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学习生长点,丰富游戏链内蕴
2021-01-0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游戏是孩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游戏成为具有发展价值的课程?游戏课程化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我们走近一线幼儿园,看看他们在实践中收获的智慧。
◎对话+共构:课程生长点从哪里来
践行游戏课程化之初,如何有效捕捉孩子的学习生长点,是教师遇到的难题之一,也成为教师教研攻关的重要课题。我们以“‘辣疙瘩’的小种子”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开启从“视而不见”到“敏感捕捉”幼儿学习生长点的课程之旅。
芒种时节,菜园里一株株金黄的“辣疙瘩”茎秆儿在风中摇曳,孩子们用小手抚摸着一串串鼓鼓的种荚,兴奋而好奇。佳佳笑着说:“这里面是不是有小宝宝呀?”宁宁摸着说:“里面好像装着巧克力豆儿。”……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心中并未泛起涟漪。像这样的一幕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寻常可见,却因教师缺乏捕捉学习生长点的敏锐度而错失了生发课程的机会。
辣疙瘩,学名根用芥菜,虽是常见的咸菜品种,但大多数人对它的生长一无所知,更没有见过它的种子。那一串串小种荚,承载着孩子们对探寻自然世界的渴望。如何以此为“敲门砖”,叩开孩子们持续探索的大门,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实践。面对问题,我们开始了合作教研。
一段孩子们争相抚摸“辣疙瘩”种荚的视频拉开了教研帷幕。这段小小的视频引发了教师们的热议:一草一木皆生命,却没有被我们看见;孩子的兴趣盎然,却没有被我们读懂。看见之后,孩子的学习生长点可以有哪些?教师们通过视频观察、倾听和分析,生长点在追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变得清晰可见。孩子们的探索在进行中,我们逐渐聚焦于两个关键要素:对话+共构——重视师幼间的有效互动,呵护孩子自主探究的需要。
在“‘辣疙瘩’的小种子”探究活动中,如何快速收获种荚、怎样将种子与种荚分离、碌轴如何使用、怎样清理种子里夹杂的种皮、哪种筛子能更好地分离种皮、种子来年播种的条件有哪些等生长点,在师幼共构下变得丰满而有价值。由此生成了一条学习链,亦将寿光极具影响力的种植文化与游戏融合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本课程。
教研中,我们将孩子“收获—脱粒—分离—再种植”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享,并鼓励教师聚焦关键问题,构建课程发展梯度,形成课程脉络网格。在追随孩子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坚定地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与孩子的对话交流中,教师渐渐掌握了提问分享的策略与技巧;在教研中思路越辩越明,教师逐渐明晰了游戏课程化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山东寿光文正教育集团上海公馆幼儿园 张丽、张丛)
◎“筷”乐时光引发的思考
开启“筷”乐时光。老师在午餐时拿出筷子,翔翔睁大眼睛,惊奇地问:“今天用筷子吃饭吗?我不会哦。”几位孩子也着急地说:“我们只会用勺子吃饭。”还有的孩子拿着筷子和筷子筒滚来滚去地玩,有的孩子把筷子当作乐器敲得叮当响……孩子们既兴奋又苦恼。龙龙看到苦恼的翔翔,对他说:“我在家学会了用筷子吃饭,很简单,我来教你。”于是有模有样地当起了小老师。孩子们试着拿筷子、用筷子,各种姿态都有。饭后,孩子们还七嘴八舌地谈论着筷子。老师因势利导,一段“筷”乐时光开启了。
筷子成了游戏材料。既然孩子们有兴趣,老师就把洗干净的筷子拿到了游戏区。在孩子们手里,筷子变成了游戏材料。有的用筷子进行拼搭,有的将筷子做成手工制品,有的把筷子当成夹、打、敲、拍、量、搅拌的工具。老师思考:孩子们这么兴致勃勃,哪种玩法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呢?环顾一周,老师看到用筷子拼搭和夹弹珠的孩子最多,于是用投票的方式把孩子们分成两组。拼搭组又自发分成了两组,分别搭建宝塔,比赛谁搭得更高;夹弹珠组自发分成三组,开展了夹弹珠计时比赛。这边大家出主意、想办法,那边大家专注地计时、数数。活动延续了数天,孩子们吃饭时使用筷子的能力迅速提高。
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一次,老师在游戏分享活动临近结束时,组织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桌上有两堆筷子,每堆十根。老师说:“一根筷子,我们能把它折断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老师邀请说“能”的孩子上来拿一根筷子,然后想办法把筷子折断。另一堆筷子,老师用绳子绑在一起问大家:“谁能把它折断?”孩子们都摇头表示不能。同样都是十根筷子,为什么前面容易折断而后面不能呢?这引发了孩子们关于团结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筷子里的中国文化。一天,依依说跟妈妈去吃牛排,用的不是筷子,而是刀叉,边说边比画起来。这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吃西餐到底是用刀叉还是筷子。有的说:“吃西餐要用刀叉。”有的说:“外国人才用刀叉,我们中国人要用筷子。”“外国人用筷子吗?”“筷子是怎么来的?”……带着孩子们的疑问,老师安排大家一起观看了关于筷子里的中国文化的动画片,并发起了一个家园互动小调查,探究筷子的历史及功能、中西餐具差异等。(福建省漳州市幼儿园 巫燕华、苏星澜)
◎竹林探秘——体验探究中的无限延伸
竹林里的望闻问切。温大附幼坐落在小区的花园旁,花园里有一大片竹林。正值三月,阳光明媚,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小花园里活动。随着一声欢呼,孩子们冲进小花园,四处散开。玩着玩着,孩子们渐渐分成了三队:捡竹叶、找竹笋、爬竹竿。孩子们像在丛林探秘,“望”竹子的各种长相、“闻”竹林里的气息、“问”竹与笋的关系、“切”竹子的软硬老嫩。
视频拓展体验。第二天,老师做好准备,打算师幼同观《竹子生長全过程》视频。观看前师幼团讨:昨天竹林探秘,我们发现了什么?关于竹子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前一个问题,因为体验过,孩子们表达踊跃;后一个问题,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观看视频做了铺垫。老师一边听,一边在小白板上记下孩子们的发现和问题。团讨结束前,老师对记在小白板上的问题又梳理了一遍,并特意提到问题是谁提出的,充分尊重孩子的“知识产权”。视频观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了,孩子们全神贯注。观后的讨论分享更热烈了。
再返竹林。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竹林里又多了好多笋,还有些笋正从地下钻出来,冒出尖尖的头。一个孩子高喊:“这棵新竹超过我了,竹子为什么长这么快呢?”另一个孩子答道:“昨天视频里说,竹子的根叫竹鞭,在地底下要长好几年,然后钻出地面的春笋就长得很快了。”“大家快看,这是不是竹鞭?”一个孩子大声喊。回到教室后,老师让大家把最想表达的内容画出来。有的画竹笋,有的画新竹,还有好多孩子画了不易看到的竹鞭。
我们还想去竹林。有个孩子说昨天晚饭吃了竹笋,一下子把大家又拉到了竹子的话题上。老师提议,有小朋友发现新竹长得比自己高,到底高了多少,大家可以去量一量。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测量工具、记录本和笔。全班分成了两拨:挖笋组、测量组。大家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午餐,孩子们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觉得春笋的味道特别鲜美。
探究无极限。接下来的几周,孩子们依然沉浸其中。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竹制品,如竹筛子、竹衣架、竹筏等。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生成了:何不举办一个竹制品展览会,让全园小朋友都能增长知识。说干就干,孩子们搬成品、拍照片、画画……一个像模像样的竹制品展览会开展了。
孩子的好奇心是无限的,竹子的话题也是无限的。在无限的游戏链中发现自己和世界,这正是游戏课程化的妙处。(温州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 陈娴)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