当中,真正运用无性系种植的茶园并不多,虽然茶园占地面积非常的大,但大部分茶园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种茶模式,潜山县的茶园深处高山地带,大部分仍然延续传统种植方式,如果想要引入无性系种植,必须要对茶园进行大面积的改造,这对于茶企业而言,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很多的茶园目前没有选择引入无性系品种。
(三)茶厂加工规模小且装备差
在当地许多的地方茶企业当中,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的情况,虽然我国的茶厂发展历史悠久,很多茶厂使用的机械设备都已有数十年,一直没有进行更新,而旧的机械设备也导致茶企业生产效率降低。
(四)产品在规范上和标准上有待提高
潜山县的茶园,大部分处于高山丘陵,以绿茶品种居多,具有很明显的地域特点,但因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怎么才能让茶走向消费者,是当地茶企业应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如英国的立顿茶,是一个面向消费者的中档茶,其中黄牌立顿茶,占据了全世界茶总销量的12%左右,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非常明显的辨识度,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黄牌立顿茶其包装和茶叶的味道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这也体现了黄盾黄牌立顿茶采取的是规范化的管理与生产,而我们地方茶在发展上缺乏了一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导致辨识度不高,质量不高,尤其是在出口上还有很大的不足。
(五)茶叶出口价格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
(六)人均消费量不高
根据统计,在2009年中国的茶叶人均年消费量连0.7千克都不到,导致了我国茶叶市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由此可见,我国在茶叶消费上总体的消费水平并不高,人均消费量较低。
(七)缺乏品牌效应
虽然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产业也具有着非常长远的历史,潜山县茶企业也逐渐加快了产业化的进展,但总的来说,地方茶企业当中乏品牌意识淡薄,并没有打造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茶品牌。因此,我们出口的茶叶当中,大多都属于散茶,出口到国外的时候,再由国外的公司进行相应的包装,然后再进行销售。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我们的茶叶价格无法提高,在没有相应品牌的支持下,地方茶企业无法有效地建立起强大的竞争力。
三、影响地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战略性问题
(一)地方茶产业的发展规模
茶产业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茶叶的总产量已经达到了140万吨,期间增长了接近一倍以上,但是随着茶产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茶产品在进入到市场之后,无法及时得到消化,致企业存货过大。
虽然市场已经逐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但我们的地方茶企业的发展并未停止脚步,逐年增大茶园的面积。地方茶企业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茶产品,实现地方茶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茶叶产品结构和多样化问题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六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茶叶品牌,而这六大品牌的产生有助于推动地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与国外品牌进行竞争。在这六大茶品牌当中主要以绿茶为主,从2000年开始到2008年,绿茶的消费比例上升到接近80%。从当前的地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分析,对于地方茶产业的发展,应当要大力实施产品多样化的策略,可以实施两步走的方针,一是保持传统的茶叶继续进行相应的销售,二是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在现有的茶产品基础之上进行新的研发,通过各种方式使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并且结合当前社会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出更加让消费者喜爱和愿意买单的新产品。
(三)茶叶产量的平衡是发展问题
地方茶产业主要涉及到了三大产业,第一大产业为农业,在农业当中包括了精制入厂、茶厂和农场等;第二产业为食品、轻工业等;第三产业则为茶馆和茶吧等服务行业,促进茶文化传播。在这三个产业当中,当前最具潜力的就是第二产业。
(四)茶产业的低碳化发发展问题
茶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代表着一種文化。茶文化蕴含着物质与精神价值,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分析地方茶在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应如何寻求突破,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不得不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21世纪出现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球的各个国家也都提出了要以环保为主,倡导低碳化生活。在低碳理念的情况下,潜山县茶产业应当突破技术上的优化,从而实现低碳化的茶叶种植,是当前可持续发展当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内容。
(五)茶园种植业和加工业的机械化问题
茶产业属于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茶叶的整个生产环节当中,人力资源接近总成本的50%。尤其是在茶叶的采摘过程中,其所需要的劳动力占到了整个劳动力的接近90%,潜山县茶产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大部分的轻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而茶产业又是最需要劳动力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得到可持续的高效发展,适量机械化技术的引入是当务之急。
四、制定潜山县茶产业的产业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当要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规律,要详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找准产品的定位,并且抓好产品的结构调整,把精力重点放在打造潜山县的精品茶、特色茶上。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对茶产品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在当前的市场发展当中,挖掘出更具有竞争力的茶叶产品,并且要注重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策划,注重茶叶的生产、加工和研发,加强对茶企业的规范化建设,打造潜山县茶叶的品牌效应。
(二)生态保护原则
在种植茶叶的过程当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肥料,积极开发农家肥,做到资源合理利用。首先,运用间种的方式,对茶叶的种植方式进行优化;其次,对整体茶园种植区进行科学规划,禁止在一些生态林保护区当中再次开发建设茶园。
(三)质量优先原则
当前,虽然茶叶产量供大于求,但潜山县茶企业应该重点放在茶叶质量上,通过做“精”做“优”茶叶,不断地提高茶叶的整体质量,积极提升茶产品的优化,最终打造出让消费者更喜爱的茶产品。
五、可持续发展观下地方茶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由于潜山县茶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地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在具体措施上,首先,应当针对当前的潜山县茶企业发展的新情况和特点,研究出全新的政策,从而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促进地方茶产业的发展。在政策的制定上,应当要紧密的围绕财政、税收以及土地优惠政策来展开;其次,积极优化地方茶产业发展的环境。比如,在金融方面的优化,可以专门开展茶园抵押和原料抵押等多种担保贷款业务,有效解决地方茶企业在资金上遇到的问题;最后,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地方茶企业的销售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比如,可以通过相应的引导,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茶园建设当中,从而引起当地更多的企业注意,集中社会上的力量,共同推动地方茶企业的发展以及品牌的打造,最终扩大茶叶的销售量。
(二)实施名牌精品战略
有效地扩大潜山县企业的产品销量,就需要把自身的茶产品做的更加精细化,打造出具有潜山县特色的茶产品品牌,在茶品牌发展道路上,要充分结合潜山县的区域资源、人文和历史文化等,从而构建出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牌。在品牌的营销搭建上,要深度挖掘当地的茶文化与历史,以深厚的文化历史沉淀来有效提升潜山县茶企业的品牌价值。
(三)引入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
在当前供大于求的茶叶市场当中,如果地方茶企业还一味扩大茶叶生产规模,并非是一件易事。相反,在应对销售不济的问题上,相关茶企业要趁此阶段不断地提高自身茶产品的质量水平,引入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搭建完善的标准体系。
结语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相关地方茶企业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地方茶产品的销售困境,地方茶企业应当把重心放在茶产品开发研究上,做“精”做“优”茶叶,注重其质量;另外,充分结合地方文化底蕴要素,挖掘出属于自己的地方茶企业的特色品牌之路,从而促进地方茶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