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中国”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05任小芳
摘 要: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推出的建设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需突破制度、技术、人才和产业壁垒,通过产品、服务和价值的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形成官产学联动的研究开发体系和企业良性发展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关键词:数字中国;国家战略;产业创新;路径
1 绪论
随着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创新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进入了大的变革时代。以IoT(物联网)、AI(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主的新技术将现实空间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连接,通过收集和分析庞大的数据,使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产生新的附加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在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数字中国战略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具体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数字中国战略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数字中国”是指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中国国家战略主要涵盖打造数字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和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三个方面。其中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包括加强关键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荐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四类举措。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具体来说,会通过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及构建数字生活新图景来实现。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方面将会通过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和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来得以实现。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以及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措施进行构建。
目前国内学者对建设数字中国的具体路径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如张茉楠在《全球数字治理:分歧、挑战及中国对策》(2021,06)中指出需大力提升国家数字治理能力水平,推动数字领域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双/多边数字治理规则谈判与国际合作,形成适合我国当前发展并引领未来的数字治理体系与政策框架。杨震宁等,在《中国企业“双循环”中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平衡效应——基于数字赋能与组织柔性的考察》中指出企业如何在国内创新网络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双循环”中实现平衡,并充分利用数字赋能和组织柔性的作用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以上研究均可为实现数字中国提供具体实现路径借鉴和参考。
3 打破壁垒,实现产业的创新
新的产业形态的产生必将伴随着非持续性破坏性的变化的发生,为了推动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需突破制度、技术、人才和产业这四大壁垒。
3.1 突破制度壁垒
一是建立对于数据的安全使用和活用的相关规范制度。数据被称为第4种经营资源,数据的利用和活用,对于数字中国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数据的质量、数量和流通速度进行利用和活用,不但可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各种便利性,更可以直接影响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提升。这就要求政府需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营造数据收集、分析和流通的安全的平台和环境。对于国家和地方公共事业机构所持有的公众信息,可通过规整信息统计格式规范,实现公共事业机关内的公共信息共享。对于企业或個人保有的信息,可通过建立第三方信息利用平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的跨境使用和活用。
二是对已经不能适用于数字中国战略发展的政策制度进行废除,并制定新的政策制度。由于政策从制定到执行中的滞后性现象普遍存在,所以现有的产业经济政策不一定切合现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时还甚至会阻碍产业的创新发展。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要求政府需从最小限度的干预产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的活用民间活力的角度、以数字化、自动化和无人化为前提,灵活地应对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接受度;确保政策制度的内容和审查标准,同时彻底简化手续,提升办事速度;进一步推动产业信息的知识产权化和国际标准化。
3.2 突破技术壁垒
首先是政府要确保研究开发投资预算的到位。物联网、纳米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化研究开发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只有突破个别技术的壁垒实现技术间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创新的产生。政府在制定年度政府财务预算时,可通过对“最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推进项目”中所需的设备、人才等研究资源进行精准预算,政府并落实研究经费到位。
其次,由政府继续支持推进“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计划”和“创新研究开发推进项目计划”。通过公募型或竞争型的研究开发项目计划的实施提升研究开发投资的质量。现在实施的“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计划”和“创新研究开发推进项目计划”等政府研究开发项目,由于施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已经开始初步显现成效,应在项目规模、涉及领域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再进一步推进。
此外,应积极推进国有研究机构的体制改革。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开发投资的质量,对国立大学、研究开发专门机构的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具体可通过产学合作联盟来推进共同研究,对研究经费进行共同管理,对共同研究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对来自外部投资的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同时导入重视产学官的人事评价制度。
3.3 突破人才壁垒
数字中国战略中所需要的人才和以往社会发展阶段中所需要的人才大不相同。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产业内的工作岗位很多都会消失,而同时又生成了很多新的产业中的新的工作岗位。在数字化产业中从业者想从事附加价值高、新产业的新岗位上的工作;而企业需要的则是具备主动思考、积极协助他人、具备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的、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人才,这种人才具体又包括三类人才:军师型人才、服务开发人才和工程师人才,这三种人才可统称为数字化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军师型人才”具备把握项目发展方向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的能力。可制定项目的发展战略,基于战略设计将技术和数据和附加价值进行连接的组织构架及其运行机制。工程师人才具备熟知客户需求和将数据生成价值的能力,可胜任数据分析顾问和市场营销顾问等服务岗位。工程师人才是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在传感、互联网以及无线领域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
为了培养适应数字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政府需对教育进行大胆的改革。可通过加强对理工科的人才培养、推进大学与产业对接、国内外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在制造业工作现场,熟悉物联网运作机理、掌握IT和OT(Operation Technology)信息控制系统技术、网络安全控制系统技术;同时熟悉行业企业发展动态、掌握客户需求,可为客户提供商业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人才。如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了应对数字中国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对学校的二级学院实施了专业的重组和在编。把原有的会计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个专业改编成大数据与会计和大数据技术,将大数据技术专业从原有的信息工程学院调整至金融科技学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将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由信息工程学院调至人工智能学院,同时在在人工智能学院开设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新专业,围绕区域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需要开展人才培养。同时增设云计算技术应用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专业,时刻践行为产业办教育的育人理念,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数字化经济产业提供可以零公里就业的适岗人才。
3.4 突破产业壁垒
产业界自身也有壁垒需要突破,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需在数字化经济环境下突破自身的界限,推进新产业的生成。
3.4.1 真正推进全产业的开放性创新
国内产业界有在已有的事业领域进行新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但对于成为全社会课题的领域创新和非连续性的创新活动参与意愿低的特点。为了中国数字化国家战略的实现,今后企业需转变对自有技术、人才和其他企业经营资源需严格控制在企业内部的经营思维,基于企业组织管理的层面,真正地去推进企业开放性的创新活动。那时,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或不同产业的不同企业都可以进行产业间的合作,最终推动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的实现。
3.4.2 通过官产学合作,真正推进共同的研究开发
针对国内产业界有对于成为全社会课题的领域创新和非连续性的创新活动参与意愿低的特点,推动官产学合作,活用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有的优质资源,来推进共同的研究开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路径。官产学共同推进的研究开发活动包括探索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开题、集中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各平台的优质资源,为城市治理、基础设施和交通领域和脑科学以及新素材开发等领域提供研究开发支持。产业界也应积极推进和大学、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通过投资和人才交流等方式推动官产学的发展,为实现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
3.4.3 构建企业良性发展体系
在构建数字中国的具体实现路径时,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需以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最优化为目标。在新技术开发、信息的流通、利用信息技术领域的服务开发等方面,各界应对中小企業寄予厚望。大企业需更新对中小企业的认识,需把中小企业作为对经营资源进行互换、循环使用的伙伴来进行合作。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资源调配和人才交流等活动,形成大、中、小企业互助互利的良性发展体系。
3.4.4 构建新型商业模式
企业在进行开放性合作,开展新事业的同时,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基于开放性合作来构建新型商业模式。由于第4次产业革命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也需要重新审视企业内部的待遇和体系。由于物联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的劳动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今后人们从事的工作大部分将由机器来代替完成,人们将会去从事附加价值更高的工作。工作的种类也将多样化发展,已有的一次性录用员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人事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超智慧社会发展的需要。各企业需充分认识并掌握人力资源变化的新特点,形成企业间人力资源可流动化的机制,以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结语
由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大变革,政府需围绕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些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全面推进建设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战略的具体推进,有利于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出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合作的推进。数字化社会是物联网和机器人等先进科学技术和人类共存共生并联动创造新的价值的社会,这就要求从工作方法到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政府需联合产业界、大学和研究机构,突破自身局限,通过创新革命,即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价值的创造来推动新产业的生成,最终实现超智慧社会。
中国正处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数字中国是十四五期间国家致力于实现的重要目标。唯有突破制度、技术、人才和产业这四大壁垒,才能推动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助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中国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杨震宁,侯一凡,李德辉,吴晨.中国企业“双循环”中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平衡效应——基于数字赋能与组织柔性的考察[J].管理世界,2021,37(11):184-205+12.
[3]戚聿东,丁述磊,刘翠花.数字经济时代新职业发展与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J].改革,2021(09):65-81.
[4]柴宇曦,张洪胜,马述忠.数字经济时代国际商务理论研究:新进展与新发现[J].国外社会科学,2021(01):85-103+159.
[5]徐晓新,张秀兰.数字经济时代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2.0[J].江苏社会科学,2021(01):11-23+241.
[6]张茉楠.全球数字治理:分歧、挑战及中国对策[J].开放导报,2021(06):31-37.
[7]蒋瑛,汪琼,杨骁.全球价值链嵌入、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OL].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40-55[2021-12-17].https://doi.org/10.13885/j.issn.1000-2804.2021.06.005.
[8]付晓东.数字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J].人民论坛,2020(21):20-23.
[9]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2020,36(06):135-152+250.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改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007)和江苏省哲社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3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任小芳(1980— ),女,辽宁锦州人,硕士,副教授,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商务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和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