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2021-01-05李长城
李长城
(郑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河南 郑州 450006)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引导、创新驱动,坚持质量兴牧、绿色兴牧、品牌强牧、融合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完善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做优做精高效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推动畜牧业由“面状开花型”向“区域集中型”转变,“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单产封闭型”向“生态循环型”转变,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 基本原则
1.1 生态优先、美丽发展
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聚焦聚力绿色发展,统筹考虑畜牧业发展、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区域布局再调整、产业结构再优化、绿色示范再提升,实现畜牧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1.2 安全第一、提质增效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理念,坚持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把信心“讲出来”,把效益“提起来”,不断增加优质安全畜禽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畜牧业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产业融合效益。
1.3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强化科技支撑,形成以科技驱动、结构调优、产品安全、绿色发展的内涵式增长模式。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加强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并与资本、组织管理等现代要素结合,有效化解资源约束,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单位产出率,推动畜牧业创新发展。
1.4 强化监管、完善服务
创新监管手段,严格源头和流通监管,消除事故隐患。完善畜牧服务体系,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聚焦聚力精准管理,对畜牧业产业布局、环境准入、生产过程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1.5 人才培养、素质提升
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加强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大学毕业生等参与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聚焦聚力人才培养,持续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和新型主体素质,培育一批深耕畜牧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
2 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定位,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发展“三保一促”为基本目标,建立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相匹配的现代生态畜牧业。
2.1 着眼保供给,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规模养殖,恢复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家禽、牛羊等食草动物、特色畜禽和蜂业生产。2020年生猪存栏达到70 万头左右,2021 年生猪存栏恢复到常年水平。到2025 年,全市生猪、肉鸡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85%以上、90%以上,肉蛋奶总产量保持在38万吨左右,其中猪肉产量9 万吨。建立确保25 万头生猪、100 万只肉禽、50万只蛋禽和5 000头奶牛的应急保供基地。
2.2 着眼保安全,夯实畜牧业安全发展基础
建立科学高效的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动物防疫监督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重大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到2025 年,全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100%、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
2.3 着眼保生态,建立绿色发展机制
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将绿色要求融入畜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到2025年,畜牧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主要畜禽规模养殖场实现品种优良、技术先进、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生态循环、产品安全,90%以上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4 着眼促发展,打造三产融合产业链
加快推进畜产品加工储运、兽药、饲料、生物科技、动物诊疗、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牧业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发展畜牧业休闲观光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促进畜牧业、种植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 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0 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稳定在40%左右,畜牧业产值与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达到1∶3。
3 主要举措
3.1 实施畜牧业结构优化行动
在区域布局上,根据现有养殖发展基础、城镇功能和禁养区划定空间范围,促进畜牧业从城郊平原向山区丘陵转移,从沿村沿河向农业生产区转移。中牟县、荥阳市、新郑市控制养殖规模,稳定畜禽生产,满足一定自给;新密市、登封市、巩义市充分发挥山地丘陵自然防疫屏障的作用,大力发展高标准种养结合基地,提升畜禽生产能力。在产业布局上,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全产业链思路,从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现代种业、屠宰加工等环节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畜产品产业区、特色畜牧业强镇。在产业规模上,着眼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和转型升级要求,引导发展以规模化的种养结合为主,主推家庭牧场、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大型集约化养殖场三种养殖模式。在养殖种类上,巩固提升生猪生产能力,优先发展草食畜牧业,做精做强优质家禽业,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
3.2 实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行动
按照“品种优良化、设施现代化、防疫规范化、粪污资源化、产品安全化”的转型要求,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引导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型集约化养殖场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应用,不断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引导年出栏1 000~10 000头的中型养殖场逐步普及智能化环境控制、自动化喂料、机械化清粪等设施设备;引导年出栏500~1 000 头的小型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强化防疫、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引导屠宰企业完善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在畜牧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逐步构建以大型集约化企业为引领、适度规模企业为主体、农牧结合型家庭牧场为补充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畜牧机械装备的支持力度。到2025 年,力争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30个。
3.3 实施美丽牧场建设行动
鼓励小规模养殖场(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社会效益,改善设施装备,提升产品品质,开发牧旅结合线路和产品,创建牧旅结合家庭牧场。鼓励中等规模的牧场按照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标准,创建具有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的市级美丽牧场。鼓励大型集约化牧场,以“省内领先、郑州样板”为建设目标,对场区环境、设施设备、生产清洁、资源利用以及产品安全等全面升级改造,创建对行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头作用的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到2025年,创建20个不同模式的美丽牧场,示范带动郑州市整体畜牧业提档升级。
3.4 实施产业经营延伸行动
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畜产品加工储运、电子商务、休闲体验等二、三产业发展,促进畜牧业“接二连三”和融合发展。搭建“互联网+”平台,发展动物诊疗、线上线下一体经营等新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精品畜牧业,推出一批有影响的休闲牧业基地和牧旅融合线路,推进特色畜牧业休闲旅游、文化体验融合发展。加快建立“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产销模式,推动畜产品流通由“调活畜禽”向“调肉”转变,稳步推进牛、羊、家禽集中屠宰。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大力推进以绿色为主导的“三品一标”产品生产,打造一批带动面广、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畜牧品牌。积极扶持和培育优势特色畜产品品牌,加大区域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品牌推介工作。大力开展畜牧文化建设,通过“政府搭台、品牌唱戏”,做好传统畜牧文化深入挖掘,扩大本地优质畜产品的社会知名度。
3.5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
挖掘种业科技创新潜力,提高企业供种保障能力和企业竞争实力,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畜禽种业体系。支持在现有种畜禽场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场内选育提高和引进优秀种畜禽,加快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提升过程,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优势品种资源。重点扶持二级以上种畜禽场建设,优化种畜禽场布局,加快基础种畜禽更新换代,提升性能质量,增强供种能力,支持做大做强种猪、种鸡、种鸭、种牛、种羊等场(站),提高全市优良品种覆盖率。到2025年,全市二级以上种畜禽场达到25个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和供种能力明显提升。
3.6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
努力突破经营单体小、竞争实力弱的限制,培育壮大多元化生产经营主体,聚焦聚力人才引进与培养,持续提升新型主体素质,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引导传统养殖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成为畜牧业土专家、领头羊;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畜牧业,吸引一批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有学历、能创新的“农创客”、网商电商能人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流通服务等,到2025 年,在全市培育新型畜牧人300 名。鼓励畜禽规模养殖企业、家庭牧场之间实行横向联合,建立合作组织,开展投入品经营、畜禽流通、畜产品加工以及技术服务,提升组织化程度。创新发展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畜牧服务业,重点扶持培育动物防疫、兽医诊断、检验检测、畜产品购销与加工等组织20家,为规模养殖场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3.7 实施畜牧科技支撑行动
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围绕构建完善生猪、肉牛、奶牛、肉鸡、蛋鸡以及特色养殖等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示范与推广应用。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加强科技联合攻关与研发,聚焦优质饲料资源和安全饲料添加剂开发、畜禽主要疫病快速诊断和高效防治、畜牧业生态养殖与环境综合治理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力争在健康养殖、疫病防控、饲料营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重点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污染治理和减臭技术为核心,加强科技集成示范,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和无抗饲料、节水节料设施、养殖环境治理等畜牧适用新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载体,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投身畜牧业创新创业,支持发展畜牧科技服务公司,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3.8 实施数字畜牧建设行动
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以“互联网+”为契机,培育精准牧业、智能牧业、远程牧业等畜牧业新业态。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管、疫病防控、检疫监督、畜禽屠宰、监测预警和网上培训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加快普及畜牧业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建设一批智能化“数字牧场”。全力推进畜牧业领域“机器换人”,以智能化、设施化、自动化、生态化为重点,支持企业建设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机械化自动产品收集以及无害化粪污处理等系统。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电子档案,推广线上线下和现代物流结合销售模式。指导企业开展数据直联直报,构建畜牧业动态数据库,促进技术、营销和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与产业有机融合,实现各环节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加大支持力度,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率先实现畜牧业信息化。
3.9 实施动物防疫升级行动
建立全面的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快市、县两级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建设,确保有独立场所、有专业技术人员、有设施设备、有规程制度,达到二级及以上生物安全水平,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在依法配足配强县级动物卫生机构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乡级分所。建立健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科学调整防控物资的品类、规模、结构,强化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保险联动、处理规范”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立专业化处理与规模养殖场自行处理相结合的处理体系。未设置无害化处理厂的区、县(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行跨区域联动处理,确保全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逐步探索保险联动机制从生猪向其他畜禽推进覆盖。
3.10 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
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跟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加大智慧监管力度,依托电子检疫出证平台,加快动物检疫申报、规范化检疫、备案、报验、落地报告等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检疫、定点屠宰管理档案的规范化建设。加强调入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大力提升跨区域调运畜禽产品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在活畜禽、禽蛋品类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倒逼生产者落实主体责任。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兽药经营环节全面实行“二维码”追溯监管。加强兽药、饲料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规范养殖场养殖档案建立,开展畜牧投入品经营使用登记备案工作,认真做好兽药GSP 认证工作。加强市、县两级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能力建设,完善设施设备,强化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提升风险预警水平。切实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确保执法队伍组建到位、执法职能综合到位、执法经费和装备保障到位。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等违法行为,并将违法行为纳入征信系统;实施检打联动和行刑衔接,落实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