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1-01-05

天津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成果机构工作

赵 鑫

(天津大学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天津 300072)

0 引言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科研单位深入融合科技创新体系,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当努力推进校内技术向产业转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成立了技术转移机构,从体系架构上完善了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对高新技术的巨大需求,如何让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迸发出应有的活力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现状

1.1 产业对接桥梁

国内诸多高校都已经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高校的成果转化和技术对接等工作。为适应技术市场化,一部分高校还专门组建了技术转移公司。高校依托技术转移机构与地方政府和产业更好地建立起联系,设立在地方的技术转移分支机构,负责对当地的技术需求进行发掘。另外,与政 府建立良好的互动可以最快地了解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方向,锁定重大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目标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

例如浙江大学的技术转移工作站就是围绕合作对象当地的产业建立了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和人才服务交流平台,在校地或校企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起初浙江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站主要进行企业技术需求的收集工作,以及对浙江大学科研技术的推广。但这种简单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将技术推向市场,浙江大学正在对其转型升级,未来将提供更多的技术转移增值服务。

1.2 人才培养基地

技术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技术本身,以及市场需求和法律政策。这就要求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人员具备多领域知识,并需要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高校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推动校内优秀成果向产业输出,就需要培养一批综合型人才从事专业的工作。天津大学在2013年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2014年注册了技术转移公司,并组建了一支技术经理人队伍,在国内开创了高校组建专业队伍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先河。

随着近年来更多高校成立各具特色的技术转移机构,越来越多的技术转移人才将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为助力项目成果转移转化,技术经理人需要为团队提供科技政策咨询、市场对接、投融资支持等服务,为此高校需要在专利分析、商务谈判、知识产权布局等领域对技术经理人进行培训。此外,天津市科学技术局也在积极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工作,培训课程包括技术经纪、技术合同、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产权、成果评价、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财税、创业孵化、国际技术经纪共9个模块,有效提高了天津市技术经理人的整体专业水平。

1.3 政策和资金平台

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为校内项目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有效合作,技术转移机构可以推荐校内优势团队参与地方重大科技项目,享受当地科技资金和人才政策支持,既帮助政府提升地方产业核心技术,又帮助校内技术直接应用于产业发展。此外,一些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还与科技基金合作,帮助科技基金寻找成熟项目,协助创业团队进行融资,为科技项目插上了金融翅膀,让身在象牙塔内的好项目、好技术飞得更高、更远。

例如:北京化工大学常州新材料研究院和厦门生物产业研究院通过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结合校内新材料和生化领域的团队技术,有机结合地方企业需求,转化几十项科研成果;秦皇岛生物产业研究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获批成为河北省省级研究机构,并获得了国家海洋战略项目的支持[2]。

1.4 外延科研空间

高校的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研究院通过结合所在地的产业资源和科技政策,可以有效拓展高校的科研空间,将实验室建设在科技园区或企业内,使校内技术直接延伸到产业第一线。高校参与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各种分析检测服务,同时也利用物理空间优势,为科研团队提供小试、中试场所,对将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依托学校丰硕的科技成果,结合三门峡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要素,推介轻质合金项目落地于此,并共建轻质合金中试基地[3],使校内科研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并直接参与地方发展。

2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阻碍

近几年,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快速发展,让曾经深藏在大学里的高新技术更高效地转移到实际生产中,优势项目更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了社会发展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然而,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校还需要调整技术转移机构的运营模式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依旧阻碍着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步伐。

2.1 专业人才缺少

很多高校已经成立了独立运行的技术转移机构,也招聘了专职人员服务于高校科研团队,但由于技术转移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大学科技管理人员又普遍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技术转移培训,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4],现有的人员依旧无法满足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

此外,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多为科技管理部门的直属科室或挂靠单位,日常工作内容有许多是事务性和流程性工作,由于总体人力和成本的限制,无法达到从最初专利布局,到商务谈判和法律咨询,再到投融资及项目落地的全过程跟踪。专职人员的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的缺口,制约了技术转移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2.2 对接不深入

目前高校的产学研对接工作更多的还是由科研团队与企业之间自行推进,由于教师从事科研的思维与企业生产销售理念存在差异,导致技术对接容易自说自话,不能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无法找到彼此最佳结合点。因此,由教师和企业之间的对接多是松散不可控的,这就需要技术经理人从中起到“翻译”的作用。但由于机构体量不大,校内的技术转移机构还无法有效地从源头开始跟踪项目的成长和落地。再加上人员的专业性有局限,对行业规则、政策体系、法律、商务等了解不深入,不能全面掌握技术的核心以及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容易在对接过程中抓不住重点、谈判不深入,最终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也不能实现技术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这种现象已经对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整体活力产生影响。

2.3 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将教学和纵向课题列为首要工作重心的现象。老师们更加重视国家基金的申报、优质论文的发表、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往往是完成以上工作后有精力才去推进,这一点在青年教师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这和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要求以及评价体系现状密不可分。此外,老师们对于和企业的合作也有很多顾虑,比如相比国家项目,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会更多且更为随意,合作项目的尾款在项目完成后往往需要老师不停催付等,都使得老师们不愿更多接触产学研对接工作。以上情况制约了高校教师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阻碍了校内技术转移机构深入发掘好技术的通道,需要制定更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建立合作企业的信用评价机制等。

3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对策建议

3.1 加强制度保障

近年来,国家和部委的相关政策文件频频出台并更新,高校应该认真研读,及时出台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校内政策,鼓励师生投身到技术转移工作中,解放束缚成果转化的不利因素,激发科研团队将技术转变为社会生产力的潜力。要调整对教师的绩效要求和评价体系,为有意愿和专门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教师打开职称晋升的通路,解除教师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阻碍,利用校内技术转移机构的平台优势,帮助教师对接地方龙头企业,提升技术转移效能。

3.2 重视人才培养

技术转移人才是综合性人才,了解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市场化能力,要懂得专业知识,也要熟练运用法律、商务、财务知识。高校应当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为技术转移经理人提供知识产权、商务谈判、法律咨询等课程的学习机会。此外,高校还应重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技术转移人才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等工作,积极参与政府对技术转移人才体系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既掌握渠道又善于开拓资源的专业队伍。

3.3 细化工作流程

目前,高校以外产生了很多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但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技术中介机构停留在有项目就做的阶段,不能专注于特定领域[5]。这个问题的发现也给校内技术转移机构提供了提高自身水平的努力方向。

校内技术转移机构作为学校成果转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探索先进的工作方法,努力服务校内专家团队,主动承接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工作。为更好地提升技术转移质量和效果,技术转移工作更需要从源头开始介入,帮助校内专家产出高质量专利,简化手续流程,推进成果及时转化,提高专利的经济效益。

校内技术转移机构应主动寻找具有代表性以及可能产生专利并进行转化的项目,对这类合作持续跟踪服务,定期拜访专家进行较深入的沟通,寻找和挖掘适于转化的专利技术。利用分支机构资源向老师宣传地方科技人才政策,推荐地方产业与专家对接,促进专家对政策和产业领域的了解。定期完善成果档案,形成档案库。通过多功能、多数据、易管理的形式组建成果转化平台。

4 结论

在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在社会强大需求的驱动下,高校技术转移工作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从无到有,从零基础到高水平,这一切成果来之不易。如今,高校的技术转移体系正在朝着“全方位”“多维度”“广覆盖”发展,遇到的阻碍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结合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现状,提出需要解决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政策制度、人才培养、工作流程等问题,为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此后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成果机构工作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不工作,爽飞了?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