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演化路径及机理研究
2021-01-05马鸿佳孙青
马鸿佳 孙青
摘 要:近年来,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已经成为创业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现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侧重于系统构成要素,关于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研究较为薄弱。为了揭示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基于生态学理论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文章研究了该系统在应对内外部冲击时的自适应演化过程。基于生态学理论,文章提出创业生态系统的多层级模型包括创业参与者、网络、文化制度三个层面;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演化过程涉及开发、存储、释放、重组四个步骤,并分别对多层级、多主体共同演化过程进行探索。研究结果有助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关键词:创业生态系统;多层级模型;自适应演化
作者简介:马鸿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024);孙青,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创企业惯例多层级动态模型及演化机理研究”(719720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即兴行为、创业学习对企业能力层级体系影响机理研究”(71672072)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1.06.008
在过去的十年中,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企业展开竞争的平台,通过为创业企业提供资源、人脉和机会,降低了它们后续扩张的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近期学界的研究也开始强调创业生态系统促进新企业的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性。创业活动离不开企业所处的创业环境,创业行为具有高度情境依赖性,学者们将创业生态系统视为创业参与价值创造所必需的相关要素和资源的来源。政府以及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构建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创业生态系统提供了创业者需要识别、探索和利用机会来创造不同类型新企业的资源,有利于企業将新想法转化为产品。因此,创业生态系统为全面理解和重新审视创业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打开了新视角,构建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对于支持和发展不同类型的企业至关重要。
生命周期理论广泛应用于解释各种组织、系统的演化阶段。创业生态系统在多大程度上遵循生命周期理论却存在诸多争议。“生命周期”的概念是某一个体从生到死单一演化路径,而具备复杂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是否存在多种演化路径?创业生态系统是如何进行演化的?我们对于创业生态系统诞生、成长或死亡的演化研究仍较为薄弱。20世纪90年代,在计算机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硅谷的高科技新创企业迅速崛起,而波士顿地区的工业企业则逐步萎缩。这表明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下,一些创业生态系统可能会增长,而其他创业生态系统则会逐渐衰退。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仅仅列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难以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揭示创业生态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时的演化机理,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创业生态系统视为复杂适应系统,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多层级模型,并进一步探讨自适应演化过程及不同层级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首先,本文研究界定了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回顾复杂适应系统的定义;其次,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多层级模型,明确了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层级结构;再次,本研究探讨多主体的自适应演化过程,并且提出系统的演化路径,探讨不同层级在自适应演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相关研究评述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Cohen首先明确创业生态系统的定义,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当地地理社区中相互联系的主体群落,通过支持和促进源源不断的新创企业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 Acs等将创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个体创业者态度、能力和愿望之间的制度嵌入式互动,通过新企业的创建和运营来推动资源配置。2此外,虽然大多数人认为生态系统主要是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来解释为什么某些地方具有高水平的创业活动,但文献中经常忽视创业生态系统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塑造创业中所起的基础作用,创业生态系统被认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历史和制度环境,嵌入于空间、社会和关系等各个方面。蔡莉和彭秀青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主体及创业环境共同进行复杂作用的有机整体,目的是提高创业数量和成功的概率。3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为了实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由相互联系的多主体及文化、制度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
(2)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由霍兰提出,认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CAS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系统中微观个体,也是具有自适应性的主体,系统内主体不断地在各个层面上相互作用(并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自我学习或经验积累,通过创造或学习新的知识,改变各自适应主体结构和行为方式,从进而改变整个系统对干扰的响应并使其适应变化。复杂性科学的核心关注“涌现”以及创造新的秩序,“涌现”同样也是创业研究的核心,因而复杂性和创业之间存在概念上的契合,复杂性科学与创业研究结合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
(二)创业生态系统要素及演化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通常会带来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多种结果。学者们对于创业生态系统的诞生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愈发关注。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强调了主体、环境要素和属性,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研究侧重于创业生态系统形成所必需的组件。Brown和Mason基于复杂系统中的主要参与者、互动和认知思维模式,将创业生态系统分为四个主要协调方面:创业参与者、创业资源提供者、创业网络中介和创业文化。1明晰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很重要,因为部分创业生态系统是自发形成的,部分创业生态系统是在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影响下形成的,而这些形成过程离不开关键要素的聚集。
除了确定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所需的关键要素外,生命周期及演化也是创业生态系统热点问题。基于生命周期理论,Mack 和Mayer将创业生态系统分为出生、成长、持续、下降四个阶段,并分析系统元素在这四个阶段的变化。2从网络连通性和资源丰富程度两个维度,Spigel和Harrison指出新生创业生态系统自诞生起会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化,运作良好的生态系统产生或吸引更多资源,且这些资源将倾向于留在那里,最终会演化成具备弹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欠发达生态系统的创业资源将会流向其他的创业生态系统,其后该系统会逐渐衰退甚至消亡。3
过去的研究侧重于识别生态系统的要素,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倾向于采用整体框架,缺乏对哪些要素是创业生态系统各个阶段所必需的基本问题的思考。系统的要素、结构与环境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具有子系统以及不同的层级结构,而以往的演化过程研究忽略了系统层级与要素之间的互动在演化中的作用,了解创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级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系统整体的演化规律。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学隐喻将创业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的创业参与者、中观的创业网络及宏观的文化制度三个层面。
(三)基于CAS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由于CAS理论与普通的采用整体思想的系统研究方法不同,该理论认为宏观系统的复杂变化源于底层自适应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在整体层次的发展和演化机制可以借由自适应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学者们不再局限于个人与组织层面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应用CAS理论解释集群、区域创新系统、创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现象。生态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的典型例子,其中较高层级的模式来自于较低层级的局部交互和选择过程,必须确定系统特征由环境条件决定的程度,以及它们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的程度。Roundy4建议通过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将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化为复杂适应系统,便于更充分地理解创业生态系统。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自适应特性,自适应演化模型试图通过在生态、社会和环境系统中建立一个持续调整的四阶段过程来协调矛盾或冲突。自适应演化模型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在于三个变化维度的不同水平:(1)系统可用的累积资源的潜力;(2)系统组件的内部连通性;(3)弹性,衡量系统对冲击、干扰和压力的脆弱性与恢复能力。而从创业生态视角,本文认为自适应性是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特性,它有利于揭开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揭示了自适应演化过程中较底层级自适应主体与较高层级主体的共同演化。
二、创业生态系统多层级模型构建
复杂适应系统中子系统与层级是认识系统结构的主要工具,其中较高系统层级与较低系统层级的差别常常会对系统结构形成影响。系统的关键概念是“连接”,即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系统内多主体互动进而产生部分到整体的质变。创业生态系统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可以完成为生态系统创造价值并在生态系统成员之间分配价值的任务,因而要理解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过程,就必须搞清楚系统内要素的组成、连接以及系统的层级,并从整体上去研究创业生态系统。
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将创业生态系统的实体划分为创业参与者层面、网络层面和文化制度层面。文化制度层面可以视为支持各主体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予创业参与者层面与网络层面基本的支持。创业参与者层面中创业企业、大企业、供应商企业都可视为同一种群,既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网络层面包括中介服务机构、投资机构、大学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不同的主体与创业参与者是不同的种群,不同种群之间有共生和竞争两种关系。通常情况下,因为种群内部有着共同的资源和生成空间需求,竞争通常发生在种群内部。与之相反,不同的种群间更可能存在利益互补,不同的种群之间具有共生的前提与基础,因而网络层面更多的是种群间共生关系。
基于上述理由,本研究提出基于创业生态系统视角的多层级模型(如图1所示)。
(1)创业参与者层面
创业参与者层面的主体是企业,其中创业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互动是系统所关注的。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关系有两种:竞争与合作。竞争关系下,两者不存在资源流动,甚至创业企业的资源会遭到大企业的掠夺;而合作关系下,大企业是创业企业人员、信息、技术的重要输出者,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大企业会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此时两者为共生关系。在多边市场中,大企业往往处于市场的中心,并协同其他主体共同价值创造,当一家新企业成为一家知名公司的合作伙伴時,这标志着对小公司产品质量的接受,拥有优越技术资源的大公司可以为提供信誉认证。创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大多为合作关系,为创业企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设备、能源、劳务和资金等,是创业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运行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存在大量创业企业互动。创业企业之间如果是竞争关系,彼此之间会为了资源而进行竞争,而且供应商资源更有可能流向更具创新能力的创业企业。创业企业之间如果是合作关系,就可以促使创业资源的再循环,可以作为创业活动的重要催化剂。普通创业企业提供基本服务和产品,这些服务和产品依托于高增长创业企业引入的大规模技术平台,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此外,成功的创业者和不再参与日常业务的创业者往往通过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和正式指导帮助新的创业者,其中的一部分创业者还会将投资于其他有前途的新企业并提供实际支持。这意味着过去的成功可以产生重要的投资注入当地创业生态系统。创业成功企业越多,在当地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企业间资源再循环就越多。因此,创业生态系统通过累积创业成果实现地区创业资源的循环。
(2)网络层面
网络是创业生态系统中支持新创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层面关注创业参与者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包括创业资源提供者、网络中介。创业资源提供者是指为企业提供创业资源(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主体,而网络中介是指联接创业资源提供者与企业的主体。金融资源是初创企业的基础资源。金融服务提供商包括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和商业天使(包括银团)、公共风险投资。健康的创业生态系统会提供多种替代资金来源,例如小额贷款和众筹等新融资方式。加速器通过强化指导、资金来支持新企业。创业生态系统另一重要资源提供者是大学等科研机构,主要提供两种资源:首先,大学为创业者提供创造创业机会的新技术、新知识。其次,大学还能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鼓励他们进行创业。企业能够通过雇用毕业生,委托研究或通过更多非正式的知识获取渠道来获取大学的知识。支持服务和设施,为早期公司提供专业帮助,其中包括会计师、专利律师和人力资源顾问等服务。提供针对企业早期的服务,服务机构允许初创公司获得他们内部不具备的功能,而支持公司则从大量本地初创企业中获益。
网络理论将创业网络描述为满足新需求所需资源的主要来源。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创业网络的特征与识别新机会、获取新信息有关。但是,创业者的早期关系网络不成熟,搜寻创业资源成本较高,网络中介是联接资源与创业者的重要途径,有助于降低创业者的搜寻成本。通常,具有良好创业网络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网络中介形式,包括线上论坛、商业俱乐部、交易撮合者(Dealmaker)等,这些网络中介帮助初创企业扩展网络,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其中交易撮合者(Dealmaker)强烈影响了网络中的关系互动,这些人可能是成功的创业者、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者或创业导师。他们具有宝贵的社会资本,在区域中具有深厚的信托关系,并发挥建立联系和促进新公司形成的作用。交易撮合者将他们与网络中的人们联系起来,协助创业者发展新的商业技能,为创业企业提供所需的资源。
(3)文化制度层面
政府通过发布政策、规章,制订公共资助支持计划,利用税收优惠、公共资金投资或减少行政监管等举措来鼓励引导创业。有效的制度有助于减少企业形成的法律障碍,良好的政策有助于吸引外部资源流入,有利于地区的资源流动,是创业所需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关键部分。创业生态系统有两个主要的文化属性:文化态度和创业历史。文化,特别是积极的社会规范和对创业的态度,已被认为是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连续创业者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创业者积极创业具有溢出效应,即使失败也能为后续创业提供经验。容忍风险或失败、鼓励创新创造被视为有利于创业的文化。共享文化理解和制度环境,可以减轻企业间合作和知识共享等实践活动的障碍。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新企业和大公司、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联系,创业资源提供者与中介服务机构更倾向于为新企业提供资源与服务。创业的成功故事可以激励年轻的创业者,有助于创业生态系统中积极创业态度的构建。事实证明,在创业文化浓厚的地方往往有更多的初创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而在一些创业文化浅薄的地区,许多有潜力的初创企业过早地被淘汰。
三、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演化过程
随着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主导产品创新的重点可能逐渐转移到设计、流程以及和提升生产效率层面而不是开创性产品上。行业驱动的技术知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标准化和同质化,创业生态系统可能面临着技术刚性问题。在创业生态系统内外部,当新技术、新产品出现时,它们会挑战并破坏旧的中心,成功完成新技术知识更新的创业生态系统将继续增长,而陷入僵化的系统可能进入衰退期,甚至走向消亡。稳定性被打破时,创业生态系统需要经由技术迭代的更新完成演化,进入新的稳定状态。自适应演化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创业生态系统的这一演化过程。
生态系统内资源可用于变革,而内部网络连通程度反应了资源在主体间流动的速率。系统可用资源和这些资源流动的网络强度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势和功能至关重要,因而自适应演化过程重点关注系统可用资源与网络连通性的变化。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演化源于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势:一方面,系统倾向于增加系统组件之间的内部连通性和秩序;另一方面,增加连通性和秩序往往会降低系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或外部条件的适应性,这意味着在连通性和弹性之间可能存在权衡或冲突。系统需要通过自我调整来实现技术知识的迭代创新,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打破系统僵化。创业生态系统演化需要经历“释放-重组-开发-存储”的循环。这种变化实质上是两个过程:一是最大化生产和积累,二是最大化发明和重组。
(一)自适应演化过程
自适应演化第一步是开发,涉及系统快速增长和资源积累。资源积累是指生产、知识和资本的积累。系统主体间的网络连通性随着系统的增长而增加,并且弹性(适应性)逐渐增加。它是在混乱系统中建立秩序的开始。创业企业把握机会利用新知识、所需资源成功进行创新,并与其他主体互动(VC、中介机构等)建立联系,这一时期存在高度竞争。
存储指的是生态系统现有技术的资源、知识不断增长达到峰值,此时创业企业的数量最多,各主体间已实现高水平的相互联系,创业生态系统高度稳定,增长处于停滞和僵化,系统变得完善并最终稳定在特定形式的结构和自我维持模式。但是,相互关联程度過高,会降低系统的弹性,限制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或冲击的能力。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释放是指内外部冲击为系统提供改革动力的时期。由于现有知识无法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系统崩溃,生态系统中紧密结合的连接结构消失,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下降。系统内大量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创业资源提供者减少对于资源的投入,网络中介难以发挥作用,生态系统内释放出大量储存的资本和能量。
重组是系统基于新知识的网络结构优化及资源重新组合。这一时期的不确定程度最高。研发机构、企业试图完成破坏式创新,开发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新知识,而孵化器、中介机构为尝试利用新知识的企业提供服务,天使投资者提供资金、经验等。这一时期涉及资源重新配置、实验和重组,其中资源积累缓慢,但是逐渐向新知识汇聚,各主体间网络连通性低,弹性增加。
在开发和存储阶段,系统变化是渐进和可预测的,而在释放和重组阶段,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如图2所示,见下页)。生态系统自适应演化首先是由干扰引发短期系统重组(释放和重组),随后是更长时期的资源积累和转化(开发和存储)。这些创业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从企业活动中也能观察到。具体而言,创业生态系统长期处于资源流动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开发和存储环节,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内部技术变革冲击,使得旧知识难以适应现有市场,系统稳定性被打破,企业难以应对新的市场环境与需求,进入瓶颈期,增长停滞或者破产,已建立的创业网络将会面临恶化,企业需要更新网络与资源。
系统受到刺激濒临释放,因为现有系统内企业可能衰退甚至关闭,系统几乎没有任何增长,生态系统中紧密结合的连接结构消失,网络层面间多主体的互动逐渐减少,资源提供商如供应商的原材料、大学的人才资源供给过剩,生态系统内释放出大量储存的资本和资源。投资机构此时会处于观望状态,仅投资较小规模的资金给有潜力的公司,大规模的投资暂时关闭,系统投资规模普遍收缩。创业企业将在这种干扰中寻找机会,并通过系统重组为创业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秩序。创业生态系统的资源重组是为了实现破坏式创新。此时系统资源逐渐流向具有开创性知识的企业,系统内不确定性程度最高,并且可能存在多种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代表着适合内外部环境变革的不同方向。这种破坏式创新既有可能来源于从系统外部传播而来的新知识,也有可能源自于系统内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
無论是基于大学科研成果还是企业的创新知识,系统都面临着将知识进行商业化的问题。创业生态系统内各种主体之间互动对知识商业化起到关键作用,知识的商业化以及发明与创新的相关转化是创业生态系统成功的关键衡量标准。系统资源会逐渐向有潜力的技术集聚,最终以企业创业的形式实现创新产品商业化。此时,系统向开发环节演化,拥有资源的主体或者网络开始汇聚系统可用的资源,并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广泛资源对接,以培养出能将新知识成功商业化的企业。在释放环节幸存的企业或者新创企业,受到创业系统的内外部变化、新市场需求的刺激,开始进行渐进式创新,希望利用新技术升级产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处于开发步骤的创业生态系统存在着高度的资源竞争,系统中其他主体更倾向于为率先开发出创新型产品的企业们提供服务,这些企业也更有机会获得创业资源提供者新释放的能源和资源,并且有机会成为新一轮创新产品的领导者。创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多样性将会增加,处于高度创新、高度不稳定状态。随着新一轮的创新产品逐渐适应外部变化、迎合市场需求,系统逐渐进入存储环节,创业生态系统逐步趋向于稳定。各企业之间将建立新的产品标准,从而实现更专业的渐进式创新活动。生态系统的结构将在不同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变得更加密集,资源提供商和网络中介与企业间的资源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网络越来越密集和嵌入,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僵化、自我依赖,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大规模干扰。强烈的随机冲击可能会再次打破网络中的紧密联系并将大量资源释放到环境中,促使系统开始下一次的自适应演化过程。
(二)层级结构与自适应演化过程
层级结构和自适应演化构成了跨层级生态系统的基础。在创业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演化过程中,各层级是相互嵌套、相互作用的,层级间的运作以及它们之间的沟通决定了系统的可持续性,自适应演化过程将层级结构从固定的静态结构转变为动态的自适应实体,创业生态系统在存储阶段这一过程是稳定的,并免受外部较小的干扰影响。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破坏性创新(释放和重组)打开的机会窗口,系统各个层级应对反应是不同的。创业参与者层面与处于底层层面直接面临市场,应对变化的反应是迅速的,网络层面包括各个主体间的共生与竞争,其应对变化的反应是适中的,而宏观层面的文化制度其反应速度是缓慢的。创业生态系统崩溃可以通过触发危机而由较低层面影响到下一个更大和更慢的层面。
首先,创业参与者层面在自适应演化过程中起到价值创造的作用,创业者展示出与其他主体互动的能力和意愿的连续性,这将影响他们从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中获益的能力。当地创业企业进行破坏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运用新技术创造出新产品以适应内外部变化,该层级中的每个企业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更高层的网络层面资源提供者、网络中介提供资源与服务的意愿。而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引发网络层面其他主体对于新知识的关注,网络层面的部分主体也会开始围绕新知识以适应变化,能够更好地获取创业生态系统资源的公司将比那些没有的公司更具竞争力。在自适应演化过程中,网络层面既受到创业层面也受到文化制度层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引起了网络层面中创业企业与其他主体不同的互动方式。高增长的创业往往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与收入,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和专门的导师、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的社交网络,1网络层面充当了关于机会和技术的新知识的渠道,帮助新企业获得融资,并影响创业者的远景和技能。宏观的文化制度层是最难以发生变化的,除非是像互联网、5G这种破坏式创新技术,才会影响到系统政策、文化、制度,或者在某次自适应演化过程中,大部分创业企业均进行基于新技术的创新创业,使得整个创业生态系统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否则更多的时候是文化制度层对网络层面、创业层面产生影响。创业者获取生态系统内资源流动的能力取决于社区内高增长企业家的合法性。在内外部冲击下,良好的文化与制度有利于资源迅速释放,科技成果转化也更通畅。因为更多税收优惠、公共资金投资或更少的行政监管、更多值得借鉴的创业故事能够有效提高创业率,提高产品创新进程,将创业者聚集起来创造价值,使得系统更快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四、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生命周期演化机理
复杂系统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使得创业生态系统不断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适应和调整,通过结构和动力变革实现系统与环境的共同演化。2基于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创业生态系统的自适应生命周期演化可能出现多种演化路径(如图3所示,见下页)。
(1)第一阶段是产生阶段。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在环境所施加的压力下,多主体彼此吸引、排斥、互动,各主体通过协同与合作产生整体突现性,进而形成内外有别的新生创业生态系统,特点是资源稀疏,网络连通性差。在创业参与者层面,企业出生率很低,但也很少有企业退出,这意味着企业总数会逐渐增加,系统会逐渐扩大。在创业生态系统的开始阶段,网络层面的基本要素较为匮乏,主要是当地缺少成功故事、创业者和导师的密集网络。在新生生态系统中,创业者和高增长企业、创业资源提供者之间的联系很少,这意味着资源流动的载体较少。这是由于缺乏资源以及缺乏鼓励这种互动的文化,这些要素的发展依赖文化制度层面,在早期更多地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通过宏观层面引导使创业生态系统过渡到要素丰富的时期。
(2)第二个阶段是创业生态持续变异的阶段。新生创业生态系统经历“释放-重组-开发-存储”的演化过程,在多次技术知识迭代中,能够完成自适应演化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具活力和弹性(resilient),无法完成的企业可能变得更脆弱(weaken)。在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演化过程中,创业网络层面的资源流动以及社交网络构建有助于将强大的、运作良好的生态系统与弱小的、功能不良的生态系统分开。这一阶段,新的商业知识需要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精力,意味着企业需要与拥有核心知识的高校、大企业频繁互动,同时也需要和紧密的客户合作,以试验新产品。此外,在系统高度动荡的时期,破坏式创新亟需网络中介,帮助企业寻找其他主体建立网络关系以获取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的重要知识资源,这一阶段创业网络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刺激下,生态系统通过自适应演化逐渐加强,随着产品创新和劳动力水平提高创造新资源,并从系统外吸引新组织和新资源的形成,这有助于巩固创业文化、维持生态系统,并吸引更多的资源、创业者和工人。创业生态系统可能会长期处于持续变异的阶段,此时系统虽然资源与网络联系较为匮乏,但是具有高度的弹性。这期间,文化制度层面起到调节作用,创新文化氛围与创业政策有利于知识资源在主体间更快地流动,使得系统更快成长到更具弹性的阶段。
(3)第三階段是创业生态系统在持续变异阶段进行自适应演化,若成功完成系统知识更新,系统就会跨越持续变异的阶段进入更具弹性的稳定阶段。弹性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创业者将能够利用前几轮成功和失败的创业所产生的知识、人才和其他资源。这一阶段具备丰富的创业资源、高连通的网络结构,网络层面以及文化制度层面较为稳定,而创业参与者层面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此时企业会持续为系统创造价值。连续创业者较多,系统内存在稳定的创业资源循环,投资者对不断发展的创业生态系统信任最强,金融资本变得更容易获取,创业企业和高校的研发合作基于渐进式创新,创业网络扩大并变得更加密集。在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制度下,创业企业会更加关注新技术,部分资源也会持续流向有潜力的孵化阶段的公司,创业系统不至于过度僵化。
(4)第四阶段是新生创业生态系统由于资源有限、网络连通性低,随着市场不断发展,系统亟需企业开发出快速开拓市场的产品,在重组环节的企业所探索的多种知识商业化结果可能收效甚微,企业未能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系统创新不足,无法成型,创业生态系统面临衰退。另外,处在稳定阶段的创业生态系统因为外部环境或内部结构变化的冲击持续衰退,由于无法获取有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重组,导致知识更新失败,也会使系统进入衰退阶段。
(5)在创业生态系统接近成熟或在早期集群衰退开始时,系统可能在内外部冲击下积极进行变革,公司重新定位其工业和技术专业,更具创新性的领先企业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技术突破使创业生态系统转型,重新进入持续变异阶段,进行新的自适应演化。
(6)第六阶段是进入衰退期的创业生态系统,主导产品创新优势不足,行业驱动的创业生态系统技术知识变得更加标准化和同质化,创业参与者、网络层面与文化制度层面的联系会逐渐瓦解。因为资源会流向更具创新能力的生态系统,各个主体也更倾向于与有潜力的新企业建立联系,若系统无法及时更新,以现有的企业为核心的创业生态系统可能消亡。当地可能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核心企业、产业构建新的创业生态系统。
五、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一)结论与讨论
创业生态的演化机制尚未发展成熟,有待进一步分析。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内自适应主体在各个层面上的相互作用,是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本身。本文研究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性对系统演化机制的影响,首先对创业生态系统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层级的创业系统模型,然后概括了各个层级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随后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演化过程,最后提出自适应生命周期演化机理。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创业生态系统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新的、不可预测的模式、行为和结构的出现。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在一个层面上产生的行动模式受到不同层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确定多层级的创业生态系统。本文认为,多层级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微观的创业参与者层面、中观的网络层面以及宏观的文化制度层面,其中文化制度层面是基础,为创业参与者层面与网络层面基本的环境要素提供了支持。创业参与者层面包含不同创业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竞争与合作,通过产品及服务为创业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创造。创业企业及其他主体的协同在网络层面发生,企业根据自己所需的资源寻求合适的资源提供者与网络中介,并建立网络联系。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演化还依赖于不同层级的相互作用渗透。创业参与者层面的变化通过创业与其他主体互动上升到网络层次,并有助于系统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系统自适应性可以来自较低层级的行为。然而,在生态系统产生初期,系统内创业活动不发达,系统要素匮乏,此时需要系统的演化、需要自上而下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推动。在系统持续变异的阶段,因为会发生频繁的多主体互动,网络层面起到主导作用。在系统的稳定阶段,是系统积累资源创造价值的最佳时期,此时创业参与者层面最为活跃。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应对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值得政策制定者给予关注,合理地对不同层级的主体进行协调治理。
其次,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并非顺其自然的,而是在应对内外部变化冲击的自我适应下演化的。通过相互作用,创业生态系统不同主体的行为将对系统产生持续的影响,促使不同主体应对变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演化的不同阶段均涉及创新:在释放和重组环节需要高校、大企业、创业企业协同合作进行破坏式创新,这一阶段需要消耗大量资源,重新搭建各种创业网络以产生适应新的内外部变化的知识;在开发与储存环节需要渐进式创新,通过企业将技术知识商业化获取利润,生态系统进行资源积累,创业网络联系越来越紧密。只有系统内部存在大量具备创新力的核心企业,才能带动系统完成对变化的及时反应,进而完成系统演化过程。
最后,创业生态系统存在多种演化路径,系统内资源存量与网络连通性可以衡量系统所处的阶段。在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演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资源获取网络的构建,还需要培养应对外部变化的弹性能力。成功的生态系统中能够形成良性的创业资源循环,能够利用前几轮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家精神所产生的知识、人才和其他资源。创业生态系统的不同主体间需要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企业之间有必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循环迭代,增强系统弹性,避免陷入知识更新失败以及知识商业化失败陷阱。在释放与重组环节,创业生态系统最有可能崩溃,对于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企业来说,需要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内外部变化。
(二)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讨了创业生态系统多层级模型的自适应演化机制,为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主要建议如下:首先,自适应演化强调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创业生态系统产生的冲击,进而促成系统演化,然而什么类型的环境变化以及内部多大的创新能促使系统的变革尚未明晰,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究促成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阈值。其次,本文着重关注创业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与创业生态系统演化的关系,创业生态系统还具有多种特性,如多样性、网络性、竞争性等等,这些特性影响系统的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本研究模型涉及多个时间阶段,十分适合纵向案例研究,未来可以尝试采用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