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宗祈:孩子们的“老朋友”

2021-01-05张璟祎高琛琛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医院老朋友印章

文/王 琛 薛 源 张璟祎 高琛琛

86岁高龄的董宗祈教授是武汉儿童医院“院宝级”的老专家,他是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内科、病理科奠基人。他因对儿童医疗事业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患儿和家长眼中,他是和蔼可亲的“老朋友”,在医生面前,他是博学多识、风趣幽默的呼吸内科专家,他是年轻医生们追随的“焦点”。为了让更多孩子远离病痛之苦,董老年逾八旬仍坚持出诊。

为了一群“粉丝” “院宝”老专家坚持坐镇一线

17年前,退休了的董宗祈教授义无反顾和医护人员一起,冲击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86岁高龄的他仍坚守在抗疫一线。

1月23日,星期四,武汉封城。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生董宗祈像往常一样,开动电动轮椅,去门诊部上班。虽然已86岁高龄,但他每周四上午半天的门诊雷打不动。为了不让患儿久等,董宗祈8点不到就进了诊室。

“董主任,伢这几天一直咳嗽,吃了药也不见好。”孙子患有慢性咳嗽,之前一直找董主任看,陪诊的张奶奶有些着急。“这几天蛮冷,伢又受寒了,已经咳了好几天。”

“没有事,就是普通感冒,不要慌。”董宗祈挺直了腰杆,拿着片子向张奶奶解释。

疫情当前,董宗祈全副武装,口罩、头套、护目镜一个不落。他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时间戴口罩会让他憋得很难受。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上一次厕所就要换一套。为了节省专业防护物资,董宗祈和同事们都很少喝水。一直忙到中午12点多,终于把26个预约号全部看完,董宗祈这才长舒一口气。

非常时期,家人和同事都很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纷纷劝他,“年纪大了,能不能暂停坐诊?”他哈哈一笑风趣地说,“我有‘粉丝’啊”。他说,前来看诊的都是自己的“老朋友”,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免得他们跑空路。“我是医生,也是党员,这个时候不上谁上?”

与患儿成为朋友 让他们感受医者的“温度”

“董爷爷早上好,我又来了!”“早上好,最近感觉怎么样啊?”在董宗祈诊室里,来自河南信阳的元元(化名)亲切地跟“董爷爷”打招呼,这是她坚持来的第六个月了,她早已和“董爷爷”成了好朋友。原来她从小就患有严重的哮喘,隔三岔五就会犯病住院,自从认识“董爷爷”以后,每个月她都会跟妈妈一同来到武汉儿童医院见见这位“老朋友”。同刚开始比起来,元元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虽然路途遥远,可元元的妈妈却说,宁愿坐上长途车,也不愿意在当地随便找个医生看看,在这里看病不仅病看好了,心里也感觉更舒坦。

在董宗祈的门诊,跟元元情况类似的患儿还真不少,大多都是“老朋友”。在这里常常能听到笑声。在患儿们眼里,“董爷爷的眼睛会说话,让人感觉不害怕。”“董爷爷会变戏法,总是能变出他想要的小礼物。”“董爷爷就像故事机,脑袋里装了好多好多故事。”

天凉了,董宗祈会将听诊器放在手心暖暖再听诊,在小患儿表现好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鼓励。这些小举动都能让孩子和家长感觉心中暖暖的。他时时刻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年轻医生们体会何谓医者的“温度”,让患者不仅看好病,更是把心“暖”了。

“世界上最难懂的文字就是医生的医嘱”,但在董宗祈这里,患儿和家长并没有这方面的困惑,甚至上学的孩子都能看得明白他的医嘱。这全是因为60多年来,董宗祈自创了一套看诊方法,不仅让孩子们药到病除,更重要的是让家长明白为什么生病,尽可能做到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在他的办公桌上,细心的患者会发现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各式各样的印章。这些印章跟了董宗祈几十年,虽然常用的印章不多只有十多个,但是每一个印章都是他亲自设计制作的,里面涵盖了疾病种类、各项检查以及常用药物名称。在详细了解患儿情况过后,他就会从盒子里拿出合适的印章盖在病历本上,再仔细书写用药剂量等内容,让家长一看便清楚为啥生病,更清楚如何用药。

“不吸不出水、吸了才出水才是好奶瓶”“喂奶不能躺着喂,躺着喂容易呛奶”“呛一滴奶咳嗽半个月,呛两滴奶咳嗽一个月”“养孩子是门学问,要多买书学习育儿知识”……董宗祈的诊室更像科普课堂,教会新爸妈育儿知识。他话语简单,家长一听便懂。候诊的家长说,看董老的门诊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即使没轮到自己,在旁边听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这才是真正把病看明白了。

65年党龄的“80后” 坚守初心 一闪一闪亮晶晶

头顶烈日、脚踏黄土、赤膊上阵,紧急情况下,党员干部与群众一起跳进江水,手挽着手筑成人工防浪堤。1954年亲历抗洪抢险时,党员们一心为民、不顾安危的表现,让21岁的董宗祈深为震撼,他郑重递上了入党申请书。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江大堤,那是1954年武汉大水时,靠着10万机关干部,肩挑背扛,一寸一寸用干打垒的方法筑起来的。”董宗祈回忆,那时候,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只有扁担、箩筐和夯。大家没有套鞋,只好赤脚。歌里唱“汗水湿透衣背,泥巴裹满裤腿”,其实不适用于武汉,因为武汉热得让人只能赤膊上阵。

堤上的劳动大军,不分昼夜,挑土筑堤。光着膀子,赤着脚,头顶烈日,脚踩黄土,顾不上饥渴。背的、扛的、挑的、抬的,热火朝天。堤上的劳动号子和打夯的号子声震天动地,震耳欲聋。

当时的董宗祈,还是一个21岁初出茅庐的小医生,从7月2日起,他每天背着药箱上大堤,为官兵带去红汞、碘酒、紫药水、万金油,缓解大家中暑的情况,每天都会被消耗一空。行医期间,他也主动参加劳动。不到两天,肩就被磨破了,右肩换左肩,再换背背。身上晒出泡、磨出泡。泥巴倒成了护肤品,身上的泥巴可以防晒,脱去了泥巴可以不脱皮。“当时,大伙站着都能打瞌睡,不是开玩笑。”他说。

当时的总指挥们上堤巡查时,与堤上的群众打成一片。危急时刻,冒着生命的危险与群众一起跳进江水里,手挽着手筑成人工防浪堤。此情此景,让年轻的董宗祈刻骨铭心,他也多次跳进湍急的水流中。董老说,党员干部们身先士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成了他追逐的榜样。

当时在火线上,谁能不怕苦、不怕死地忘我劳动,谁就能入党,董老就在那时入了党。他强调说,自己是1934年9月初7出生,1954年9月7日那天入党,两个生日巧合重叠,让他很开心。“党员干部们为了150万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顾自己安危,让我深为震撼。我作为一名党员和医生,治病救人就是我的初心。”

1954年,武汉儿童医院建院。当时条件艰苦,在猪圈上建门诊部,医护人员一共240人,只有内、外科、耳鼻喉和一个小麻醉科。董宗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外出学习,归来建科,不怕苦累,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院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检查手段、治疗方式繁多的当下,他不盲从不追潮流,坚持给予患儿最适合的治疗。

董宗祈说,为患儿服务已经超过一个甲子了,有不少患者一家几代人都找他看过病,作为儿科医生,他依然常问自己:“如果面前是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样?我的治病救人的初心,依然一闪一闪亮晶晶。”

眼见医院的就医环境越来越好,医疗人才越来越多,他从心底为患者感到高兴,“医生是个好职业,可以救命,患者的那种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是最真诚的,我以自己是医生而感到幸福。”

猜你喜欢

儿童医院老朋友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妙手仁心 洞察细微——访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印章
再见了,老朋友
大象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