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对策研究
2021-01-05夏斯明陈相州燕群利
夏斯明,陈相州,燕群利,张 亘
(1.华设设计集团 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2.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控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 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0)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了6种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分别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陆上边境口岸型,其中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定义为依托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和场站基地,衔接内陆地区干支线运输,提供畅通国内、联通国际的物流组织和区域分拨服务的场所[1],为服务区域生产生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徐州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是国家明确的41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对于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促进运输结构调整[2],支撑重大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1 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基础条件分析
1.1 发展基础
徐州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拥有优良的战略区位、坚实的经济基础、开放的对外平台和完善的交通网络,具备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基础条件。
(1)战略区位优势明显。徐州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交界处,既是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城市,又为陇海(兰州—连云)、京沪(北京—上海)2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我国第一批4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拥有我国路网性大型铁路枢纽、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国家级内河水运枢纽、国内民航干线空港,交通枢纽地位十分突出。
(2)实体经济基础雄厚。近年来,徐州以“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为战略导向,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信息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 319.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8 : 40.1 : 50.1,是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功能最优的城市,徐州拥有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煤盐化工、建筑、信息技术等8个超千亿元产业,是“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
(3)开放平台区域领先。徐州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6家,数量并列江苏省第2位,同时拥有徐州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国家一类口岸、国际邮件互换局、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徐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持续位居江苏省首位,是淮海经济区外向度最高的中心城市。徐州还先后获评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此外,徐州正以徐州铁路货运中心为核心,其他港区为组成,全力建设淮海国际陆港[3],打造双向开放大平台。
(4)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徐州已初步形成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境内有多条国家交通干线经过,与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互联互通方面已具备较好基础。徐州货运量在江苏省位居前列,2020年货运总量占全省货运总量的12%,在全省货运体系中占有重要份额和地位。尤其是铁路运输,优势十分突出,徐州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788 km,境内形成了以京沪铁路、陇海铁路、新长铁路(新沂—长兴南)、胶新铁路(胶州—新沂)等为主的双“十”字型铁路干线货运通道,区域内拥有13个铁路货场,其中徐州铁路货运中心(铜山货场)是华东地区面积较大的货场之一,设计到发能力1 000万t[4]。此外,徐州也是国家级内河水运枢纽,京杭运河贯穿境内,拥有国内民航干线空港观音国际机场,同时是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具备完备的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基础。
1.2 存在不足
与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目标相比,徐州仍存在物流枢纽功能不完善、运输结构不均衡、协同联动不高效、产业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亟待破解和提升。
(1)枢纽功能待完善,支撑能力不够。铁路枢纽场站利用率低,铜山铁路货场利用率不足1/3,原年设计到发能力1 000万t,实际年作业量不足200万t。 物流场站设施功能发挥不足,港口码头功能不完善,铁路干线运输与公路接驳运输之间的衔接转换效率低,先进物流装备和信息技术应用滞后。现有枢纽场站国际陆港功能有待完善,集装箱中心办理站、保税物流、铁路口岸等功能设施匮乏。
(2)公铁运输结构不均衡,有待优化。徐州公路运输占绝对主导地位,多年来公路货运量、公路货运周转量均居全省第一,铁路货运量占比不足2%,远低于同为铁路枢纽城市的郑州(12.1%)和武汉(12.2%),运输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运输方式结构亟待优化。铁路运输货种结构单一问题长期存在,且货运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19年全市铁路货运发送量457万t,其中煤炭占比70%,工业制造业产成品、生活物资等货物运输比例较小,随着本地煤炭产量下降和工矿企业“关停并转”,铁路货运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同时,区域公路网络发达,公路运价相对于铁路来说水平较低,铁路运输面临较为严峻的竞争压力。
(3)业务协同联动性差,运输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徐州各类社会企业与铁路运输企业合作不足,同时,相关部门之间内部缺乏协同,未建立起有效的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尤其铁路运输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运输市场外部辐射功能不足,以铁路货物运输为例,主要以服务本地工农业生产为主,年发送货物500万t 左右,其中煤炭占70%;到达货物也以煤炭为主,年到达量4 500万t左右,主要供应本地电厂和煤焦化企业,总体上尚未形成有效辐射带动作用。
(4)物流产业融合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供应链物流服务发展不足,多式联运主营业务仍是大宗货物,缺乏能够专业从事高附加值货物多式联运业务的经营人,配套于多式联运业务发展的高效集货、揽货体系亟需加快构建。缺少具有较强物流运作能力和投资能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尚未形成与铁路运输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联动的良好格局,社会物流运输需求向铁路运输转移的通道还有待畅通,市场化改革有待加快推进。
2 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展思路与定位
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总体思路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好将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方向,以打造融合淮海、服务全国、联通海外的国家物流枢纽中心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徐州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作用,着力实施枢纽建设“提质+创新+共享”工程,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运行体系,发展“大集聚+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将徐州打造为全国跨省际区域中“双向开放+多式联运+协同高效”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样板。
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定位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向。
(1)“一带一路”国际中转枢纽港。围绕徐州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应加强与江苏省内和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联动,强化与连云港、郑州、西安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提升国际铁路物流和铁路集装箱物流组织能力,吸引淮海经济区、江苏省内及更大范围地区的中欧班列货物在徐州集聚,打造成辐射全国、对接国际的“一带一路”国际中转枢纽港。
(2)长三角北部多式联运中心。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应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依托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利用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直通长三角腹地的便利交通条件,打造公铁、铁水、海河联运体系。完善徐州国家物流枢纽与上海、连云港、苏州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物流服务网络,提升枢纽多式联运衔接水平,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的多式联运中心。
(3)淮海经济区核心物流枢纽。围绕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充分依托和利用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互联互通优势条件,发挥其作为淮海经济区唯一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作用,带动促进淮海经济区产业链分工合作和深度融合,将徐州发展成为淮海经济区核心物流枢纽。
(4)国家枢纽经济先导示范区。围绕徐州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徐州国家物流枢纽应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资源要素有机融合与创新协同,着力培育形成各种要素集聚的“大流通、大聚集、大交易”枢纽经济,积极发展成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发展的先导示范区。
3 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对策措施
(1)优化功能设施空间布局。根据“区位条件良好、存量设施优先、服务功能完善”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要求,择优选取徐州功能完善、条件良好的存量物流基地,按照“功能互补、业务协同”的总体思路,构建集国际班列、通道建设、多式联运、区域分拨、分拨配送、保税仓储、物联网应用、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枢纽。重点推进以铁路铜山货场和顺堤河多式联运物流基地为核心的国际陆港建设,围绕陆港物流体系和开放体系,打造铜山货场、顺堤河作业区、徐州综合保税区、双楼保税物流园、观音机场、大许物流园6大多式联运枢纽基地,优化通用集散型枢纽布局,提升发展能级和服务水平。
(2)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贯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落实运输结构调整要求,充分发挥徐州的铁路和水运优势,深入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策略,提高铁路和水运货物运输占比,打造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运输服务体系。以铁路承担干线运输,公路承担接驳集散运输,构筑以徐州为核心枢纽,辐射淮海经济区、联系全国的公铁联运体系。加快港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实现铁路与港区高效衔接,构筑便捷高效、无缝衔接的铁水联运体系[5]。研究制定促进“公转铁”“公转水”运输结构调整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支持采取市场化手段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3)创新物流运输组织模式。围绕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干支配”一体化目标,结合腹地产业需求,巩固现有线路、开拓新增线路、打造品牌线路,巩固提升徐州中欧(亚)国际班列和公铁联运、铁水联运、海铁联运等国内班列业务,以及与上述干线业务相匹配的区域分拨、配送等业务[6]。积极开展国家中欧(亚)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中欧(亚)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充分挖掘高速铁路运输的潜力,加快高速铁路货运能力建设,发展商贸物流、快递业物流、商旅物流等,加快形成区域性高速铁路物流中心[7]。
(4)培育壮大枢纽运营主体。一方面,推动本地物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功能联合和资源共享等方式,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局集团公司”)、徐州港务集团等大型交通运输企业开展运营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物流企业落地徐州,有序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业务、供应链物流、仓储配送、城市配送等物流资源集聚,发挥规模效益,提升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依托中欧亚班列和国内铁路班线物流网络,整合徐州市本地和远端的集配货网络,整合徐州市本地和腹地范围货源。与淮海经济区其他物流市场主体合作,集聚物流资源,带动市场主体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快速发展。
(5)强化信息技术平台支撑。结合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应具备的功能和业务运营需求,利用徐州港EDI中心和铁水联运平台资源,构建徐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具体包括徐州国家物流枢纽EDI中心、公铁联运信息系统、铁水联运信息系统、综合保税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系统5大功能系统。加强与上海局集团公司徐州货运中心、徐州港务集团等的对接,加强铁路运输和港口装卸、进出港等铁水联运信息互联。围绕徐州国家物流枢纽供应链业务,与开展供应链物流业务合作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等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
(6)加强枢纽业务联动协同。加强与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协同,围绕“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及江苏向西开放门户等定位,加强与其他物流枢纽在国际运输业务、联运设施标准化和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对接[8],具体物流枢纽包括连云港、上海、宁波等港口型枢纽,郑州、西安、兰州等陆港型枢纽,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型枢纽,以及临沂、苏州等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枢纽等。打造国际物流和国内干线物流通道,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徐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在其周边配套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物流基地体系,作为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延伸,与之形成业务联动和协同。
(7)发展陆港特色枢纽经济。围绕发展“大流通+ 大聚集+大交易”枢纽经济的总体目标,依托徐州国家物流枢纽保税物流功能,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物流联系,深化制造、进出口、仓储、商贸等产业的国际合作。依托国家物流枢纽供应链服务等功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加快形成与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依托电商物流和综合仓储等枢纽功能,大力引进淮海现代供应链产业园、智慧物流产业园等物流项目,建设区域分拨中心,集聚枢纽特色产业。依托综合服务功能,以商务办公、服务贸易、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4 结束语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备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求,应抢抓当前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加快推进交通物流设施资源整合、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强化物流网络规模效率、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枢纽经济,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体系,进而将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物流产业发展优势、将物流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