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卵圆孔闭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1-05梁莉张聪
梁莉,张聪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儿科,江苏 徐州)
0 引言
早产儿有逐渐增多趋势,早产儿发生率由原来的5%上升8.1%[1]。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包括循环系统发育不成熟,心脏畸形发病率为成熟儿的2~3倍[2],对早产儿心脏发育情况及预后问题引起我们关注。对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徐州市贾汪人民医院出生的389例早产儿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9例早产儿,男213例、女176例,胎龄:<28周3例,28~32周 140例,33~37周 246例。 体 重 <1000 g 4例,1000~2000 g 148例,>2000 g 237例。
1.2 方法
每位出生的早产儿生后5~7 d进行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诊疗情况等情况调查,并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 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发现心脏发育异常者,3个月、6个月、1岁、2岁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了解其预后。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脏结构异常监测情况
本研究389例早产儿发现心脏结构异常352例,发生率90.48%。卵圆孔未闭230例,发生率59.13%。卵圆孔累计闭合例数情况如下:男133例、女97例,3个月分别为28例、19例;6个月分别为91例、68例;1年分别为0例、125例(χ2分别为 16.87、50.19、98.58,P<0.05)。胎龄≤ 28周 3例、28~32周130例、33~37周97例,3个月分别为0例、15例、42;6个月分别为 0例、79例、80例;1年分别为 1例、127例、95 例(χ2分别为 31.06、19.07、32.31,P<0.05)。出生体重<1000 g,4例、1000~2000 g,96例、>2000 g,130例,3个月分别为0例、11例、36例;6个月分别为0例、53例、106例;1年分别 为 1例、93例、127例(χ2分别为10.00、27.06、54.81,P<0.05)。卵圆孔≤ 2.0 mm 32例、2.0~3.0 mm 99例、3.0~4.0 mm 73例、4.0~5.0 mm 19例、>5.0 mm 7例,3个月分别为3例、31例、9例、0例、0例;6个月分别为28例、85例、8例、0例;1年分别为32例、99例、72 例、16 例、2 例(χ2分 别 为 0.07、0.07、0.30,P<0.05)。有机械通气126例、无机械通气104例,3个月分别6例、41例;6个月分别为 67例、92例(χ2分别为 42.10、33.04,P<0.05);1年分别为 120例、101例(χ2=0.53,P>0.05)。单纯卵圆孔未闭105例、合并其他结构异常125例,3个月分别35例、12例;6个月分别为 50例、103例(χ2分别为 19.77、22.59,P<0.05);1年分别为 103例、118例(χ2=2.07,P>0.05)。
2.2 早产儿卵圆孔闭合影响因素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关联因素为基础,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说明卵圆孔大小是影响早产儿卵圆孔自然闭合的主要因素,详见表1。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3],约占活产新生儿的0.4%~2.1%,约占所有先天畸形的28%,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4]。在全国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和医院监测中,先心病均排第一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生后建立了正常的肺循环,由于左心房内压力的增加,迫使原发房间隔的薄片压在卵圆孔的表面而使卵圆孔闭合[6],此为功能性闭合,1年后达到解剖性闭合[7]。本研究对389例早产儿,发现心脏结构异常352例,发生率90.48%。卵圆孔未闭230例,发生率59.13%,与国内有关研究[8]结果一致。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合并其他心脏结构异常会影响卵圆孔闭合,卵圆孔大小是影响早产儿卵圆孔自然闭合的主要因素。因此早产儿早期筛查,及时干预或治疗,有利于提高早产儿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